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魔剪”剪切后,细胞如何修复?Nature子刊:没那么简单

 成靖 2018-08-06


IrvineNIST

7月27日,《Nature Genetics》期刊最新发表了这篇题为“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occurs via 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文章。来自于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们发现,一条罕见的DNA修复途径——范可尼贫血通路(Fanconi anemia pathway)在修复由“魔剪”CRISPR-Cas9编辑造成的双链DNA断裂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范可尼贫血通路类似于“交通警察”,引导简单的末端连接或者新的单链DNA伤口修补。

这项发现揭示了为什么CRISPR-Cas9技术几乎在所有尝试过的细胞中都非常有效(虽然并不是所有细胞都获得相同水平的成功),有助于帮助科研人员提高在基因组中插入新DNA(例如用正确的DNA序列替换有害的突变)的效率,并确保CRISPR编辑获得预期的结果。

“基因编辑潜力很大,但是当前面临很多风险和错误。”文章作者、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教授Jacob Corn强调,“它在人类细胞中的工作方式一直是一个有着很多假设的‘黑匣子’。现在,我们的工作是开始解开这一谜团。


CRISPR依赖于DNA修复

CRISPR-Cas9是一项革命性技术,能够从数十亿基因组中精确地提取出特定的DNA。编辑工作之后,就是细胞的自我修复了。通常,DNA修复可通过两种方式进行:

1) 非同源性末端连接(non-homologous end-joining),通过特定的酶将切开的末端缝合在一起,这一方式通常会导致一个或多个碱基被添加或删除,从而容易破坏基因功能,起到“基因敲除”的效果。这是CRISPR切割后最常见的结果;

2) 同源介导修复(homology-directed repair),利用单链DNA模板,引入新的序列,对基因进行编辑。这一方式在某些类型的细胞中发生的频率比其他类型的细胞要高,并且需要一段可以用来修补切口的DNA片段。研究人员经常提供单链DNA片段,并且希望细胞用它来替换有缺陷的序列。

然而,这两个过程有点神秘,没有人知道为什么一些细胞更容易插入DNA,而另一些细胞却很少这么做。

“将CRISPR-Cas9应用于医学或合成生物学应用的热情是巨大的,但没有人真正知道它植入细胞后会发生什么。”文章一作、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Chris Richardson表示,“它会产生DNA断裂,然后需要细胞启动修复机制。但是我们并不了解这背后的细节。”

解开谜团

为了找出哪些DNA修复酶才是CRISPR剪切之后同源定向修复的关键,Richardson和Corn采用CRISPR干扰(CRISPR interference,CRISPRi)技术在同一时间敲除超2000个已知或者潜在的与DNA修复有关的基因。

令人惊讶的是,许多被证明很重要的基因(一旦沉默,同源定向修复会急剧下降)似乎与CRISPR没有关系。而且,他们发现了一条罕见的基因修复通路,即范可尼贫血通路,证实其在CRISPR编辑中发挥重要作用。

范可尼贫血是一种罕见且严重的遗传性疾病——源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新鲜血细胞,临床表现为多样化先天畸形、进行性骨髓衰竭、色素沉着症、恶性血液系统肿瘤及实体瘤倾向。很少有病人活到30岁以上。

科学家们对这一病理研究已超10年,发现范可尼贫血通路涉及21种不同的蛋白质,一旦任意一个蛋白受损,人们就会患上范可尼贫血。此外,该通路更倾向于修复一个特定类型的DNA损伤——DNA链间交联(DNA interstrand crosslinks),可轻易阻断DNA复制、转录和重组,属于毒性最强的一种DNA损伤,可以轻易杀死复制中的细胞。

20世纪80年代,研究人员曾发现,同源介导修复与范可尼贫血通路之间存在关联,但是这一线索一直被忽略。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认为,范可尼贫血通路在修复其他类型的病变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最精彩的是修复双链断裂。” Richardson表示,“在Cas9编辑之后,范可尼贫血通路可以插入新的DNA。

颠覆旧识

这一发现引发了新的质疑:如果范可尼贫血通路未曾激活,细胞可能无法在基因编辑之后用正常基因替换突变的基因。事实上,范可尼贫血通路的活性水平可能会影响CRISPR精确在特定细胞中插入DNA的效率。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虽然非同源性末端连接是双链断裂后的默认修复机制,但是范可尼贫血通路会与之竞争,活性越高会导致更多的同源介导修复、更少的端连接。

研究意义

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科学家们更好地了解细胞的DNA修复机制,还可以帮助他们开发针对癌细胞DNA修复的抗癌疗法。

Richardson发现,关联范可尼贫血通路的21种蛋白质中的FANCD2蛋白总是位于CRISPR-Cas9创建的双链断裂的位置。这意味着,FANCD2在调控新DNA插入基因组剪切位点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科学家们推测,FANCD2可以被微调,从而提高细胞通过同源定向修复插入DNA的频率。

“此外,考虑到FANCD2位于Cas9剪切的位置,我们或许可以利用FANCD2来绘制Cas9在任何细胞类型中切割的位置。” Richardson设想道。

科学家们可以对参与这一通路的蛋白质进行“人为调整”,优先引导DNA置换结果,这对于基因治疗遗传疾病很重要。

“如果你想要治疗镰状细胞贫血,成功率与你使用正确的基因替换缺陷基因的效率密不可分。”Richardson解释说,“如果你从病人身上采集一百万个细胞,最终获得10%的插入率,自然没有30-40%那么好。”

责编:风铃

参考资料:

DNA repair after CRISPR cutting not at all what people thought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生物探索”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生物探索所有,其他平台转载需得到授权。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editor@),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参考文献
我要补充文献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occurs via 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

CRISPR–Cas9 genome editing in human cells occurs via the Fanconi anemia pathway

CRISPR–Cas genome editing creates targeted DNA double-strand breaks (DSBs) that are processed by cellular repair pathways, including the incorporation of exogenous DNA via single-strand template repair (SSTR). To determine the genetic basis of SSTR in human cells, we developed a coupled inhibition-cutting system capable of interrogating multiple editing outcomes in the context of thousands of individual gene knockdowns. We found that human Cas9-induced SSTR requires the Fanconi anemia (FA) pathway, which is normally implicated in interstrand cross-link repair. The FA pathway does not directly impact error-prone, non-homologous end joining, but instead diverts repair toward SSTR. Furthermore, FANCD2 protein localizes to Cas9-induced DSBs, indicating a direct role in regulating genome editing. Since FA is itself a genetic disease, these data imply that patient genotype and/or transcriptome may impact the effectiveness of gene editing treatments and that treatments biased toward FA repair pathways could have therapeutic value.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