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写好开头与结尾》——“东子小说创作”第十讲

 醉卧沙场H 2018-08-06


如何写好开头与结尾

——“东子小说创作”第十讲

 

本讲核心要点

两种开头:开门见山 烘云托月

四种结尾:首尾相应 和美团圆 

出人意料 留有悬念

经典语录:开篇打眼,忌讳大头

开头是为结尾服务的

开篇引、中间放,结尾收

哀愁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篇文章头尾很重要。特别是这个开头儿,万事开头难嘛。头儿开不好,后面就难以精彩。写任何一种文体都是如此,特别是小说。

开个好头儿,就像农民种地一样,如果春天雨水、阳光等条件适当,播种后“见苗三分喜”,这就是个好头儿,秋后才会有个好的收成。

写文章也是如此,把头开起来之后,然后到尾一收,一篇文章就结束了。我们群里很多作家都是语文老师,你在给孩子讲写作文时,肯定是要谈到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中间。开头儿、结尾怎么写,中间又该怎么写。

小说究竟该怎么来开篇?结合个人阅读和这两年写小说的一些体会,我谈谈想法。

首先要吸引人。写小说和拍电影一样,一部戏如果前几分钟,甚至前十五秒不打眼,观众就会感到“没劲”,小说如果前两段文字,不吸引人,读者就没有阅读欲望。

所以,在下笔之前,我们就得琢磨怎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在前面适当的埋下伏笔,这样就可以牵着读者读下去,他想知道往下要发生什么事儿?这人为什么是这样形象?怎么这么说话?或在这个环境里会发生什么事,等等。让大家带着思考、抱着好奇读下去。

开头最忌讳“大头”

这几年,我在看小说稿子时,发现很多作品是“大头文”。民间扭秧歌里的“大头人儿”知道吧,一个人个子不高,长个大大的脑袋。我们的很多小说作品也是如此,很多人开篇第一段,写了五百字、八百字。甚至一千多字的一篇小小说也有着几百字的开头,这就形成头重脚轻的“大头文”。

无论是长篇,还是小小说,开篇的时候,前一两段文字一定不要太长,太长压得就累。从视觉上讲,现在是个轻阅读时代,文字密密麻麻的,读着就心烦、意燥。这又怎么能吸引读者读下去呢?

开头避免“大头文”,清爽一些,干净利索,每篇文章前两段文字量要少,一目了然。这样读者才会有阅读欲望。

一般开头主要有两类:一是“开门见山式。开门见山就是直截了当、开篇就来。我记得著名作家陆天明老师,十几年前写的长篇小说《大雪无痕》,后来拍成了三十几集电视连续剧。

这部作品我看了两遍。开篇是这样:“事后,丁洁记得非常清楚,12月18日下午,她亲自驾驶那辆大奥迪车,送父亲去来凤山庄参加那个高级别的会议”。这是开门见山式的一种表述方式。开篇两字“事后”,一般情况是前面说事儿,然后才是事后。他开篇的两个字事后,接着丁洁——女主人公之一,重要的女角色出现。然后交代时间和亲自开着大奥迪车送父亲去参加会议。开门见山,他开篇给我们传递了多少信息呢?

人物:丁洁和他的父亲;时间:12月18日下午;地点:来凤山庄;交通工具:一辆大奥迪;事由:参加高级别会议。同时,告诉我们他们父女不是一般人,工人、农民不可能驾驶着大奥迪轿车,那可是当年省长、部长以上级别官员的标配。这和高级别会议也相吻合。

所以说这个开头就使我们想读下去。想知道丁洁父亲是一个什么人物?丁洁又是干什么的?会议为何要来到一个山庄开?后面对此均有交代,丁洁的父亲是大军区司令员,现在叫战区,比省长和省委书记还高半格呢……

这是陆天明老师的长篇小说《大雪无痕》的开篇。

看看东子的长篇《六子》的开篇,“小四轮拖拉机在泥土路上突突了半个多小时,快要上公路时,六子看到车后扬尘中有一个骑自行车的人匆匆赶来。”这也是开门见山。和《大雪无痕》还有点儿相同味道哈,一个是大奥迪轿车,一个是小四轮拖拉机,也都在行进的路程。当然不是说每部作品开头都得开车,这要根据作品主题要表现的具体事儿,然后才选定开题。

《六子》的开篇:让人们想,这个骑自行车的人追过来干什么?这个六子又是谁呀?他咋这么个名?然后,具体情节展开,读者一一明了。

很多小说写作初学者还不习惯开门见山,大部分是烘云托月”式。渲染气氛,烘托主题。特别注重环境描写,开篇一大段环境描写,风在吹、河在流、马在咆哮,车轮滚滚,落叶飘飘,写的非常细致。开个头三五百字,甚至七八百字的描写。

环境描写是开篇的另一种方式,这两种开篇方式均可,没好坏之分,是风格差异,具体情况根据作者的风格而定。我不赞成每个人写作都同一种模式,而要有个人的创作风格,还有一点是要根据作品的需求。提到烘云托月的环境描写,我想起了萧红的中篇《呼兰河传》。萧红是我们东北文学的领军人物,上世纪三十年代最有影响力的中国作家之一。

