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抱怨是一种情绪毒药,从今天起跟它握手言和

 xiashuyinxia 2018-08-05

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一碗鸡汤,而是心的“解剖”



你是否相信:

一个物件、一个小动作能改变命运?




美国一名叫威尔·鲍温的牧师发起过一项“不抱怨运动”,邀请每位参加者戴上一个特制的紫手环,只要一察觉自己抱怨,就将手环换到另一只手上,以此类推,直到这个手环能持续戴在同一只手上21天为止。

     

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活动吸引了80个国家、600万人的积极参与,在我国北京、深圳、广州等地,参与该活动的队伍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壮大。


这个活动究竟有着怎样的神奇魔力?也许要从“抱怨”这个词开始说起。




最容易传染的负面情绪


看看我们周围,大家都在因为什么而抱怨呢?孩子诉苦“作业太多书包太沉”,毕业生抱怨“没有好爸爸找不到好工作”;上班族逢人说“操的是卖白粉的心,挣的是卖白菜的钱”;即使是掌权的上司,也要感叹“高处不胜寒”;成了家,感情不好处,丈夫不满妻子“婚前一枝花,婚后豆腐渣”,妻子的抱怨则更多,“把自己当老妈子使”、“眼里只有他老妈”、“做了个新发型,他半个月才发现”……




虽然抱怨是应对问题的一大方式,但在管理心理学看来却是下下策。抱怨时的主语是谁?是‘你’,所以抱怨是指责别人的不是。其实,抱怨往往就是一种无效的沟通。


“抱怨是最消耗能量的无益举动。有时候,我们不仅会针对人,也会针对不同的生活情境表示不满;如果找不到人倾听我们的抱怨,我们还会在脑海里抱怨给自己听。”台湾心灵作家张德芬说。如今,抱怨已不是某个人的发泄渠道,而成为一种“全民情绪”。


国内一项调查显示,65.7%的职场人表示自己每天抱怨1~5次,4.8%的人每天抱怨多达20次以上。抱怨在其他国家也同样流行。美国某无线网络公司调查发现,约70%的人表示,有的同事总爱发牢骚,其中67%的人认为这影响了自己的工作效率;英国一项最新调查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天要花14.5分钟向亲友倾吐郁闷心情,相当于一生中要花106天发牢骚;法国调查显示,93%的人认为本国人爱抱怨;澳大利亚心理学会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抱怨自己“压力大”。


抱怨让你在不知不觉中深陷泥潭


无论是哪种抱怨,带给我们的影响都是消极的。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形容,“抱怨像口臭会传染,而习惯抱怨的人,就是在向自己的鞋子里倒水。”表示,这句话形象地说出了抱怨对个人和群体心理的影响。


一方面,它让人们变成“受害者”,为挫败、失落、愤怒找到正当理由,导致其心态失衡、言语失礼,甚至行为失常。


另一方面,抱怨传递的负面情绪会动摇团队“军心”,成天被“祥林嫂”倒“苦水”,亲友也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破坏家庭关系和人际圈子。




更重要的是,抱怨伤身。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神经内分泌学教授罗伯特·萨波尔斯基研究表明,老抱怨会强化消极思维,进而导致大脑产生一系列不良变化。听别人抱怨产生的后果更严重。研究显示,听人抱怨超过30分钟,就会导致压力激素皮质醇水平升高,从而阻断神经元联系、加速细胞死亡。反复被负面情绪袭击,容易导致认知功能减退。


抱怨还会扩大灾难。人们在发牢骚时往往不甚理智,喜欢用“都”、“所有”的词语进行总结,难免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比如“男人没一个好东西”。这样,就相当于戴上了一副“有色眼镜”,只看得到事物的丑恶面,最后又引发更多抱怨,如此恶性循环。

      

破坏人际关系。在威尔·鲍温牧师的《不抱怨的世界》一书中,抱怨被形容为“口臭”,“当它从别人的嘴里吐露时,我们就会注意到;但从自己的口中发出时,我们却能充耳不闻。”在团队里面也是如此,只传递负面消息会动摇团队“军心”,绝对是自毁前程的不明智之举。另外,被动地接受“苦水”,也会让亲友不堪负荷,长此以往会让他们躲着你走。

