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融妈妈说 | 一招教你养个会省父母钱的娃

 一葉一如来 2018-08-06

淳善财智营




一招教你养个会省父母钱的娃 来自淳善财智营 06:30

曾经在一次亲子财商活动上,有妈妈问:“为什么孩子用自己的钱这么小气,但是用爸爸妈妈的钱却那么大方?”


这里不得不提塞勒教授对心理账户(psychological accounting)的研究。理查德·塞勒,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心理账户,顾名思义,就是我们在心理对收入和支出的衡量。


他认为财富在人们的心里往往分属不同的心理账户。消费者在不同来源收入下的储蓄倾向和消费倾向不同。


举一个例子,假如今晚你打算去听一场音乐会,票价是200元,在快要出发的时候,你发现自己价值200元的电话卡丢了,找不着了,此时,你是否还决定去听这场音乐会?


调查问卷表明:大部分受访者选择仍旧去听。


可是如果情况变一下,在你快要出发去听演唱会的时候,突然发现你把价值200元门票弄丢了,而此时门票还能购买,并且同样是200元,那么请问你是否还会选择去听呢?


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大部分人回答说不去了。


无论丢了电话卡,还是丢了门票,同样损失200 元,为什么丢了200元电话卡就仍然去听演唱会,但丢了演唱会门票就不再花200元买票听了呢?


这就是心理账户的内容了。


原来我们会无意识地把电话卡和演唱会门票分别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


若丢了200元电话卡,我们在电话卡的心理账户损失了200元,但没有影响到演唱会门票账户。


若丢了200元演唱会门票,我们在心理的支出账户增加了 200元,重新买票的话,我们的心理支出账户继续增加 200元,共计支出就 400 元,而且没有收入。


所以,两者相比,人们更愿意选择少损失的方案,若丢了演唱会门票,避免损失更多,干脆就不听了!


同样地,每个孩子心里也有这样的小九九,他们会把属于爸爸妈妈的钱和属于自己的钱分别放在两个不同的心理账户里。


每次花爸妈的钱,他们可爽快了,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账户的支出,是父母的。


可每次妈妈要他们自个儿掏钱买玩具,他们就默默地在自己的财富账户里算上一笔支出,内心可痛苦了。



这样我们就得出了一个小妙招:如何养个会省父母钱的娃儿?


这就是,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康的财富心理账户。


具体做法有四步:一、父母给孩子开一个以她/他名字开户的银行账户,存入一定金额,并告诉孩子这就是他自己的财富账户,以后超出他的日常生活支出所需都从账户里提取满足。


二、父母和孩子一起制定一些规则,当孩子在家务活有贡献,或个人行为上表现出“分享”、“坚毅””、“守承诺”等优良品质,可以从父母那里得到奖励,增加自己账户上的收入。所有收入都需要孩子对等的付出。


三、可以通过记账本,让孩子记录每日的收入和支出,以及结余情况。平日,与孩子交流他的财富账户的收支情况,讨论哪些做得好,哪些可以日后提高。


四、当孩子需要大额费用支出(例如暑假游学团报名费)的时候,父母可以告知孩子:这些钱可以从父母账户里面出,这意味着父母财富账户的支出,父母花钱也有难受的感受,但是父母愿意这样做,因为父母都爱她/他。


爱不是无条件的满足,爱是有条件的付出。适当地和孩子谈条件,孩子才会懂得珍惜,学会感恩。


孩子也是家庭的成员之一,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例如用自己的零花钱承担一部分去旅游的费用,帮爸爸妈妈分担压力,表示孩子对爸爸妈妈的爱。



以上简单的四步法是我今天推荐给各位爸妈的小妙招,通过这四步,孩子更能够懂得他账户里的钱实际上是父母的钱转移给他的。


父母的钱是辛苦劳动赚取的,如同她/他平日通过辛苦劳动和努力成长换取父母的奖励增加自己的财富账户一样,需要付出才有所获。


当孩子亲身经历了自己一点点赚钱存钱来想满足自己欲望的时候,她/他必然更敬畏金钱,不再会大手大脚地花钱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