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波 正确认识当前金融风险的特点和形式,找准防控风险的着力点,积极探索维护县域金融稳定的新路径,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打好防控金融风险攻坚战的一项重要工作。 当前县域金融风险主要类别 (一)社会经济领域的非法金融活动引发的风险。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名义牵头的非法集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互联网非法金融、金融诈骗以及非法设立金融机构开展金融业务等。这些金融乱象扰乱、破坏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对县域金融稳定构成威胁。 (二)金融领域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主要包括:挤兑风险。这是金融机构最致命的风险,是其经营管理中各种风险因素积累导致的风险集中爆发。如应急处理不当,极短时间内就能使金融机构瘫痪、停业直至破产倒闭。挤兑风险对县域整个金融系统的稳定构成严重威胁。内控和经营管理风险。这种风险涉及金融机构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各个岗位和全部人员,可表现为制度或操作规程纰漏导致的资金财产损失、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资产不良以及由管理不善发生的各种突发意外事件等,可直接造成利润锐减,经营亏损,对正常经营形成巨大压力。包括:资产不良风险、支付结算风险、金融数据泄露风险、客户信息泄露风险、突发事件风险等。道德风险。金融机构的内部员工缺乏职业道德操守,以违规违纪甚至违法犯罪手段,攫取个人利益,危害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良好信誉。 (三)金融监管不力风险。金融监管机构因其人员、制度及体制机制等因素存在缺陷,导致监管行为出现失误、失察、措施不当进而引发的风险。 防控县域金融风险的对策 (一)明方向,抓根本。县域金融管理部门和金融机构要结合县域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防控金融风险、深化金融改革三项任务,实施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处理好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的关系,做到服务实体经济与防控风险齐头并进,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打好防控县域金融风险攻坚战。 (二)回本源,防脱实。增强金融服务县域实体经济能力,从根本上夯实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牢固基础。经济的发展首先是实体经济的发展,金融是在实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派生出来为实体经济服务的。县域金融机构坚持实体经济需求为导向,防止 “脱实向虚”,瞄准县域中小微实体经济,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实现县域实体经济与金融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促改革,强约束。加快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强化审慎经营约束机制,筑牢金融企业内部防火墙。改革是防风险的重要手段和根本出路,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要加大改革力度。一要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快推进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改革。二要打造高素质的高管队伍,提高经营管理层决策水平和经营水平,有效降低不良资产的生成。三要完善并严格执行内控管理制度,形成自我防范、自主约束和自觉化解的风险防控机制。四要建立风险处理应急预案,主动开展风险压力测试,增强应对各类风险的能力。 (四)建机制,聚合力。探索建立县域防控金融风险的协调机制,最大限度发挥防控县域金融风险合力。地方党委政府要把防控县域金融风险、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稳定运行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做到有研究、有部署、有督查。努力探索建立适合县域实情的防控风险、强化监管的金融风险防控领导工作机制,可由一名县委或政府领导分管,金融办负责承办日常具体事务,最大限度地协调金融办、人民银行、银监办等监管机构的日常监管,形成防控风险的有效合力,提高监管效率和效果。 (五)增力量,严监管。尽快梳理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建立和完善金融监管履职细则和相关操作规程,实现监管的科学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一是提高监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科技本领,增强开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型金融风险的监管能力。二是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和地方监管部门都要梳理完善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制度,加强监管法律法规间的协调,为县域金融监管提供协调有效的法律基础。三是完善涵盖非现场监管、现场检查、风险预警监测及应急处置的监管手段和审慎监管评级细则和操作规程。 |
|
来自: blackhappy > 《援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