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描摹中欧历史风光画册之旅(二)—捷克,波兰

 云天tyf 2018-08-06

描摹中欧历史风光画册之旅(二) ------捷克斯洛伐克波兰篇

阅读 2644

崔东基

捷克

布拉格

布拉格是捷克共和国首都和最大城市,欧洲大陆的中心,跨伏尔塔瓦河两岸。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历史上又少有战争破坏,各个历史时期不同样式的建筑组合在一起,既丰富多彩又具有大气磅礴的整体美。歌德曾说过:“布拉格是欧洲最美的城市。”1992年成为世界上第一座整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城市。

  总统府。旧时皇宫,始建于12世纪,在受神圣罗马帝国统治前一直是波西米亚王国国王的官邸。这是1541年遭受大火后重新修建的建筑群,是全城的制高点,在皇宫围墙边可俯瞰整个布拉格。

  旧皇宫一角,巨大的“鸟笼”原来是一口水井。

  圣维特大教堂。位于布拉格城堡内,是捷克最大的天主教堂,它最早建于925年,后不断扩建,1344年查理四世下令在原址上建造哥特式教堂,几百年来修修建建,直到20世纪初才建成当今的样子,它的建筑风格曾对欧洲教堂的建造产生过巨大影响。

  圣维特大教堂东侧。

  圣维特大教堂内饰一。

  圣维特大教堂内饰二。

  圣维特大教堂内饰三。

  一座不小的教堂耸立在静静的小巷之中。

  布拉格“黄金小巷”。这里是捷克作家卡夫卡的故居。卡夫卡生于1883年一个犹太人家庭,当时的布拉格还在奥匈帝国统治之下,人民生活困苦。其成长经历让他的作品以反映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的痛苦为基调,有着深刻的社会意义,是西方现代文学的奠基者,1924年英年早逝。如果他活到二战,以他的家庭背景和思想多半也逃不脱纳粹的魔掌。

  圣乔治教堂。始建于920年,位于圣维特大教堂一侧,是布拉格现存最早的建筑之一。

  查理大桥上的圣约翰雕像。传说作为神父的他以职责操守为天职,拒绝向国王透露王后忏悔的内容,盛怒的国王派人将其抛入伏尔塔瓦河。后来他被追封为圣徒并尊为查理大桥的守护神。

  在查理大桥上拍到布拉格市容一。远处的至高点就是圣维特大教堂和总统府,即原来的皇宫。

  在查理大桥上拍到布拉格市容二。

  查理大桥上的表演者。

  布拉格图书馆(正面)和查理大桥博物馆(左侧)。图书馆原是一座教堂(救恩堂),博物馆门前矗立着的是查理四世的塑像。查理1355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在他统治下,是中世纪捷克最强盛的时期,布拉格也被营建成了当时最美丽的城市。大桥就是他下令建造的。

  漂亮的捷克母子。这是在查理大桥桥头拍到的。

  提恩堂。这座哥特式双塔教堂建于1365年,双塔顶端装饰着纯金圆柱。这座高80米的教堂酷似西方神话中的魔鬼城堡,故人们称它为“魔鬼教堂”,是旧城广场上最古老的建筑。

  旧城广场上的天文钟。钟楼上方窗檐下有两扇淡青色的小窗,每到整点就会自动打开,耶稣12位门徒人偶会依次现身向人们致意。据说围绕这座天文钟还有一段血泪史:当年布拉格当政者担心天文钟被效仿,竟残忍地挖掉了设计者的双眼!

  旧城广场化妆表演的艺人。

卡罗维发利

卡罗维发利是捷克西部山谷城市,始建于1349年,离布拉格120公里,当地人口不足7万。因全城还相当完好地保留着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风貌,环境优美,风光秀丽,且温泉资源丰富,故很久以来就是疗养度假的胜地,现在又成了游客们趋之若鹜的地方。

  卡罗维发利街景。

  卡罗维发利街心花园。

皮尔森

皮尔森位于捷克西部,是西捷克州的首府,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现代制造业发达,尤以汽车和啤酒工业最为著名,斯柯达汽车和拉格啤酒的老家就在这里。

  圣巴特罗明大教堂。始建于1320~1470年间,耸立的哥特式塔楼高130米,是捷克境内最高塔,在这上面可以俯瞰全城。

  皮尔森博物馆。

  皮尔森艺术馆。

  捷克民族作曲家“斯美塔那”(1824~1884年)雕像。他的主要作品有:《我的祖国》、《被出卖的新嫁娘》等。作品大都反映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在奥匈帝国统治下波西米亚人的痛苦与反抗精神。

