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真的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就不要让孩子只学习那些应付考试的知识;未来的每一个人,如果没有创造力,分分钟被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代替,而创造力是考不出来的;学习写作和编程,是面向未来创造力的最好途径之一。 “工业时代的教育,出品的是标准化的产品。这种教育让每个孩子都变得一样,让每个孩子都失去了创造性。”——在童书妈妈的商业写作营里,一位瘦瘦的初三男生对我说。 “我们再也不能在现在的教室里,用过去的教育方法,去培养面向未来的孩子了。”——在商业写作营的结课总结上,我对来参加的家长们说。 “(清华的很多学霸)尽管考试成绩很好,但并不具备当今社会取得成功所必需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2014年,时任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对麻省理工学院的雷斯尼克教授——《终身幼儿园》的作者说。 “现在的小学生,大概有2/3会在将来从事目前尚未发明出来的工作。”——创新教育的实践者,美国杜克大学的凯茜·戴维森教授在她的著作《Now You See It》中说。 ▲ 只要你关心教育,就会知道“教育如何面对未知的未来”其实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 有时候,我觉得很奇怪,为什么在教育领域,明明学生、老师、校长、学者、政府部门,乃至对人才最为需求的企业,都已经看到了很多已经陈旧落后不合时宜的方式,却迟迟得不到改变呢? 后来,我渐渐地明白了。原来,在看似铁板一块顽固不化的教育板块上,其实早就有了很多的尝试和改变。只不过,得益于此的学校和学生并未大张旗鼓地宣扬——那样会让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出于惯性去质疑和反对。 所以,面对现有的教育体制进行的改变,已经在很多地方形成了一股股的潜流。这些潜流,有的在高等学府,有的在高中初中,有的在小学幼儿园,有的在课外培训机构,有的在家庭教育,有的在在线教育,有的在营地游学…… 可悲的是,还有很多的家长,被蒙在了鼓里,他们还在一味地让孩子只拥有考试的能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结果呢,就算是孩子考进了清华大学,未来甚至连个工作也找不到。 这并非是危言耸听。 我可以很有把握地告诉各位家长,如果你的孩子以后只会考试,不仅无法”申请“(请注意,是申请不是考试)到哈佛耶鲁这样的名校;既然哈佛耶鲁大学不要只会考试的学生,那么,清华北大也不想要,未来只会考试的学生,不仅找不着工作,甚至连大学都上不了。 我们的孩子为了考试成绩 失去了什么? 很多家长问我,把孩子送到什么学校好?到底是公立名校呢,还是私立和国际学校?让孩子未来上“985”“211”呢,还是直接去国外留学? 往往这个时候,我的内心是”苦笑“的。如果时间很充足,或者,我本身就了解这个孩子,我会和家长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说实话,我并不是什么教育专家,并不能给家长和孩子一个所谓的正确的指导。但是,这些年来,我们做了很多教育的实践,结识了很多在公立、私立、国际学校从事教育的老师和校长,也在很多国家专门去考察了从幼儿园、中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机构,还和一些国家的教育部门有实质性的合作。所以,我更想以这样一位”教育的知情者“的身份,和家长分享一些我的见识和思考。 我往往会反问家长一个问题:”你觉得你的孩子,去学校里学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往往,这个问题会让家长听得直愣神。他们一直关注的,都是孩子去学校里学习到了什么,学得够不够多、够不够好。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孩子去学校里会失去什么。 但是,这恰恰是我衡量一个学校适合孩子与否的最主要的标准之一。在这里,我还要讲一个我对学校判断的前提,就是在我的眼里,没有什么”最好的学校“,只有”适合的学校“。也就是说,帮孩子找到”好学校“,指的是”适合自己孩子的学校“,而不是排名最好的学校。 那么,问题就简单了。如果一所学校,让你的孩子考试成绩越来越高,但是,让你的孩子失去了好奇心、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你会让孩子去吗? 我知道,其实绝大多数的家长,还是会选择这样的学校。甚至,哪怕这所学校让孩子失去的还有健康,真诚,善良,还是会有很多很多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去上。 但是,我想在这里说的是,如果你想让孩子有了好成绩之后,还有好工作,还有好成就,还有好人生的话,那么,你就不能让孩子为了一个好成绩而失去其实在未来最重要的东西之一——创造力! 否则的话,就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反而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都落不着。 