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岩松:神化和妖魔化医生,都是让生命充满风险……

 昵称41082923 2018-08-06

8·19首届中国医师节

心愿

江苏省人民医院

王学浩院士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也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劳动。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当把患者的生命健康放在首位,能够帮助更多的患者就是我最大的心愿。

“医生给患者开出的最牛处方是希望。”8月3日,第三届中国血管大会“医术.艺术”人文讲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先生分享了自己对医学的深度思考,其间妙语连珠,佳句频传。

恶性伤医是犯罪!不是医患矛盾!

“刚开始关注医学,并站出来替医生说话,是因媒体人的直觉和职责。”在黑龙江出现恶性伤医事件后,白岩松震惊于70%的留言认为医生该杀,为了还原事情真相,他在第一时间就做了一个节目:“我们都是凶手”。

“有人问,你为什么总为医生说话?其实坦白讲,我并不是在为医生说话,而是在为自己和每一个生命说话。生老病死人人逃不开,这四个阶段同样都离不开医生的参与。”

白岩松认为,妖魔化医生去放大医患关系中存在的矛盾,从某种角度讲,就是使自己的生命踏上一条充满风险的航线。

“将医患关系的冲突事件冠以‘医患矛盾’的帽子是错误的,因为那是犯罪。”后来,相继又有多起恶性伤医事件发生,他跟医学界多位权威人士联名,向公安部等多部门请愿,希望惩治涉及医疗的犯罪。他强调,这是犯罪!不是医患矛盾!

医生是介于普通职业和佛之间的一种职业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白岩松两次提案希望设立医师节。2018年第一届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医疗界该怎么去过这个节日?

近百年前,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在校庆日时说:校庆日不是欢庆日,而是闭门思过日。

8月19日,中国第一个医师节,也绝不是欢庆日。白岩松建议,对于普通大众,医师节是社会尊敬医生,思考医生与医疗在整个人类运行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的日子;但是对于医生而言,却应闭门思考,思索自己正在从事的是怎样一份职业。

“医生是介于普通职业和佛之间的一种职业。”白岩松认为,医生是个复杂而艰难的职业,因为面对患者时,医生既要完成生理治疗,又要面对心理治疗。当你选择了一种职业,就意味着你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甚至选择了一种生命方式。没什么可抱怨,相信全中国绝大多数的医生也没在抱怨。

给医患冲突找一个出口

首先要正确对待医患纷争,中国庞大的患者群体,每天超数量级的门诊量,产生一些医患纠纷并不奇怪。在美国,医疗环境也并不象表面那么和谐。美国的医生界流行一个段子。

有一位医生去世了,一如既往地上了天堂,结果上帝接待很不好。他很不高兴,问:你为什么一直在忙?你要去接谁?

上帝说:我要去接一个律师。

医生很不高兴,又问:律师?我们这么多好医生你不接待,居然接待律师?

上帝说:不一样。这么多年来,我接待了无数个上天堂的医生,律师上天堂,这还是第一个。

因为在美国,医患纷争大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医院门口徘徊地不是医闹,而是律师,律师是患者的直接代言人。这个段子表达了医生对律师的反感。

在美国或其他国家,医患纠纷并不是不存在,只是以另外一种方式展现。中国的医患冲突甚至恶性伤医事件同样需要一个出口,应该归上帝的归上帝,归凯撒的归凯撒,归司法的归司法。

白岩松表示,当下的中国充满着很多的撕裂,这种撕裂就是想象中的真实,跟现实中的真实之间存在巨大的落差。如何还原事实的真实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中国在舆论上非常危险的一种现状是:想象的真实和事实的真实有冲突时,宁愿相信想象的真实。

比如医疗纠纷被爆料后,大众马上认定是医生或医院的问题,因为网民或者是舆论的掌握者觉得,医院和医生相对于患者,更加强大。

神化的医学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

随着医学的巨大进步,人们越来越神化医疗的结果。医学巨大的进步和医生巨大的无奈之间的矛盾,是医患纷争的根源。由于患者极高的、超越了事实的期望值,当结果得不到满足时,就产生强烈的失望情绪。

他们不理解,医学都如此发达了,这么简单的病为什么还治不好?

