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雕塑札记(十)

 情系书画 2018-08-06

雕塑札记(10)


这周是小人体的最后一周。周末抽了九个小时做人体模型,再看了一点解构人体,自己的理解慢慢清晰起来。概括整体的手法是正确的,一定要先解决最基本的东西——形,比例,动态。

手臂的锁链式结构,胸廓和胯骨的空间关系,胯和腹部的衔接。上泥时的结构意识,按着结构直接上。

2017.3.20



上周末看了央美雕塑一工的展,很受启发。还有国博的大英博物馆和卢浮宫的展。


央美雕塑写生展的第一件雕塑就让我印象深刻,是个拿砖头的人。手法直接,没有冗余,体积感分量很足。仔细看并没有太多细节的塑造,但完整感很强。这让我意识到了相比之下我所做的东西体积感的薄弱,整体的松散,不完整,不连贯。
孙家钵先生强调一点,就是要在作业中看到完整的,三度空间的型,并能把它塑造出来。  画画是以线为单位造型的,雕塑则已体为单位造型。光是以轮廓线作参考则是不完整的观察,是没有深度的观察。他讲应当从正面直接塑造一个完整的型。他这句话其实是因人而异的。


他们并不是没有细节,而是把细节含在大体积关系中了,这是对形体的控制,是主观的。
轮廓线是存在的,但不是一个平面连贯的线条,而是有前后空间和穿插关系的,所以这个轮廓线要还原到体面关系中去。从正面看形体的纵深,其实还是在说你对形体空间关系的理解,这种理解包括观察形体的记忆和整合,这需要努力去寻找,下狠功夫训练。




说白了老先生是对这些形体以及他们的各种形态早已铭记于心,这么做对他来说才更直接有效。而对于刚入门的人,他们会问没有看到的地方该怎么办?
这就需要有大量的理论知识来作为思维方式的建构。通过实践的深入,二者渐渐有机统一。



“八线法”应该和我理解的差不多,正面四根线,斜侧面四根线。但于先前所理解的线不同的是,它不是在物体表面上起伏的线,它是有空间有穿插并且是完整的线。
我的人体在有意找表面体块的轮廓线。
体面关系是理解形体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最终的视觉结果。


“形”是完整地占有三度空间的实体。简单说: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我的理解是,要还原这个形体,照搬只是依附,呈现的结果是无力的弱化。一定要有方法,并且是对自身来讲最有效的方法。孙家钵先生的认识方法是可行有效的。练眼睛就要练的一眼就能看见这个东西是“什么样”。而不是看见一根线是怎么拐的,几根线是怎么组织的。如此拆开来看从而凑出一个形的观看方法,就看不见完整的型了。不能满足于做像一个形体,而去追求做好一个形体。


- 练眼就要把竖着看轮廓走向的习惯改成横着看造型的深度。完整这个概念始终占据主导。
- 还要练眼睛盯着正面离你最近的地方看,看整个形的深度“凸凹”。
孙家钵先生通篇都在强调完整的型。可见这就是其中的精髓。
- 所有的线和面,都是型决定的。别让线和面孤立存在。
- 不要去找具体的手法,而是学习如何进行观察。
完整,也是整体这个观察过程的最终结果。整体观察,而不是去看鼻子眼睛嘴,或是胳膊腿屁股,应是看到整个一个人的存在以及立方以内的空间关系(人体的型以及空间的型)。将其整体收纳进去,映入眼帘。


看了央美雕塑系四楼的各个工作室。他们绝大部分都贯彻了这个意识。最基本的东西都处理的很舒服,比例,动态啦,剩下的无处不具备完整形体的意识。所以看起来体积充足整体完整。




这次我所学到的是一种意识,包括正确的观察方法以及理解空间形体的思维方式。再回看x校的雕塑,无不是平,散,不完整,体积感不强,蹩脚的变形种种......不堪入目。


我必须要不断培养自己的这种雕塑意识以及技术,刻苦练习。


2017.3.2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