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个金砖国家如何走可持续之路

 老沈阅览 2018-08-06
   2018年7月25日至27日,第十届金砖国家峰会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
  巴西是金砖国家之一,近几十年来在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他们是怎么规划、实践的?

  技术创新让“贫瘠”的土地焕发新生

  现在的巴西在世人眼中是世界上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之一,其咖啡、蔗糖、橙汁、酒精、大豆和禽肉的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巴西还拥有良田3.88亿公顷,其中的9000万公顷尚未开发利用,2.2亿公顷牧场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
  但就在40多年前,巴西还是一个面临着粮食安全威胁的国家:进口大量农产品、对复杂的生态环境束手无策、土壤肥力非常低……在巴西人看来,一场可持续集约化的热带农业革命缔造了巴西农业发展的今天。
  热带稀树草原是巴西重要的植被类型,约占巴西国土面积的24%,但其土壤天然肥力十分低下,种植作物几乎颗粒无收。为此,巴西农业发展聚焦科学和创新,在1973年时成立了农业研究院,针对种子基因的优选、开发和培育以及实验耕种、土壤改良等科学技术进行推广普及,开发热带稀树草原的农业生产。到了2011年,曾经荒芜的热带稀树草原已经变成了巴西大豆的主要产区,还成功种植了咖啡及其他果树等经济树木。
  经过多年的发展,巴西农业科技创新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体系。目前,这一体系主要由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机构、成果与技术推广机构和相关农业科技创新支撑措施组成。其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作为国家最大的农业科研机构,巴西农业研究院对全国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条件,如土地、气候、水源、市场等进行大量的考察研究,最终确定适宜在各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联邦政府则据此制定出区域规划,采取相应的鼓励措施或制定推广政策,引导当地农民或农场主调整生产方式,引进和采用农作物优良新品种,放弃传统农作物,转而改种经济价值更高、更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其他农作物。
  巴西农业研究院院长毛里西奥·洛佩斯认为,在研究和商业化等过程中,与其他机构密切合作是巴西农业和生物技术取得成功的关键。以“72育种计划”为例,该计划最初在巴西农业研究院的试验农场进行了育种研究和胚胎开发,最终由私人基金会和种子企业完成了新品种的交付。此外,在2015年,巴西农业研究院还和德国巴斯夫发布了开放创新的合作成果——第一个完全在南半球开发的转基因大豆品种。
  据了解,目前巴西农业研究院已与包括公共和私人、国内和国际范围的180多个机构进行合作,还向巴西政府申请批准成立私有附属公司,负责开拓其在巴西和国外的农业创新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巴西农业不只看今天,更考虑明天。如何改变农业的增长方式?巴西的答案是发展“低碳农业”。
  2010年,巴西政府出台了《低碳排放农业计划》,通过提供长期低息信贷,鼓励农业生产者采用农作物轮作、免耕直播、生物固氮以及农林牧一体化生产等先进生产方式来减少碳排放。在牧场,草、树、农作物都要按一定比例种植,确保区域内的生物多样性;在田间,秸秆还田增加肥力;在养殖场,动物粪便和垃圾集中处理,用来发电。