“有时是治愈,经常在帮助,总是去抚慰。”这是特鲁多的墓志铭,同时也是医生这个行业真实的写照。医生要给别人带来希望,但内心却又经常面临无奈。这种反差和冲突没有一种很好地沟通,去解决神话的医学和医生的无奈,这充满着巨大的矛盾。

大数据不解决个体问题

白岩松说,大数据不解决个体问题,医疗行走在生理、心理和小概率事件以及个体差异的夹缝之中,这才是医学之难。如果认为有了大数据,机器人就可以解决所有的医疗问题,医疗就不会存在了,那才是真正的糟糕。

曾有人说未来记者这个职业会消失,他还很生气,后来看到有人预测人工智能会让医生也会消失,他就笑了。

郎景和教授曾遇到过一个案例,一个妇女因出血就诊,郎景和和另一个院士,经过了一个月的尝试,才止住这个出血。他感叹,99.9%的患者可以用这个方法解决,下一个病人可能是那个0.1%。

中国人均住房面积超过35平方米,这个大数据解决个体问题吗?他调侃说,后面的很多年轻人都快哭了,还在渴望第一个3.5平方米。

治疗和预防之间的矛盾

“我期待的‘健康中国’,是让所有的国民不得病、晚得病;得小病早治,不转化成慢性病;得了慢病能有效控制,健康生活。”

白岩松表示,这应该是连串的结果,“大医治未病”,医学、医疗部门主要的职责在于防病,而不是治病。

目前,中国死亡率排名第一的是心脑血管疾病,而不是肿瘤。但人们对肿瘤的恐惧却远大于心脑血管疾病。原因在于我们不知癌症的机理。

人们对未知的事物会感到恐惧,而心血管疾病大多是缓慢地演进过程,人们对发展过程的疾病和敌人,往往缺乏持续的警觉和控制力。

白岩松认为,中国的很多经济指标,看起来不像是发展中国家。但中国的公共卫生状况,如一些疾病的知晓率和控制率时,我们还是绝对的发展中国家。跟世界上的发达国家比较,我国还很落后。在预防疾病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医学细化的过程中,不能忽略人这个整体

医学过于专和细,与人作为一个整体之间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汶川地震的时候,当一个伤员抬到一个十分优秀的专科医生面前时,因为病情过于复杂,专科医生无法做出很好的诊疗。

白岩松认为,中医的整体观念值得借鉴。作为一位长跑爱好者,脚疼落地都难,找运动领域的顶级专家,做了很多检查,最后打了两针,好了两天又开始痛。后来辗转找到一位中医正骨大夫。

那位医生诊断因为腰出现问题带累到脚,在给白岩松治疗了三次之后,他恢复了长跑。这件事情给他刺激是很大。人是综合的整体的,在各科细化的同时,不能忽略整体观念。

赋权转变与医患无效沟通密切影响医患关系

白岩松分析,为什么100年前很少存在医患矛盾,因为那个时候治好了是运气,治不好是命不好,没法去抱怨老天爷。随着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随着法律进入社会度越来越高,随着人权概念的提升,几十年前在西方开始针对医学界的重新赋权运动,患者在医疗活动中拥有了话语权。

目前,医学面临相当大的挑战,医患矛盾与这种赋权转变紧密相关。现在有责任追究制度,患者也可以参与决策,矛盾由此诞生。

医生会与患者做沟通?患者会看病吗?这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问题,是我一直在思考的。医生为了在医疗活动中保持权威感,经常用学术语言与患者沟通,患者不理解,听不懂,往往进行的是无效沟通。那么,又有多少患者会看病,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感受?不多。

所以,医生与患者在日常沟通过程中,存在着相当大的灰色地带,这是目前全世界医学界都面临的问题。

医生开出的最牛处方是“希望”

医生最大的职责,开出的最牛处方是“希望”。

白岩松认为,所有的医学院都在教医生开出最完善的药物处方,做最完美的手术。所有的患者,疾病到来之前都是正常生活,疾病不期而至,生活突然被干扰、被打乱,他们带着巨大的恐慌,甚至失望演变成绝望,来到医生的面前。

这个时候,任何一丁点的希望,在患者看来都是最好的抚慰。

但是在治疗时,很多医生不注意这一点。

“你怎么才来?”

“您回家吧,不用住院了。”

“想吃点啥吃点。”

有时无心的几句话,就让患者绝望了。

白求恩强调,中国只有两个职业与“德”相关联,医德与师德,把医学的复杂性和神圣性全部列入其中,是中国医生所必须背负的,更重要的是,医学跟每一个人的生命紧密相融。

因此,医生在给患者的所有处方中,最重要的是——希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