她的《生死场》《呼兰河传》影响巨大。以《呼兰河传》开篇的第一段文字为例:“严冬一封锁大地的时候,则大地满地裂着口,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几尺长的,一丈长的,还有好几丈长的,它们毫无方向地随时随地的,只要严冬一到,大地就裂开了口子……”这是环境描写。一个是地域环境,另外一个时空环境,这段文字把这两个环境都烘托出来了。这为后面一个老人胡子上冻上冰溜子,天寒地冻人生难,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呼兰河传》开头跟开门见山不一样,但开门见山的后面也需要环境描写。小说不能没有环境描写,这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这部作品也可以这样开头:“一个胡子上挂着冰流子的老人,瑟瑟发抖地戳着冰……”然后接下来再交代严寒冬天的这个大环境。把它转换一下,也不是不可以的,只不过是个人的表现手法问题。

所以开头的这两种模式,均可使用,应该说是各有其长,大家自己把握一下吧。但一定要避免头重脚轻!萧红的第一段文字,虽说烘云托月也只是百八十字。我不赞成开头用大量的笔墨去渲染,就像我前面谈到的大头人似的。因为开头文字量太大,读者会感到压抑,很难静心读下去,至少从我个人阅读习惯是这样。

说完开头,再说结尾。常言道“好的开头和结尾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百分制,那咱就得了五十分。然后,里面就像盖房子一样,头尾就把它支撑起来,再填充内容。其实,从某种程度来讲,结尾比开头还重要。因为小说的头是为尾服务的。这点大家一定记住啊!我们不是把头写好就完了,那是绝对不可以的,尾是作品里面最大的包袱,有些矛盾冲突都在结尾才把他抖出来,这也是作品的一个高潮部分。

一般情况,作品结尾有这么几类:首尾呼应,即前后照应。比如教给孩子写作文,写秋天,最后来一句“啊,秋天我爱你!”这么扣一下。但是我们的小说,要比中小学生作文应更严谨、更丰富,更有张力。我们的首尾相应,前面有伏笔,后面有照应。首跟尾都是为整个主题服务的,不能写着写着跑题儿了。

首尾呼应能够使内容更加完整,结构更为紧凑一些。开篇引、中间放结尾。俗话说“编筐窝篓,重在收口”嘛,收口时你别急,慢点编,最后把口收好了,这筐才能结实、实用。这与写小说是一个道理,把口收好了,作品才好看耐读。

就像我的作品《程老党》。我前面开篇第一句话就交代了“郑天为了落实省委领导关于典型人物报道”,他来到大岭县,顺便要找战友。结果呢,战友成了典型人物,题扣得非常紧。从头到尾都紧扣主题。他来寻找典型,刚开始没有出现,他走后过出现了。如果他一来就找到这个典型人物,那这个戏没得看了。

结尾还有一类是出人意料的。出人意料的结尾是我比较欣赏的,比如说李光华老师《转弯的爱情》。最后直到这对有情人到师傅家门口,亮子才知道女友是师傅的千金。这就是出人意料,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是没想到女友会是师傅的女儿,情理之中是师傅很欣赏亮子,早就有意把女儿嫁给这个上进的小伙子。

东子的短篇《裸贷》也如此,大家注意力集中在董菲这,董菲为了黑谢丹丹搞裸贷的事儿,谁都没想到真正裸贷的是谢丹丹的闺蜜——关莹莹。比如说抓捕一个人,重点是张三,李四也跟着抓张三,最后犯罪的却是李四。这样结尾,给人有一种出乎意料,还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

第三种和美团圆式。特别是前些年大量的作品都是和美团圆的。我们跟敌特作斗争,经历了很多艰苦卓越的战争考验,最后战胜了敌人,我们举着红旗高高飘扬。或者是两个人相爱,中间很多阻隔,各种反对声,出现了很多矛盾。最后苦尽甘来,和美的大团圆。传统式的小说结尾基本是以和美团圆是为主,我不太看好这类结尾。

还有一种结尾是悬念。跟出人意料接近,但不完全一样,留有悬念和留白比较接近。我觉得萧红《生死场》的结尾,它是有一定悬念的。特别是严歌苓拍成电视剧的《铁梨花》。严歌苓是非常有名的小说家,她在《铁梨花》最后两段,这样写道:“世上再没有了铁梨花,是因为连董村小学校柳天赐柳先生都不知道她去了哪里,柳先生常常拉着他的胡琴,累了停下来问他的黑狗子,你知道他去哪儿了吗?”最后一段:“黑狗下巴耷拉着在地上,眼神又老又忧伤。”OK了,结束了,那眼神忧伤,没有别的了。跟萧红的《生死场》结尾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哀愁,我个人很喜欢这样的结尾。结尾可以欢喜也可以忧愁吗?欢喜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总会有哀愁相伴。

生活里不能没有哀愁,这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样留有悬念的结尾还挺有味道的。但要根据作品的实际情况,也不能刻意地生搬硬套,那样东施效颦,就出笑话了,不是吗?

关于小说开头结尾,我就说这些。


本文由 郑春艳 根据录音整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