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小说素材的来源——“东子小说创作讲座”第六讲

 醉卧沙场H 2018-08-06



本讲核心要点

素材来源之一:亲身经历

素材来源之二:亲眼所见

素材来源之三:亲耳所听


 

今天这一讲,跟大家谈谈《小说素材的来源》。

文学作品,其实不仅是小说,包括其他作品,都有一个素材来源的问题。特别是小说创作,无论是多长的篇幅,都要有主题、有故事、有人物。无论是想表现什么,都得有一个素材的来源。就像《西游记》,虽说它是一部神话作品,但是它也有一些生活素材,小说里唐僧的原型就是唐代高僧玄奘。特别是现实题材的小说,脱离生活,就是无源之水,必然枯竭。所以,我们要根据素材进行提炼,然后形成艺术作品。

就写作而言,素材就是下锅的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厨艺再高,没有原材料,也不能够烹饪出美味佳肴。我们要想创作一部优秀的小说作品,那就得有现实生活当中的某些素材。那么素材都从哪儿来?

一般情况下,素材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亲身经历,亲眼所见,亲耳所听。其中,最主要还是亲身经历。根据我读的国内外的一些文学作品及自身创作的体会,应该说大部分作品都不同程度的有作者的影子,也就是说作者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些事,这就是小说创作素材的主要来源途径。

大家可能还记得,十多年前,有个电视剧《大宅门》。当年央视热播,创下全年收视率最高的一部电视剧。这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郭宝昌,他在中学时就开始写的一部小说,断断续续写了几十年。后来,他自编自导了这么一部电视剧。用他的话说,剧中70%的人物都有原型,因为这是讲述他自身家族史的一部长篇小说。郭宝昌是被养母抱养的,他养母是当年北京同仁堂乐老爷(《大宅门》白景琦原型)的丫鬟郭榕,乐老太爷七十岁时,把二十六岁的郭榕收了,娶了她。郭宝昌自己说,《大宅门》里的丫鬟李香秀就是自己的养母,而李香秀的儿子李天意的原型则就是他自己。郭宝昌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多年采访写出了这部恢宏之作。

除此之外,很多名家作品都有自己的影子或是身边人的影子,比如陈忠实的《白鹿原》。我在陕西省作协主办的《新潮时报》做编辑时,陈忠实老师是陕西省作协主席,我们在一个大院工作了一年多,一起参加过很多活动。陈老师老家是西安东郊灞桥西蒋村的,我去过他的老家,他曾在老家的农村教过书。他非常了解那里的生活,而且为了写《白鹿原》,他搬去灞桥老家的村里待了很多年。他少时亲身经历了国共两党之间的争夺战,抗战时虽没多少记忆,但是他的家人、长辈亲人生活在这种环境。结合自身亲身经历,加上通过对乡亲的多方调查采访,写出了这部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品。

再比如说莫言,他写了大量关于他的老家高密的一些作品。这些小说不同程度有他的父亲、母亲等家族人的一些影子。所以说,很多作品,无论是名篇,还是非名篇,都有作者的一些影子,作者亲身经历这些事。

我写的《六子》也是如此,虽然六子不是东子,但是六子身上有很多东子的影子。还有,我刚刚完成的《程老党》。程老党就是我的一个战友,从部队分别后,时隔二十多年,我去寻访见到这个人,后来就进行艺术加工,就有了这部小说。再有,今天咱们小说平台推出的郑佳佳老师的短篇小说《迷失东京》,也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的事儿,创作而成的作品。

所以说,小说素材的主要来源,就是亲身经历。其实大家想一想,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从你记事起到现在,是不是经历了很多人和事。这些人和事,你抓一个有趣的、难忘的,选取那么一个小截面,就是一部小小说。如果再添加几个人物,就是一部短篇小说;再如果故事特别新奇有趣,还可以多添加一些人物,就是一个中篇了。

除却我们作者自身经历的一些事,还有两个素材来源:一个是亲眼所见,再就是亲耳所听。先说亲眼所见的。我在《写小说的“五勤”》中,我讲过腿勤和眼勤,无论是参加创作采风,还是出去旅游或者其他别的活动,只要你走出自己的圈子、环境,你就见到一些不熟悉的人和事。这里面的一些有趣的人和有意思的事,你把它提炼出来,就可以成为我们小说里的故事,成为我们的素材来源。

比如吉林谢忠凤老师作品《拆迁》。我记得她介绍说,她亲眼见证了父母和老邻居原来住的老区破败的房子,一直期盼着拆迁,却很长时间没迁。根据这个故事,她写了这么一部小说。

对了,前几天我讲的五勤”中,还有一勤是“耳勤”,这就是素材来源的另一个途径——亲耳所听。也就是我们看到听到的一些有意义的人和事,然后进行艺术加工,成为我们的小说作品。比如刘艳珍老师写的《外卖》。她说她是听别人讲的大致这么一个故事,感到挺有意思的,然后动笔就写了,后来就有了这部小小说。所以说,写小说的人,要多观察,多打听。多问多听多了解,不经意间,素材就来了。

比如我们在公交车上、在广场、在某一个公共场所,别人聊天谈到的事或什么话题,说者无意,我们听者要有心。作为写作者就是要做有心人,“留心处处皆文章”嘛。别人说的一个什么事,你感到挺有意思的,你把它记下来。回到家,你提炼整理一下,那可能就是一篇小小说。如果这事蛮有意思,还可以说很有味道,甚至还能做成一个短篇或中篇。

小说创作的素材来源,我刚刚谈了三项。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像咱们群里面有一些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他们是九零后、九五后。他们还没有走向社会,缺少人生阅历。某种程度这对素材获取是受一定限制的。而我本人,之所以乡村、都市、军事、情感都能写,是我有过这些经历,有生活感悟。而青年人缺少这些,没有更多的经历,写起来恐怕可能局限于校园生活和成长往事。这就要求小说写作者,不是干巴巴的守着枯竭的素材,要把一个一个素材点,作为一个动感,然后把它们立起立,无限放大后,再展现出来。这就要求我们的作家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作家如果没有想象力,那他的作品一定是干瘪的,没有生命力的。

比如我的《2766》,只有一个基本的自然环境,所有人物都没有原型;《程老党》这部作品十几个人物当中,也只有三个是有原型的,即便有原型的几个人物,也不是原汁原味地把人物端上来。

最后,我再说一个题外话。前些年,我在大学做关于“成功”的演讲时,结合自身的成长之路,我告诉大家,成功无非是“潜质+悟性+兴趣+勤勉+机遇”潜质是有内在素养,有天赋;悟性就是人灵活,不是很笨;兴趣则是喜欢做这个事情;勤勉就是要勤于付出;机遇就是遇到机会。

东子喜欢小说,所以才有这么一个团队。如果你先天潜质不错,悟性挺高,又有兴致,还能勤勉付出,再赶上机遇,那你就离成功不远了。咱们创作团队某种程度对于小说写作者,特别是初学者,就是一个机遇,一个很好的平台。所以,我希望大家能珍惜,把握机遇,勤勉创作。

好了,今天说得有点散,就讲这些。

 

本文由 马立杰 根据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