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同处困境, 一些人却能发展得很好

 老沈阅览 2018-08-06
   汶川地震十周年时,我们总能听到心理学家提起“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复原力”几个词。针对地震幸存者的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人都有很强的心理韧性,发展成创伤后应激障碍的人不到10%。记者采访时也发现,当地人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悲伤,反而展现出无穷的韧性。
  心理韧性、心理弹性、复原力都是英文“resilience”一词的不同译法,和抗压力、抗逆力有相同的意思,这个词在上世纪70年代首次被心理学家使用。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多数人都拥有足够的心理韧性去承受生活抛给他们的厄运。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说,是否拥有强大韧性有不同的影响因素。10岁时,出生时没有并发症、父母心理健康、不存在长期贫困或养育困难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18岁时,积极的个性特征、与他人之间的积极关系也能产生很好的影响,不一定与父母有关;32岁和40岁时,拥有稳定的婚姻非常重要,对于童年不幸的人来说,和谐的婚姻是一个具有重要保护意义的转折点。此外,谋到稳定的职业、毕业后参军等也具有转折意义。
  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韧性的孩子拥有心理学所称的“内部控制源”:他们相信命运由自己掌控,接受无法改变的事情,把危机看成学习与成长的机会,而非无法承受的问题。他们心中有广阔的蓝图,因此能够忍耐很长一段时间内的不幸。
  研究人员表示,心理韧性并非一种超能力,它很平凡、很常见,是人类发展的普遍现象。从进化角度来说,人类遭遇数不清的困境,韧性是人类机体中存在的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它会在逆境下自然地展现出来,推动人们去克服生命威胁,追求自我实现。而韧性的核心元素之一是个人的认知。也就是说,你是把一个事件看成是创伤,还是一次学习成长的机会?每一件令人消极的事是否会让人痛苦,都因经历它的人而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韧性可能会发生变化,这就意味着,你可能会增强自己的韧性,也可能会失去它。韧性和压力就像跷跷板的两头,大多数人都有一个临界点,如果突破这个临界点,这个人就可能会被击垮。
  为了提高人的韧性,研究人员开发了很多方法,韧性干预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领域应用得最广泛,也最富有成效,目的是要让孩子获得应对挑战的各种生活技能。我们可能无法像美国漫画里的超级英雄那样,遭遇过巨大挫折后还获得新生。但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什么是心理韧性,如何增强心理韧性,如何发挥它在应对压力、克服困难中的积极作用。
  (雷册渊摘编自《三联生活周刊》)
  本栏目欢迎读者来信来稿,编辑邮箱:jiefangbowen@163.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