  皮尔森市容。该市绿化率很高,环境优美。

  皮尔森市的儿童。

  在市中心共和广场上化妆散发小广告者。

布杰约维采

布杰约维采是南捷克州的首府,始建于16世纪,整座老城仍保留着几百年前以巴洛克式建筑为基调的原貌,古色古香。布市是“百威”啤酒的故乡,与美国 “百威” 的产权官司打了100多年也没个结果,现在只得二者并存。

  老城广场。广场四周环绕着一条建于18世纪的长廊,由并肩排列的建筑物组合而成,其长度为欧洲之最,这座青灰色的建筑是市政厅。

  黑塔。它始建于1577年,实际上是一座钟楼,毗邻圣尼古拉主教堂,因外观颜色呈深灰褐色而得名。它又是布市的标志性建筑、全城的至高点,爬上200多级台阶,在顶楼上向南可以眺望到几百公里以外的阿尔卑斯山。

  夜幕下的黑塔。

克鲁姆洛夫(CK)小镇

CK小镇位于南波西米亚地区,伏尔塔瓦河绕镇而过,是世界上最美的小镇之一,92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从13世纪维特克家族在这里建造城堡起,小镇几经易主,16世纪达到鼎盛,18世纪施瓦岑贝家族控制了这里。据说从那时起,200多年来小镇被伏尔塔瓦河环绕的核心区就没有再建一所新房子。

  小镇景色一。

  小镇景色二。

  小镇景色三。

  小镇景色四。

  小镇景色五……伏尔塔瓦河畔。

  小镇景色六……伏尔塔瓦河畔。

  小镇景色七……老街巷。

  小镇古堡。它是捷克境内仅次于布拉格城堡的第二大城堡,位于伏尔塔瓦河环绕圈的外侧,拱卫着整座小镇。

布尔诺市

布尔诺市位于捷克东南部,是南摩拉维亚州首府,捷克的第二大城市,著名历史文化古城,机械工业发达,人口39万。生物学家、遗传学的创始人孟德尔就是在这里从事实验研究工作的。因历史上这座城市从未遭到过战争破坏,故到这里旅游可以与几百年来的历史进行亲密接触,是非常值得的。对了,世界战争史上的著名战役------奥斯特利茨大战(1805年12月)的战场就在该市东南10公里处。

  圣保罗大教堂。教堂双塔是布市的标志,我们走街串巷才来到它的跟前。其奇特之处还不只在于它的高大雄伟,而是每天上午11点大钟敲响12下。传说欧洲三十年战争期间(1618~1648年),围困城市的瑞典军队夸下海口,声言:“12钟前打不下城堡就撤兵!”战斗进行得紧张激烈,机智的敲钟人将11点敲了12下,瑞典人信守诺言,果然退兵(基督徒就这样好,从小受教义教规的教育守信用,如果围城的是日本鬼子是一定不会认账的。)。从此形成了这个传统。

  布尔诺市摩拉维亚博物馆。原是特里赫斯特尼宫,旧市政厅所在地。

  鼠疫柱。这是为纪念18世纪死于“黑死病”的人们而建的。

  位于布尔诺市中心广场一隅的“宇宙钟”,大钟造型奇特,象一发巨型炮弹。

  快乐的志愿者。

  与洋葱一般大小的大蒜头。

斯洛伐克

布拉迪斯拉发是斯洛伐克的首都,位于多瑙河畔,维也纳的下游,(两市仅相隔60公里。)16~18世纪这里曾是被土耳其人占领下的匈牙利的首都,作为陪都一直延续了200多年。布拉迪斯拉发城市不大,只有45万人口,但老城较好地保存了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巴洛克式建筑为主的风貌。特别是雕塑众多,虽然体型都不大,但个性鲜明,有的还很风趣。

  市政博物馆。它是早先的市政厅,这座不起眼的钟楼却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1805年拿破仑挟奥斯特里茨战役大胜之威(在上世纪70、80年代我国放映过这部电影。),逼迫战败的奥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放弃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尊号,并割让了奥地利统治下的许多土地。历史上存在了844年的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奥地利实际控制的地方也成了奥匈帝国。就在这座钟楼里签订了《普雷斯堡合约》,规定了上述内容。普雷斯堡是布拉迪斯拉发当时的名字。从此,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成了俯视欧洲的无冕之王。

  杰云城堡与马丁教堂。这是在市政博物馆钟楼阳台上拍摄的。图右侧的城堡四四方方,四角矗立着角楼,象一张倒扣的“八仙桌”,这里曾是匈牙利国王的王宫。左侧的塔楼是圣马丁教堂,当时匈牙利国王、王后加冕的地方。