      

阻碍问题解决。抱怨往往“以情绪为中心”,专注在自己不想要的东西上(比如“你太磨叽了,收拾个屋子也得大半天”),也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寻求真正想要的东西(希望屋子很快收拾好,怎么不动手帮忙呢)。长于说而弱于行,长于批评而弱于建议,对解决问题无济于事。


“但是,抱怨作为宣泄消极情绪、维护心理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完全将其压抑是不现实的。”


不抱怨带来神奇变化


张德芬说:“天下只有三种事:我的事,他的事,老天的事。抱怨自己的人,应该试着学习接纳自己;抱怨他人的人,应该试着把抱怨转成请求;抱怨老天的人,请试着用祈祷的方式来诉求你的愿望。这样一来,你的生活会有想象不到的大转变。”




蒂莫西·费里斯则用时3个月,做到了连续21天不抱怨,并体会到了它给生活带来的神奇改变:

解决事情的能力增强。每当要描述一件事或一个问题,他都会先在脑子里自问自答,并尽量找出解决方案。

学会随时赶跑负面思维和消极情绪,让自己的精神和睡眠都得到质的飞跃。

用陈述事实代替抱怨,让沟通更高效。

提出建设性意见,无形中引导身边人多思考、少批评,许多问题顺利解决。

少了抱怨的职场,你会发现工作更顺利;少了抱怨的生活,你会感到更快乐。有人说,不抱怨是自己与自己建立的心灵契约,是一种阳光、积极、独特的心灵体验。研究也显示,很少抱怨的人生活态度更积极,幸福感强,家庭和朋友关系处理得更好,而且更加自信。我们无法改变世界和他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己。“人无所谓好坏,一切思想使然”,心态变了,世界也会变得开阔。


21天养成不抱怨的习惯


心理学家发现,21天通常是一个行为转变成一个习惯的周期。如果我们能连续21天不抱怨,那它就会慢慢成为习惯。如何坚持下去?分享一些小窍门给大家。




换个思考角度。抱怨有传染性,容易让人陷入和周围人相同的负面思维中,此时要马上换个角度想问题。美国职场培训师特雷弗·布莱克说:“当抱怨的想法在脑海中浮现时,别等它脱口而出,就立刻换个想法。比如想到‘房子真贵,可我没钱买’,不妨换个想法,‘等我有钱了就把它买下来,但这需要我马上开始工作’。”这样能给大脑积极暗示,更好地调整自己。

      

转移不良情绪。如果负面情绪根深蒂固,难以通过转换角度来消除,可以试试“物理方法”———拿出耳机听音乐、去外面跑步等。

      

常做感恩练习。习惯抱怨的人可能短期内很难改变,可以通过感恩小练习来增加对快乐的记忆:每周抽几天,在睡前列举出几天中5件值得感恩的事情,最好是细微、不重复、具体的。

      

有时候,自己坚持很久不抱怨了,但亲友、同事突如其来的抱怨却会让我们的努力化为乌有。要想避免被外来的抱怨影响,也可以试试下面几招。


首先,找借口远离负面对话。比如在社交场合遇到一群可怕的抱怨者,试图阻止抱怨会被他们攻击,保持沉默又显得不太有礼貌,此时不妨赶紧找理由离开。


其次,在脑海里重构他人的消极对话。比如有人说,“我讨厌星期一,因为周末太短,没休息够”,我们不妨反向暗示:“好在我休息得不错。”任何积极想法都可以避免陷入别人的牢骚中。


最后,如果实在走不开,不妨要求抱怨者亲自解决他提出的难题。他们只是为了发泄,根本想不到皮球会被踢回来,可能就会气冲冲地走掉。▲


编辑:WWW  

本期
心理智囊团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教授  李建明

香港城市大学社会科学系副教授  岳晓东

广东爱家心理研究所理事长  马健文

亚洲积极心理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汪冰

台湾心灵作家  张德芬



我们不传小道消息和谣言

我们不取吸引眼球的耸人标题

我们不做只为转发量而存在的媒体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

健康路上,我们愿意陪你一起认真走下去。



商务合作:(010)65363768
内容合作:(010)6536379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