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大火造就的奇迹:斑铜

 自华居 2018-08-05


如果不是那场发生在明朝宫廷内的一场大火,也许就没有发现斑铜、制作斑铜的慧眼……(来源于网络)



那场大火,宫中珍贵的工艺品没有幸存,却让宫廷艺师们发现了其中的铜制品在大火烧后,残留着金属矿粉的特殊成分,他们为此而四处寻找那“带有斑花的铜矿”。 



这些宫廷艺师,是当年大明宣德炉的工匠主力。宣德炉因铜中含有金、银矿而从内透出奇光,显示尊贵气质。



明代在云南出现了可以媲美“大明宣德炉”的民间工艺“斑铜制品”,它内含特质的锡、锌等,而显出瑰丽的棱斑花纹,闪耀着金黄色泽,显示出华贵高雅。而这一制作手法均出自宫廷艺师同一批人。 



青铜文化,在云南的文化和经济发展中,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青铜器甚至成为一个历史时期的符号。



铜与云南的缘分,难割难舍,追溯久远,尤其是云南铜业的开采、铸造与辉煌。


3000多年前,殷商王朝处于兴盛时期,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去世了,随她一起下葬了大批青铜器物,这些青铜器的原料,就是产自今天的会泽、东川、巧家一带的金沙江边。 



而明朝的云南铜业史,无疑要以“斑铜”为骄傲。乱世中明太祖朱元璋派沐英大将南征,并留守云南,宫廷艺师们随沐英大将南下,留在了云南会泽,留下了会泽“铜匠街”的铸造艺术和历史。



斑铜,分为“生斑”和“熟斑”两种 。“生斑”的原料是用东川、会泽一带的自然铜,即铜矿附生矿中含有其他金属杂质之结晶者。



自然铜颇不易得。找到自然铜块,先要凿去杂质部分,选含铜量高达90%以上、并含金、银、锡等有色金属的整体铜块进行加工。



世界上的金属器物中,只有斑铜,无需冶炼,就能锻打而成,加上斑矿难以找到,斑铜产品甚少,而且所有作品都有唯一性,物以稀为贵,即成稀世珍品。



经过反复锤打成片、成形后,金、银、锡等有色金属遂以斑花形式呈现于铜器的表面。所得器物,即为生斑工艺品。



生斑制品的特点是较薄,为天然构成,有很好的折光性和立体感。色彩瑰丽斑驳,金黄交错、铜中透斑。加上做工精湛,造型浑厚古朴,使其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


生斑制品充分体现了滇铜之美,是云南具有代表性的工艺产品之一。然而,生斑铜遇到手上的汗液也很容易发生氧化而变黑。



在会泽,斑铜制作以张氏家族最负盛名。1914年,会泽铜匠张氏兄弟制作的“斑铜鼎”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


由于生斑原料太少,所以约在20世纪初,昆明一带的铜匠又创制了熟斑工艺品,至今约有100年的历史。



所谓“熟斑”,是在熔化的纯铜中加入适当比例的其他金属,在‘混而不合’的状态下,经过一系列浇铸成型、磨光、用化学药品着色显斑等特殊工艺处理而成。




熟斑斑纹略呈放射状,但形状、大小分布有致,生动自然。造型较“生斑”细致、复杂,造型也更为典雅、丰富。



斑铜工艺,无论“ 生斑”还是“熟斑”,自问世之时起,就以其精美的造型、精湛的技艺、优美的神韵,厚重古朴、典雅富丽、熠熠生辉的艺术效果,令人爱不释手。



和着云贵高原的灿烂阳光,斑铜制品在阳光下呈现出瑰丽的光芒,那光泽似乎是从斑铜里面散发出来的,仿佛件件珍品中都蓄满了挥之不尽的璀璨,难怪有人说:云南的斑铜是和着高原的阳光锻打出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