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

 烨春媚的图书馆 2018-08-06

车圈村走出的宰相 王珪

敢于直谏皇帝,其画像被挂进凌烟阁。

眉县常兴镇车圈村位于秦岭山下、渭水河畔,这里自古就名人辈出,尤其是唐朝时村中的王氏家族,更是人才济济。唐初名相王珪就是从这里走出来的。

据《眉县志》记载,王珪的父亲王觊担任过北齐乐陵太守,可惜在王珪年幼时便去世了,年幼的王珪与母亲相依为命。他性情温和, 安贫乐道, 人品和才智颇为人们称赞。王珪的叔父王颇是位学识渊博的大儒, 曾多次向亲友夸赞王珪:“门户所寄,惟在此儿耳。”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隋朝时,王珪当过官,但在隋炀帝杨广即位后,王珪就带着母亲进山隐居;后来随着唐朝建立,王珪被唐高祖李渊征为太子李建成的幕僚,负责侍从礼仪,审核太子的奏章文书。由于忠心和尽责,王珪颇得李建成的尊敬。后来李世民即位,他十分赏识王珪的才识和德行,便拜王珪为谏议大夫,经常召他入宫共论为政、任贤、纳谏、礼仪等关乎国家兴衰之事。因为王珪敢于直谏,且善于以古喻今,李世民十分器重他,曾对他说:“卿若常居谏官,朕必永无过失矣。”

贞观年间,王珪成为宰相,与房玄龄、魏徵等名臣共襄国政。一次诸宰相侍宴, 太宗要王珪评论一下房玄龄等大臣的才干,并且要和王珪自己比较一下。王珪诚恳地说:“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 臣不如温彦博。处繁治剧,众务必恭,臣不如戴胄。耻君不及尧舜,以谏诤为己任,臣不如魏徵。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一日之长。”太宗点头称是,诸宰相皆叹服。因为王珪“尽心所事”,李世民一再为他加官晋爵,先赐爵永宁县男,后又晋位郡公,并兼太子右庶子。王珪病逝后,李世民甚至着丧服致哀,王珪的画像被挂进凌烟阁。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蟠龙塬走出的宰相党崇雅

主张依法办案,减免灾民赋税。

清顺治十二年,在今金台区蟠龙镇南塬边蟠龙山村的乡间小路上,村民们经常会看到一位老人孤独的背影,他骑着一头瘦毛驴,后面跟着一个童仆,一老、一少、一驴默默地朝着西山走去。谁也未曾料到,这位孤独的古稀老人就是“退休”回家的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党崇雅。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党崇雅,字衡彬,号于姜,宝鸡蟠龙山村人,生于明万历十二年。他 27 岁中举人,40 岁中进士,在明后期官至户部左侍郎。然而,随着大明王朝的土崩瓦解,党崇雅先是跟随李自成,后从清,顺治元年再次入仕,历任户部侍郎、刑部左侍郎、刑部尚书、户部尚书、翰林国史院大学士,其间还兼任太子太保等职, 可谓位极人臣。后来,党崇雅以70 岁高龄隐退返回家乡。

党崇雅虽三易其主,由明臣而降大顺再转而仕清,但无论朝代如何更迭,党崇雅恪尽职守、治国辅政的初心不曾改变,因此从一个七品地方小官,最终跻身一品中央大员。在清初人才急缺的情况下,党崇雅先后掌管钱粮赋税、刑部律法,他反对株连无辜, 主张争取民心,参与编撰了《大清律》、主持编修了《资政要览《》劝善要言》等著作。他还为陕甘受灾地区减免赋税,使成千上万的百姓度过灾荒,对清初经济的发展、社会秩序的稳定、政权的稳固起到了重要作用。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尽管党崇雅在仕途上成就斐然、贡献突出,但他三易其主的经历却被人诟病。加之党崇雅的儿子党恂如英年早逝,孙辈又尚年幼,常常门庭寂寂,他的晚年生活让人唏嘘不已。70 多岁回到老家后,这位孤独的老人便将自己隐没在西山一处“意先居”石洞中,用写诗来抒发失子之痛和回忆一生功过。“追昔泣今,此心之悔,翻天覆地,犹然我也。秦人不自哀,谁其哀之……”“心涛千丈血,点点向谁倾?”这位三朝元老宰相党崇雅在诗集《鹃失啼》中,如此诉说着不幸与苦衷。

