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和钱不一样,“心理账户”教你这样存钱、花钱

 cntagu 2015-09-08

【一】


这是为什么?


①“意外之财”为什么去得特别快?


请先看下面这些案例:


2014年有新闻爆料称,一名中了千万元彩票的湖南男子,中奖5年后却成了逃犯,被抓获时身上仅剩80元钱


在台北开出租车维生的黄荣源中了两千多万(新台币)彩金,但挥金如土,现在只能靠临时工作生活


美国密苏里州黑泽尔伍德的一位彩票得主中了100万美元的大奖,不过奖金很快被她挥霍一空,她甚至还企图卖掉出生不久的外孙来还债……


据我们读新闻看故事的经验,以及一些亲身经历,好像从来没听说过有人能将彩票作为第一桶金,用来创业什么的。为什么那些来得容易的钱,去得也容易?


②为什么同样的钱以不同的理由开支,所产生的心理感受不同呢?


王先生非常中意商场的一件羊毛衫,价格为1250元,他舍不得买,觉得太贵了。但他妻子买下羊毛衫,并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时,他却非常开心。


实际上,王先生的钱和他妻子的钱都是家庭的钱。为什么以王先生自己的需求为理由开支,他就舍不得。而以礼物的理由开支,他就欣然接受呢?


③同样是损失100元,为什么选择的结果会大不同?


有这样一个经典实验:


情境A:你打算去剧院看一场演出,票价是100元。当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自己丢了一张100元的钞票,你是否会买票看演出?


情境B:你打算去看一场演出而且花了100元买了一张票,在你到达剧院的时候,发现门票丢了。如果你想看演出,必须再花100元买票,你是否会买票?


实验结果表明,在A情境中,88%的调查对象会选择买票,12%的人选择不会;在B情境中,46%的调查对象选择会买票,54%的人选择不会。


从绝对值角度看,丢票与丢钱都一样,都是损失了100元,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行为差异呢?


这是为什么?请先思考,再看下文分析。








线





【二】


答案在这里




以上便是由心理学家理查德·萨勒(Richard Thaler)提出的“心理账户”理论。他认为,除了荷包这种实际账户外,在人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另一种心理账户,人们会把在现实中客观等价的支出或收益,在心理上划分到不同的账户中。


比如,我们会把工资划归到靠辛苦劳动日积月累下来的“勤劳致富”账户中;把年终奖视为一种额外的恩赐,放到“奖励”账户中;而把买彩票赢来的钱,放到“天上掉下的馅饼”账户中。


心理账户分类很细,也很自由,在日常支出预算中,甚至连衣服和演出门票都被严格地放在两个账户中,也就是买衣服的钱和买门票的钱,要从不同的两个口袋中掏出。人们总倾向于把相似的支出归到同一个账户中,并且锁定起来,不让预算在各个账户间流动。


因此就会产生丢了戏票就不看戏,丢了电话卡就不打电话,甚至丢了饭票就不吃饭的情况。


案例①:


因为意外之财与辛苦赚来的钱之间不具有可替代性。辛苦赚来的钱通常都舍不得花,人们倾向于把它存起来;而意外之财是“白得”的,人们很乐意把它挥霍掉。案例中的主人公们,之所以很快将钱挥霍殆尽,就是因为他们把这些钱放在了“天上掉下的馅饼”的心理账户里。


案例②:


通过对心理账户的实证研究发现,心理账户的开支可分为四个部分:生活必需开支、家庭建设和个人发展开支、情感维系开支、享乐休闲开支。


根据心理账户的不可替代性,花费于个人购买羊毛衫,属于生活必需开支,1250元太贵了;而作为妻子送给丈夫的生日礼物,属于情感维系开支,1250元可以增进夫妻感情,回报是无价的。因此人们欣然接受来自亲人的生日礼物,却不会购买一件自己喜欢的羊毛衫。


案例③:


在考虑A情境时,人们认为丢失的100元,和买票的100是在两个账户中,是两回事;而在B情境中,再花100元买票,就相当于在同一账户中花了200元买一张票,感觉上贵了一倍,人们当然觉得这样不划算了。


可是仔细一想,不管丢的是现金还是门票,总之是丢失了价值200元的东西,从损失的金钱上看,并没有区别。之所以出现上面两种不同的结果,其原因就是大多数人的心理帐户的问题。




【三】


巧用心理账户,智慧理财


既然人们会根据资金来源和支出划分成不同的账户类别。那么,我们不妨主动开设几个心理账户分别记账:生活必需账户、家庭建设账户、娱乐休闲账户、储蓄积累账户。每得到一笔资金,我们就按照固定的比例存入这四个账户中。


即便是“天上掉下的馅饼”,也不一要股脑儿地扔进娱乐休闲账户,而是先问自己一句“如果这是辛苦钱,我会怎么做?”再把“馅饼”切一切分别入户有了账户,就要时常查询进行预算,我们是否把每一笔资金都进行了合理的划分?


写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了解了心理账户的真相,为何我们不干脆直接注销“馅饼账户”?面对这样的问题,小编的答案只有一个:如果你能做到,这倒不失是个省钱的最好办法。但它只有一个困难,那就是:你能做到吗?



【四】


警惕心理账户陷阱,理性消费


你知道吗?营销上很多例子是利用心理账户,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最常见的,就是将其他账户的支出,归为“人情或情感维系支出”。


比如:你不是花钱买吃的,而是花钱爱她。




又比如,你买的不是物品,是孝心。




另外,在消费购物过程中,一般人都会在交易中考虑参考价值,受其影响,只会过多地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绝对值。甚至还会忽视物品的使用价值,从而做出不理性的消费决策。


有一位李女士打算买豪华双人被,可是到了商场,她发现九孔被正在促销,所有款式的被子售价一律为400元。李女士想既然价格一样,就应该买原价最贵的超大号豪华被比较划算。


可是没过几天,李女士就后悔了,因为超大豪华被比较大,被子的边缘总是耸拉在床角,甚至有时候还会拖到地上。


因此,当商家向我们促销的时候,我们要警惕商家使用心理账户理论,选择我们真正想要的,避免冲动盲目消费。



【五】


读懂心理账户,让幸福指数最大化


20世纪初,挪威有一个很穷的家庭,经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但是,每到捉襟见肘的时候,妈妈总是对孩子们说:“我在市区的银行存了500英镑以备急需,现在我们商量一下是否该把这笔钱取出来。”每当这个时候,一家人都会决定要想办法克服这一时的窘迫,不去动用那笔储蓄。


孩子们一天天长大了,都能自立了。这时,妈妈告诉他们:“我们根本就没有什么500英镑的银行存款,我这么说就是想给你们活下去的希望,我知道,这个精神支柱对于你们来说多么重要,就是它支撑着我们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可见,如果能读懂人的心理账户,兴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让人们的幸福指数最大化。你的幸福指数高吗?如何提升幸福感?请点击阅读微课你的幸福是片刻的、整体的or德性的?


假如今天你得到1000块钱奖金,并且你抽奖时又中了1000块钱,你就应该把这两个好消息分两天告诉你的家人。因为分两次获得的高兴程度之和,要大于由两个高兴合并而成的一次高兴的程度。


但如果是两个不幸的事情,比如说你丢了1000块钱的同时,还把你妻子的价值1000块钱的手机弄坏了,这时你就应该把这两个坏消息一起告诉她。因为一次性经历两个痛苦,比分别经历这两次损失所带来的痛苦之和,要小得多。


你还知道哪些“心理账户理论”相关的故事、案例或者应用情形?欢迎大家评论。


作者:精读 [Jingdu999]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