  拿破仑部队的逃兵。对这座塑像原型人的身份说法不一,一说是一个拿破仑军队里的士兵,因不堪军队内的压迫和时时刻刻丢命的危险开了小差;二说就是拿破仑本人。我倾向于第一种说法,试想,作为战败国怎么会把趾高气扬的战胜者形象树在广场上供人瞻仰?放一个“逃兵”在这戏谑一下,倒是可以理解的。现在这座塑像成了“模特”供人们合影拍照留念。

  管道工“古米”。这斯洛伐克人真是幽默,搞了这么一个“土行孙”式的塑像。有人戏称“古米”是裙底风光的“偷窥者”。

波兰

  奥斯维辛集中营大门。奥斯维辛位于克拉科夫市西南大约60公里处,占地40平方公里。

1940年4月杀人魔王希姆莱下令建造了这座集中营,截止到1945年纳粹覆灭,短短4年多时间,以工业化的方式杀害了110万以上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还有我们中国人。杀人效率之高,创人类历史之最!被押送到这里的人们从这两扇铁门口进去,就再也出不来了。

原来设想这篇游记的背景音乐仍采用《春之声》,但转念一想:实在不适合这里,因为当时这里没有春天,有的只是刺骨的寒冬和漆黑如墨永远也熬不到头的漫漫长夜!就以这首《上帝与我们同在》来告慰那些逝去的人们,愿他们的灵魂与上帝同在!

  押运受害人的闷罐车。

  一簇小花祭奠从这远去的亡魂。请注意这不是抒情的写法,因为这条铁道的尽头就是纳粹臭名昭著、犯下反人类罪行的毒气室与焚尸炉。

  集中营的牢房和电网。在这里住着的是骨瘦如柴、似乎已丧失思维意识,只是为了多活几个月、几个星期甚至几个小时负责清理同胞尸体而“工作”的犹太人,如果说这也叫工作!不光如此,更令人发指的是:纳粹还把尸体脂肪取出去做肥皂,剃掉头发去织毯子,扒掉人皮去做灯罩、皮包,拔掉金牙去充军饷或满足私欲……。在这里纳粹犯下的滔天大罪,罄竹难书!

  集中营里的纪念碑。在这里整齐排列的石碑上是用23种欧洲国家语言镌刻的悼词。

尽管奥斯维辛小城的景色很美,但走出集中营却无心欣赏,心情沉重,憋闷了好久缓不过神来,切身体会到了导游说的:“到波兰旅行,奥斯维辛是不可不来,也不能再来的地方!”的含义。

奥斯维辛集中营遗址1978年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拉科夫

克拉科夫位于波兰南部,直辖市,始建于公元700年,是中欧最古老的城市之一,1320~1609年曾为波兰的首都。二战中波兰几乎全境处于战火之中,唯克拉科夫幸免于难,未受破坏,还完整地保留着中世纪旧城的光彩,78年克拉科夫旧城区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在这里是波兰著名的旅游城市。

  克拉科夫纺织会馆。纺织会馆在中世纪就存在了,这座位于中央广场边的建筑是1870年重新修复的。现在改作了商场。

  圣玛丽教堂。这座教堂始建于14世纪,也是波兰最古老的祭坛之一。是为了纪念13世纪时一位吹号报警蒙古人来袭而被乱箭射死的号手。现在每到整点位于教堂高处的一扇窗户会打开,号手模拟当时的情景吹响号角。

  载客人游览的马车。

  中央广场上的饮食摊。波兰人酷爱食肉,尤其是猪肉,加工制作的方法也很多。这么一根烤香肠折合人民币15元。

  可爱的波兰幼儿。

  放倒的人头青铜像。据介绍这是一位意大利艺术家送给克拉科夫的礼物,本人才疏学浅,不解塑像其意?

华沙

华沙波兰首都,全国第一大城市,位于波兰中部,维斯瓦河穿城而过,人口170万。华沙是历史名城,初建于13世纪中叶,1596年成为首都(原首都在克拉科夫,一直维持到1609年。)。二战中遭到毁灭性破坏,现在看到的华沙都是二战后重建的。

  华沙美人鱼雕像。华沙在波兰语中念做华尔沙娃,相传很久以前有一对男女青年华尔和沙娃结伴从波罗的海乘船沿维斯瓦河溯流而上来到这里开拓家园,当时河中的美人鱼是他们的庇护者和爱情的见证人。从此,这里逐渐发展成一座城市,后人为了纪念他们,便把他两人的名字的一部分组合为“华沙”作为城市的名称。同时,把美人鱼形象作为了华沙的城徽。这座雕像出自波兰著名雕塑家尼茨霍娃女士之手,她把“美人鱼”塑造了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如今美人鱼雕像前终年花束不断,反映出波兰人民对祖国的热爱。