清华校长为什么 对全优生忧心忡忡? 当然了,我这样说,还是会被家长们痛骂的。 没关系,我们可以听一听真正的教育专家,是如何分析的。家长们不是都想让孩子上清华大学吗,不是想让孩子去美国上麻省理工学院吗?那么,我们不妨就听听这些学校的校长和教授,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2014年8月23日,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在丹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碰面。大家可能会认为,这样两位教育界的专家一定是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中,或者某个重大教育项目的研讨会上相遇的。但是,或许大家很难想象得到,他们会面的地方,竟然是在乐高玩具公司——这里,我先卖个关子,一会儿再讲。 陈吉宁校长对雷斯尼克教授说:
雷斯尼克教授对陈吉宁校长说:
好了,前面的关子该揭开了——陈吉宁校长和雷斯尼克教授之所以一起来到乐高公司,就是他们认为,创造力的教育,在大学阶段已经晚了,要从小保护、发掘每个孩子的创造力!应该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波及到整个教育系统! 今天,对创造性思维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 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和乐高公司时任CEO Jørgen Vig Knudstorp,雷斯尼克教授与乐高公司合作长达三十多年 我们对创造力的误解 实在是太深了! 既然创造力如此重要,那么,我们怎样才成让孩子拥有创造力呢?是不是只有天才才拥有创造力呢,就像牛顿、瓦特、爱迪生那样?或者,梵高毕加索那样的画家,莫扎特贝多芬那样的音乐家,才拥有创造力呢? 我们的孩子,让他学习科技、音乐、艺术,才能有创造力吗?阅读和写作,也算是创造力吗?是不是有些孩子,一生下来就拥有创造力,有些孩子怎么学也学不会创造力呢?现在科技那么发达,孩子玩游戏、操控电子设备,是不是可以帮助培养创造力? 我想,任何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家长,都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创造力。但是,究竟什么是创造力,怎样获得创造力,实在是一个难题。 ▲ 米切尔·雷斯尼克教授,创新教育领域开拓者,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学习研究教授。致力于用现代科技为孩子和成人提供创造性学习体验、创造性思维。最大的梦想是让世界充满会玩又有创造力的人。 的确,雷斯尼克教授为此分析到:
为此,他以几十年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经验,总结出了几个最主要的误解: 误解一:艺术家才需要创造力 其实,未来的任何领域,都需要创造力。当科学家提出新理论的时候,当医生诊断疾病的时候,当企业家开发新产品的时候,当社会工作者为陷入困境的家庭提出策略的时候,当政治家制定新政策的时候,他们可能都非常具有创造力。 误解二 :只有一小部分人有创造力 改变世界的伟大发明,当然是创造力,那是少数的伟大的创造者才拥有的。但是,其实每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小c创造力”。有时候,教育工作者过于关注“ 大C创造力”,而忽视了小c创造力的培养。在我看来,这完全是一个错误的观点。每个人都拥有“小c创造力”,而我们要做的,是帮助他们发挥出自身全部的创造性潜能。 误解三 :创造力来源于洞察力顿悟 阿基米德在浴缸里洗澡看到水溢出,得到了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方法,于是兴奋地高呼:“我发现了!”;牛顿被苹果砸在了头上,于是发现了万有引力;奥古斯在白天做梦的时候,梦见一条蛇咬着它自己的尾巴,于是发现了苯环结构。 这些故事让我们误以为创造力需要灵感和顿悟。但实际上,大多数科学家、发明家和艺术家都认识到:创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代主义艺术的先驱之一康斯坦丁· 布朗库西写道:“创新并不是被上天的闪电击中,它有着明确的目标和热情。” 创造力来源于某一类别的艰苦工作,那综合了好奇的探索、有趣的实验和系统的调查。它们通常发生在想象、创造、游戏、分享和反思的许多个周期之后,多次迭代之后才会出现。 误解四 :创造力学不到 很多人都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无法学会,也没法教。 实际上,科学已经印证,所有孩子与生俱来都具有创造的潜能,但是他们的创造力并不一定能够自行发展,而是需要培养、鼓励和支持。 你可以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这个过程就像农夫或园丁通过创造适宜的环境来培育植物,你也可以创造一个学习环境,让孩子的创造力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蓬勃发展。