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谁把孩子带进了“精神猪圈”?

 曼来 2018-08-04



我同学美淑告诉我,一日,她去超市购物,看到超市角落里一个老太太带着一个两三岁的女孩站在“花生角”笸箩前。那花生角,还带着些许新鲜的泥土。只见老太太迅速剥开一个内有两粒花生仁的花生角,一粒送入孙女口中,一粒送入自己口中,然后,坦然地将花生壳重新扔回笸箩。同样镜头,一再重复。美淑说,看打扮,老太太根本不像穷人,并且她已经挑了小半车货物;但是,这举动,却分明是一个买不起花生的吝啬鬼的举动啊!她突然心疼起那个小女孩来——这样的“身教”,不把孩子带进“精神猪圈”才怪!



另一个故事是从网上看来的,跟上面那个故事真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有个7岁的小男孩,家境很好,每次跟奶奶去超市,他都不买“零嘴”吃,只是趁人不备,娴熟地拉开雪柜的门,飞快地拿出待售的雪糕,舔几口,再放回。


我们都认为,孩子是母亲子宫的分娩物;但是,我们忽略了,孩子其实还是“家庭子宫”和“社会子宫”的分娩物。


社会学家认为:人是出生两次的动物,第一次出生取决于生物遗传,第二次出生取决于社会遗传;第一次出生使其具备了外在的长相,第二次出生使其具备了精神的长相。


在一个家族中,人们的容颜往往有一定的相似度;而经由同一个“家庭子宫”和“社会子宫”分娩出的孩子,也同样有较高的“精神相似度”。如果我们对自我丑陋的“精神长相”听之任之,不思改变,那么,若干年后,还会有一个小女孩,跟着恬不知耻的奶奶在超市剥花生吃,那奶奶不是别人,正是当年吃花生的小女孩;若干年后,还会有一个小男孩,跟着厚颜无耻的爷爷在超市的雪柜前舔雪糕,那爷爷不是别人,正是当年舔雪糕的小男孩……


让我们永记这样一句话——先有大人“美丽”,后有孩子“动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