  波兰总统府。这里原来是拉齐维乌宫,原建筑建于18世纪(这座建筑是依照原样战后重建的。)。在这里发生的两件事最值得纪念:1818年8岁的肖邦(1810~1849年)在这里第一次登台演出。1955年中东欧八个国家在这里签订了《华沙公约》,成立了华约组织,从此拉开了与北约直接军事对抗的大幕。

  哥白尼雕像。尼古拉.哥白尼(1473~1543年)是文艺复兴时期波兰的天文学家、数学家、神父,日心说的创始人。他的《天体运行论》颠覆了上千年的《地心说》宇宙观,是一位科学史上的巨人。雕像后面是波兰国家科学院。

  圣十字教堂。1849年在巴黎谋生的肖邦重病在床,弥留之际对身边的姐姐说:“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当时华沙在沙俄的统治之下,不允许他回国。)。”肖邦的心脏就安放在这座教堂的一根柱子下面。

  华沙大学。华沙大学原来设中学部,肖邦的中学时代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图片中校门口右侧的门柱上插着一面黑旗,向人们昭示着学校一位受人尊敬的校友、师长故去了。

  维吉古特教堂。中学时代的肖邦曾是这里的风琴手,每周都会来这里为教徒们演奏。

  位于市中心的巴尔巴坎城堡广场。图片右侧的红楼是旧王宫,左侧立柱上的雕像是“齐格蒙特三世”。此雕像是为了庆祝波兰首都从克拉科夫迁到华沙所建,时在1644年。不过所有这些都二战后的复制品,看过著名导演波兰斯基电影《钢琴家》的朋友,一定会记得片尾的场景:整座华沙已是一片废墟!

  华沙起义纪念雕像。1944年华沙五万将士起义,向德军发起进攻,曾占领了大半个华沙。德军随即对华沙进行了狂轰滥炸,派来增援部队残酷地镇压了63天的起义。战斗中1.8万战士、20万平民丧生,起义失败后,另有30万人被送往集中营。而此时苏军就在华沙不远的地方坐山观虎斗、不施以援手。联想到苏联在二战(如战初与德国瓜分波兰、后制造了卡廷事件。)和战后霸权主义的种种不耻行为,加上历史上的积怨,最终“小弟”不再跟“大哥”玩儿了,也是实属必然。

  华沙的老城堡。二战时被炸毁,1944年华沙起义失败后,这里成了纳粹屠杀起义者的刑场。

  圣约翰大教堂。此教堂始建于15世纪,曾是历代波兰国王加冕的地方。二战后重建,现在每位新上任的总统都在这里宣誓就职。

  圣约翰大教堂内的管风琴。

  在教堂内忏悔的老妇人。老妇人面对的是维辛斯基大主教的灵柩和神像。大主教二战时反对法西斯,战后又反对苏联的霸权和僵化的体制,被软禁多年,但在华沙人民心中有着崇高的威望。我来的时候教堂的神父好象正在安慰她,我不便拍照。

  位于弗雷塔街上的居里夫人故居。玛利亚.居里(1867~1934年)波兰伟大的物理学家、化学家,曾因发现化学元素钋和镭两获诺贝尔奖。

  华沙犹太人隔离区纪念碑和隔离区围墙遗址。

  维拉诺夫宫。它位于华沙南郊16公里处,曾是波兰国王的夏宫,被誉为“小凡尔赛宫”。原建筑二战时被毁,这是1955~1965年重新修建的,改作了国宾馆。周总理当年访问波兰时曾下榻此处。

  维拉诺夫宫一角。

  瓦津基公园,又叫做肖邦公园。里面建有肖邦的塑像,塑像旁白色的帐篷下摆放着一架钢琴,每逢周日下午都会在这里举行钢琴音乐会,吸引了大批的市民来欣赏。我们来的这天是一位日本钢琴家在演奏。

  瓦津基宫。这座建在水上的宫殿曾是波兰末代国王奥.波尼亚托夫斯基(1732~1798年)的别墅,国王与家人常在这里观看水上舞台的演出。1944年宫殿遭到纳粹的洗劫和破坏,上世纪60年代重新修复。坐落在它旁边的梅希莱维茨基宫曾是那时中美驻波兰大使进行会谈的地方。

  入教的儿童。我们参观维拉诺夫宫的那天是5月21日(周日),是波兰少年儿童的“受洗日”。这一天家长会领着身着盛装的孩子到教堂接受洗礼,从此这个孩子就成为教徒了。在波兰绝大多数人笃信天主教。

  温馨。这是在瓦津基公园拍到的,优美的环境中一对紧紧相依的恋人给这幅画面点了睛。在按下快门的瞬间不禁感叹:“在这么美的地方谈对象,准成!”

好,最后就用这张还入眼的照片,作为我们的这次中欧五国镜头之旅第二篇的结尾吧!

  谢谢大家的浏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