宁波保国寺大殿,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为浙江省现存最古老的木构,长江以南第三古老的木构(第一为福州华林寺大殿,第二为肇庆梅庵大殿)。

头门。

国保碑。

山道。看博友的博文,保国寺平时一般没什么人,但五一假期,没有一个景点不是人山人海的。

叠锦台。


山门。

天王殿始建于北宋,经过清康熙、乾隆两次大修,后毁于大火,现存为清末重建。不然保国寺又多一座北宋木构了。









保国寺建筑博物馆。


东首经幢,建于唐开成四年(839)。






西首经幢,建于唐大中八年(854)。


保国寺全景模型。

净土池,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上有明题刻“一碧函空”。


保国寺精华之所在——大雄宝殿。大殿的主体是北宋年间的旧物,但外观已经大变,清康熙年间加了一圈外檐,变成了现在的重檐歇山顶样式。大殿的瓦面和鸱尾也是清代的样式,殿内的石础也由覆盆形换成腰鼓形的了。现在见到的大殿其实是宋清混合建筑了。这有点像顾颉刚《古史辨》所谓的古史“层累说”。其实很多地面的历史建筑、街区也是像古史那样层累的。它们与出土文物不同,往往与我们看到的星光一样,是不同时期叠加的混合影像。对于这种情况怎么办?以前往往是恢复主体的原貌,但这种复原一般是推测复原,即便是很有依据的复原,也会丢失建筑本身的历史沿革过程,后期的修缮同样也是该建筑历史的一部分。南禅寺大殿、华林寺大殿都进行这种复原,恢复了唐宋风貌,但丢失了后期演变的历史。个人感觉复原是学术研究的需要,对于建筑本身,还是保留现状的为好,复原的学术成果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出来。



大殿两侧的钟鼓楼。



张十庆绘制的线图。



大殿内部。没有广角镜头,只能用手机的鱼眼镜头拍摄下。

大殿内部,斗拱的世界。清代的外檐虽然不伦不类,但客观上保护了宋代的斗拱。大殿正中悬“精进院”匾。

巨大的斗拱,宋代的斗拱不是那种明清纯装饰作用的斗拱,是重要的承力结构。转角铺作。

前檐铺作(双抄双下昂)。

转角铺作。

大殿内的宋代瓜棱柱是全国仅存的实物孤例,飞英塔石塔也是瓜棱柱式样,这种柱式应该在宋元的江南地区很流行。


前槽空间。

藻井。西藻井。

大藻井。





东山面前内柱缝分位柱头铺作。


清代的外檐结构。

这块石头不知道为什么围起来,有什么来历?


西山后丁栿南侧及扶壁拱。

屋顶。

西檐中间北补间里跳。

双抄双下昂。

清代外檐廊嫁接结构。

七朱八白彩绘。

保国寺大殿佛座。




“造石佛座记”碑,在石佛座后面束腰上,崇宁元年(1102)。

瓜棱柱与石础(非宋原物)。

转角铺作。

后檐铺作。

东檐铺作,不少斗拱上有青苔。


修补的痕迹。


后檐。


西檐。




后檐铺作。


观音殿。

证明保国寺大殿北宋年代的飞昂。

“甲子元丰柒年□月”,保国寺北宋维修的记录。

虚拟互动很有意思。

那根重要的飞昂。

一些木构模型。

藏经楼。

保国寺大殿宋代原貌复原模型。




除保国寺北宋原貌模型外,两边还陈列了其他著名古建的模型。






专题陈列。



回望观音殿和大殿。


观音殿。

重新穿过大殿。

回望天王殿。

钟楼上看保国寺大殿。


大钟。

清华、同济、东南等大学建筑学院的研究基地。

郁郁葱葱。

各种古碑。


保国寺大殿已经千岁。

下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