魏家崖村走出的宰相 杨炎

设立两税法,首创国家财政预算制度。

高新区千河镇通往冯家山水库的公路边有一座土崖,崖上就是魏家崖村。别看村子不大,却在历史上鼎鼎有名。诸葛亮曾在这里筑城建寨,攻打魏军;清朝时,果亲王允礼曾在这里休息、赋诗;而且唐朝宰相、两税法的创造和推行者杨炎就在这里长大。

魏家崖村古属天兴县,三国时,为了攻打魏国,诸葛亮曾在这里筑起一座城寨,后来被称为“石鼻城”或“石鼻寨”,唐朝宰相杨炎就出生在这里。

《新唐书》中记载:“杨炎,字公南,凤翔天兴人。”还有史书称, 杨炎就出生于石鼻城。杨炎祖上四代在当时都比较有名,他的曾祖父杨大宝是唐初的龙门令,因为拒降刘武周,城破后被杀,被唐高祖李渊追赠为全节侯。杨炎和父亲以及祖父也都因为孝行被朝廷嘉奖过《新唐书》中这样形容杨炎一家:“炎三世以孝行闻,至门树六阙,古所未有。”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 在史书中,杨炎是一个“美须眉,峻风宇,文藻雄蔚,然豪爽尚气”的人,当时在千陇一带,杨炎被称为“小杨山人”。唐德宗时,杨炎被起用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也就是宰相。杨炎担任宰相一职约两年,这两年里,他在财政方面进行了重要改革。他不但将皇室财政与国家财政分开,还提出“量出制入”的财政概念,就是先确定国家每年各项支出的数额,然后根据这个数额进行各项收支。这种做法也开了世界各国预算制度的先河。

杨炎还主张以土地、业产等财富的多寡,按每户的贫富差别进行课征。这使得封建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削弱,适应了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计资而税的两税法代替西晋以来计丁而税的制度,是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措施,在中国财政思想史上是一个大突破。

可惜杨炎这人有点儿小心眼,因为一点儿小事,就夺了自己的宝鸡乡党段秀实的兵权。再后来,杨炎被心怀妒忌的同僚卢杞打击报复,被贬为崖州司马,在流放途中又被赐死。后来,朝廷下诏,追复杨炎左仆射之职。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杨炎出生的石鼻城,现在还在魏家崖村留有一段高约十米、长数百米的遗址。

扶风窦家走出的宰相 窦威

不事残暴权贵,制定唐代朝章国典。

扶风窦家是一个颇有故事的家族,出了不少皇后、文臣、武将等,其中不少窦姓男儿官至宰相,较为知名的有窦融、窦威、窦抗等人。至今,仍有许多窦氏宰相的故事流传在扶风民间。

唐朝时,扶风窦家出了一个宰相叫窦威,窦威的父亲叫窦炽, 在隋朝时任太傅。窦家是望族,窦家男儿喜好武功军事一类,只有这个窦威喜欢研读文史、做学问, 常被兄弟们嘲笑为“书呆子“”书痴”,但窦威依然坚持自己的志向。隋朝建立后,兄弟们因为建立军功,被授予较高的职位,窦威被举荐为秘书郎,在这个职位上一干就是十多年,学问长进了许多, 可兄弟们认为那是闲职,瞧不上他,嘲笑说:“昔孔子积学成圣,犹狼狈当时,栖迟若此,汝效此道,复欲何求?”大概意思是,当年孔子博学多才成为圣人,都不得志,你走这条路子,又能有什么出息呢?窦威笑而不答。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 后来,窦威在蜀王那里做秘书,发现蜀王生性残暴,常有不法之举,于是窦威称病辞官而去,回家继续做学问。唐高祖李渊进入长安后,窦威与李渊是旧识,窦威的才学深得李渊赏识, 于是窦威被任命为大丞相府司录参军。当时唐朝新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礼仪,窦威在隋朝做官多年,精于历朝历代的制度礼仪,出色地制定了唐的君臣礼节和朝章国典。因业绩突出,窦威被任为内史令,拜为相,成为唐高祖李渊的肱股之臣。

窦威博学多才,每当谈论国政得失时,窦威都会以历史上的经验教训而加以论述,有理有据,很受李渊器重。窦威患病,李渊前往探视,窦威逝世后, 被追封为延安郡公。李渊曾对裴寂说:“ 窦威,今之叔孙通也。”叔孙通是西汉重臣,制定了汉朝礼仪制度,被司马迁评价为汉家儒宗,李渊将窦威比作叔孙通, 可见对其业绩的高度肯定。品读唐朝宰相窦威的故事,带给人启示:不论什么时候,知识文化都很重要。
宝鸡:从西府村落走出的宰相​ (记者:张家旗 张帆 张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