  “国家乙醇燃料计划”发力
  新能源崛起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巴西就积极致力于生物燃料、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在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后,成为世界领先的新能源利用大国。
  作为全球乙醇燃料第二大生产国和最大出口国,巴西是世界上第一个生物燃料达到可持续利用的国家。巴西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大部分地区温热多雨,土地平坦,土壤肥沃,非常适宜甘蔗生长。因此,巴西很早就开始尝试以甘蔗为原料生产乙醇燃料。
  1975年,巴西政府推出“国家乙醇燃料计划”,推广以一定比例将汽油和酒精混合的燃料。“国家乙醇燃料计划”通过联邦政策的协调和调整来刺激新能源市场上的产品供给和需求,采取了直接补贴、规定配额、政府企业统购生物燃料、价格管制及立法干预等多种措施来为推广生物燃料创造条件。巴西法律明确规定,以汽油为燃料的汽车所使用的汽油必须添加20%至25%的乙醇燃料。到1984年,巴西使用乙醇燃料的新能源汽车已达到汽车总产量的94.4%。
  2003年,巴西又推出“生物柴油计划”,为以大豆、蓖麻、棕榈油、棉籽、向日葵等为原料的生物柴油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和减免税收。2005年,巴西推出“国家生物柴油生产与应用计划”,规定到2013年(后被提前至2010年)必须在燃油中添加5%的生物柴油。
  近年来,在这两项计划的鼓励下,巴西多家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从事生物柴油方面的技术研究,已逐步在巴西全国20多个州建立了生物柴油技术开发网络。巴西还积极扩大添加生物柴油的加油站网络体系,目前仅巴西国家石油公司就有近4000家加油站出售掺混生物柴油的柴油。
  除了在交通燃料方面硕果累累,巴西的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也在迅速崛起。巴西以热带气候为主,其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但在亚马孙河的润泽下,巴西一直以水力发电为主,太阳能发电产业并未得到足够重视。
  不过,太阳能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发电成本的不断降低,使太阳能发电渐渐进入巴西能源产业的视野。为了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这个新兴产业,从2014年开始,巴西政府开始采用专门的太阳能发电拍卖制度来吸引企业参与。拍卖制度可促使企业有效评估太阳能项目,并做出合理报价,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企业收益,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
  此外,巴西政府还通过调整电价的手段来开拓分布式太阳能发电市场。2012年,巴西电力监管机构制定了新的电价扣减制度。由于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的电力报价低于电网,巴西国内用户对于安装屋顶太阳能发电系统十分欢迎。目前,巴西一部分地区的屋顶太阳能发电成本甚至已能与传统能源发电相媲美。

  应对“城市病”低碳生活打造宜居城市

  库里蒂巴位于巴西南部,是巴西低碳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
  40多年前,库里蒂巴在城市化不断加速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挑战。一方面,迅速膨胀的城市人口引发了严重的交通堵塞问题。另一方面,持续的城市基础设施和能源的大量使用引发了的环境问题。
  1971年,时任库里蒂巴市长贾梅·勒内尔站了出来,推行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激励机制鼓励居民低碳消费、低碳出行、低碳生活,推动企业低碳生产,房地产行业实现建筑的低碳化。在全社会共同努力和资金、政策扶持下,库里蒂巴仅用一代人的时间就改变了恶劣的城市环境。1990年,在联合国评选“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的活动中,库里蒂巴是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代表。
  首先,库里蒂巴市政府从整体规划上为低碳城市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政府鼓励大众参与低碳城市规划设计:一是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专家和群众为低碳城市建设出谋划策,通过举办城市规划设计比赛,寻求人口、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最佳方案;二是通过专项拨款扶持各科研机构深入研究低碳城市规划,并且鼓励科研机构与城市高校之间通过研讨会、专题讲座等方式加强学术交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其次,发展城市低碳交通也是库里蒂巴闻名于世的重要原因。当时,库里蒂巴实行了公共交通系统的改革。在市长贾梅·勒内尔的领导下,工程师们设计出了一种低能耗、低排放的大型公共汽车。这种公共汽车靠电力作为能源供给,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导致的碳排放;相比较普通的公交车而言,这种新型公共汽车车身长度是一般公交车的2-3倍,提高了载客量。为了方便残疾人出行,他们将公交车停靠的站点设计成玻璃圆筒状的“管子车站”,在入口处专门建设供残疾人使用的升降梯,加快了换乘速度。一体化的快速公交体系实现了全城覆盖,并且包括临近乡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促进了低碳城市的发展。
  (吴越 综合自 《国际先驱导报》、《中国科学报》、《中国石油报》、搜狐科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