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为孩子们提供的Scratch编程环境就像一个幼儿园 写作和编程 是培养创造力的好方法 对孩子而言,现在最吸引他们的就是电子产品了。而现在父母最为头痛的,也是如何让孩子合理地使用电子产品。那么,究竟该不该让孩子玩手机,又如何在孩子玩手机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呢? 其实,孩子爱玩是天性,玩也是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之一。为此,雷斯尼克教授特别建议:不要问这个玩具能为你的孩子做些什么,要问你的孩子能拿这个玩具做些什么。 他所在的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已经和乐高公司合作了30 多年,帮助他们开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乐高机器人。并且,他们还开发了Scratch 编程语言及在线社区平台,使世界各地上千万的孩子可以创造、分享他们的互动型故事、游戏和动画。 换句话讲,他们用编程的科技语言,让乐高的创造力,从建造的层面上升到了逻辑思维、设计、空间、故事、色彩等等的多维度、立体化的新层面上了。 今天的孩子,使用手机、电脑、互联网,就像一百年前、几十年前的孩子使用蜡笔、水彩笔一样,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的世界的一部分。与其尽量减少孩子花在电子屏幕上的时间,不如尽量延长孩子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时间。 我们的孩子,有很多和新技术互动的经验,但他们很少用新技术来创造和表达自己。这就好像他们能够阅读,但不会写作一样。 写作和编程,是培养创造力特别好的方式。 写作和编程,都是用一种语言去创作。无论是写作还是编程,都需要一种流畅的表达形式。当你学习写作时,仅仅学会拼写、语法和标点是不够的。还要学会讲故事和交流想法。编程也是如此。 在未来,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每个人都要学会写作。编程也是如此。即便大多数人不会成为专业的程序员,但是,学会流利地编写代码对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 在写作中,你学会了组织、提炼和反思自己的想法。当你成为一个更好的作者时,你也就成为了一个更好的思考者。当你学习编程的时候,你也会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 一旦你拥有了这种思维的能力,你就会发现它不仅适用于写作、编程,还能够在所有类型的问题解决和设计活动中发挥作用。换句话说,你拥有了创造力,你看待整个世界的角度都不一样了! 再补一刀:新加坡现象的启示 我们都知道,新加坡的教育很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国际数学与科学趋势测评(TIMSS)等的测评中,新加坡的学生一直名列前茅,新加坡的教育者和政府官员都在为自己国家在这些考试中的排名感到自豪。 但是,在新加坡的企业中,他们发现新加坡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胜任工作。这些员工在做标准化的工作的时候,完成的情况良好。一旦超出预期的情况,即使是那些业绩优异的员工,都会无所适从,找不到办法。而现实的情况,就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标准化的工作,都被机器人给替代了! 这些年来,新加坡的教育正为此进行大幅度的改革,来鼓励学生开发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新加坡的学校正在尝试新的教学策略,努力摆脱重复练习和死记硬背的方法。同样有危机感的国家,美国、英国、德国,北欧、日本……也都在大刀阔斧地进行面向未来的教育改革。 我们的教育,却依然在追求单个学科的对知识的掌握的成绩上,这不仅是落后的,甚至是危险的! 如果,我们真的是为孩子未来“上真正的好大学,找到自己喜欢发挥自己价值的好工作”着想的话,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考虑我们对教育的评估方法:确保把注意力集中在孩子学习最重要的东西上,而不是我们最容易考试的东西上。
儿童编程语言Scratch的缔造者、历代乐高机器人的主导开发者米切尔·雷斯尼克重磅力作,全方位打造创造性学习新模式,为未来教育指明方向。 作者基于成功开发风靡全球的Scratch编程语言及在线平台,以及与乐高公司合作长达30年的经验,打造了一套培养创造力的“4P”学习法,由项目切入,从热情出发,同伴协作互助,游戏启动内驱,围绕创造性学习螺旋,详尽展示了创造性学习体验的每一步,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孩子打造驾驭未来的引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