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六) ——胃肠疾病

 岭南书馆1 2018-08-05

长期的高血糖会造成糖尿病患者胃肠神经、肌肉发生功能障碍,引起胃动力异常和胃排空紊乱,进而引发胃病、便秘等症状,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糖尿病性胃病又是胃肠疾病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在29%~76%。



专家建议,如果糖尿病病程较长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餐后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


临床表现


▲“烧心”、下咽困难


这是常见的食管症状,与糖尿病神经病变有关。


神经病变引起食管肌肉收缩的振幅、频率和类型发生改变,造成食管压力异常,特别是下食管括约肌压力下降,患者常会出现食管反流症状。


▲恶心、呕吐


血糖升高可使餐后胃窦收缩功能下降并诱发胃排空受阻,从而引起恶心、呕吐及腹胀等症状。


患者常出现早饱症状。


▲便秘


糖尿病出现便秘症状者几乎占患者的一半。


一是由于自主神经和胃肠神经系统病变,导致胃运动功能障碍和排空延迟。


二是胃壁运动周期紊乱,导致胃活动减退和排空延迟。


三是血糖变化。

糖尿病患者长期血糖控制不良,可并发胃轻瘫。高血糖可抑制冒运动和胃排空,血糖越高,胃排空越慢。


四是内分泌激素的变化。

糖尿病是全身代谢疾病,会引起许多激素分泌的变化。胃肠道激素如胃动素、胃泌素、胰多肽、生长抑素、胰升糖素和胆囊收缩素等变化,都可影响胃动力和胃排空。还容易引起食物排入十二指肠困难,减慢肠蠕动。


五是水与电解质紊乱。

酮症酸中毒等对胃运动功能的不利影响。


▲腹泻


糖尿病性腹泻临床上常表现为顽固性间歇性无痛性腹泻,多在夜间发作,可与便秘交替出现,而大便检查无特殊结果。


它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内脏神经功能严重失调、B族维生素缺乏肠道小动脉病变、血流障碍肠壁缺血等有关。



预防及治疗


▲严格控制血糖


血糖与胃病之间呈正比关系,当患者的血特控制不良或显著波动时,则其胃病症状就更加明显。因此,糖尿病合并胃肠病患者首先应该严格控制血糖。


▲适当加强体育锻炼


增强体育锻炼可以增强肠蠕动。坚持饭后顺时针按揉小腹,还可做收腹提肛运动,以避免或者缓解使秘引起的痔疮。


▲避免高脂肪、高纤维饮食


糖尿病性胃病患者要更加重视饮食疗法,做到定时、定量、少量多餐。


多餐可刺激胃神经肌肉排空活动,促进症状减轻并有利于营养成分在胃肠道吸收。


在饮食的种类上,要少吃不易消化的高脂肪、高纤维食物,防止此类食物减慢胃排空速度而加重症状。


可以适当多吃蔬菜、水果,或护胃降糖作用的营养品,如蜂胶等。


另外,在医生的指导下可适当给予促进胃排空的药物以改善症状。


▲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


糖尿病患者生活要规律,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以建立排便的条件反射。最好是每天早饭后20分钟,如厕时不要看书报,应放松精神。另外,多饮水,可促进肠道蠕动、松软粪便。


养胃穴位


下面给大家推荐两个养胃穴位


内关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常用腧穴之一,出自于《灵枢·经脉》,位于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现代常用于治疗心绞痛、心肌炎、心律不齐、胃炎、癔病等,直刺0.5~1寸。



足三里,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肠鸣、消化不良、下肢痿痹、泄泻、便秘、痢疾、疳积、癫狂、中风、脚气、水肿、下肢不遂、心悸、气短、虚劳赢瘦。


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