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胡蜂(虎頭蜂hornet)(Vespinae) 预防及遭胡蜂攻击急救方法 胡蜂由于在秋天的時候, 为了准备冬眠所需要的食物; 常在秋天大举出动,而容易误伤人类.所以避免胡蜂叮. 须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个原则就是远离, 不要主动攻击胡蜂。 行走時,要注意四周环境,如果有胡蜂出現,要赶快绕道行走。因为胡蜂本身不会主动攻击人类,这样就不会遭到叮伤。 第二个原则尽量能够穿著白色衣物或顏色灰暗的衣服,因为胡蜂不会注意白色。 胡蜂喜欢那顏色鲜明且具有芳香味的花卉植物; 所以夏末秋初我们到山上去玩不穿顏色鲜艳的衣服;否则常常会吸引胡蜂到我们身体周围; 很容易就遭到攻击。 第三点不可以擦香水: 使用含有芳香味的洗发精或除汗剂, 可別上山. 也不要擦有防体臭的香水; 就可避免胡蜂的攻击. 第四点尽量能够穿长袖长裤的衣服上山,可以保护身体. 尽量不要穿短裙穿短裤, 应该戴帽子以避免胡蜂攻击. 帽子有時候也可以避免洗发精的芳香味道吸引胡蜂, 也是上山前要特別注意. 如果已经遭到群蜂攻击,此時应迅速臥倒或是蹲低,並拿起衣物或易拋之物品,在空中旋转一、两圈后,立刻往下风处拋去,蜂群在找无目标后,会追逐並攻击此物品,趁着这个空档,再迅速地逃离现场。附近若有河流、湖泊等水域,也可以潛入水中躲避,但是,你一定要先学会潛水及游泳才行。^_^ 若已经遭受蜂螫,可用用擦拭法將毒刺拔出,然后用清水清洗伤口,冰敷 减轻痛苦。並将伤患头部放低,迅速送医急救。 胡蜂的毒性可以区分两种 第一种是胡蜂毒液直接毒性, 据估計必须要受胡蜂到二百次的叮咬的毒液,才会使一个人有生命危险。叮咬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用冰敷即可解决大部份的疼痛。使用尿液、氨水及醋,都是不好的方法。另外胡蜂的刺不可直接的往后拉, 如此会是毒液更進一步的注入身体。 可用擦拭法,较安全。 另外一种胡蜂蛋白质引起身体的过敏反应而造成血压下降休克, 生命危险。一般而言过敏体质的人比较容易会有过敏而休克. 所以在国外某些医师甚至建议, 过敏体质的人应该上山前, 先随身攜帶腎上腺皮质素和抗过敏抗消炎的类固醇及抗组织胺类药物,一旦被叮可以马上注射以救命. 遭胡蜂攻击急救方法 胡蜂叮咬的致死原因是过敏性休克, 其处理方法如下: 1.急性期時皮下注射腎上腺素(Bosmin) 0.01mg/kg 2.口服抗组织胺及腎上腺皮质荷尔蒙有效, 但作用较慢, 可能緩不济急 3.如意识清楚, 应補充大量水份 4.口服抗生素,不过也有人说姑婆芋理论上是无效的, 它的生物鹼会造成毒性及腐蝕性伤害, 不要尝试的好... ![]()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高、低海拔零星分布。 体长:雌蜂5.0厘米,雄蜂3.9厘米,工蜂4.0厘米。 特征:体表绒毛较少;头部浅黃褐色;每一腹节后缘都有黃色环纹,末端数节呈黃色。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虎头蜂。3-4 月間築造於土穴中、樹洞中或石穴中,蜂巢有外殼 1.中国大虎头蜂 ![]() 分布:主要分布于低、中海拔500-1,500公尺地区,高海拔零星分布。 体长:雌蜂3.6-3.8厘米,雄蜂3.0-3.2厘米、少数2.6-3.0厘米,工蜂3.6-3.8厘米、少数3.2-3.8厘米。 特征:腹部每一、二腹节为暗黃色、並有一黑色环帶,第二腹节支环帶分成三段,第三腹节以后为黑色。因此也称黑尾虎头蜂,体型第二大的虎头蜂。 4-5 月間築巢於現成的土穴、石穴或樹洞中 2.黑尾胡蜂 ![]() 分布: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区。 体长:雌蜂3-4.2厘米,雄蜂2.5-2.9厘米,工蜂2.5-3.5厘米。 特征:腹部第二节为金黃色,后半部其余各节为黑色。 3.黄腰胡蜂 ![]() 分布: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公尺以下地区,也是都市或市郊最常見的种类。 体长:雌蜂2.8-3.4厘米,雄蜂2.5-2.9厘米,工蜂2.2-2.8厘米。 特征:腹部第一、二节为金黃色,后半部其余各节为黑色。极易辨认。3-4 月間築巢多半在較低矮的樹枝上、地表的草叢上、屋簷下、窗臺外,少數蜂巢在較高的樹上或低矮的樹叢中,蜂巢略成圓球形4.小黃腰胡蜂 ![]() 体长:雌蜂2.8-3.4厘米,雄蜂2.5-2.9厘米,工蜂2.2-2.8厘米。 喜欢吃蜜蜂,飞行迅速,常见于石壁下筑巢 5.黑盾胡蜂 ![]() ![]() ![]() 8.红马蜂 ![]() 分布:主要分布于中海拔1,000-2,000公尺地区,高、低海拔都有分布。 体长:雌蜂2.6-3.2厘米,雄蜂2.3-2.6厘米,工蜂2.2-2.7厘米。 特征:外形酷似中华大虎头蜂,但是体型较小,腹部暗黑褐色,末端节呈黃色。築巢於樹枝上,草叢中或屋簷下,築巢的位置、過程、形狀與黃腰虎頭蜂相似 9.拟大虎头蜂 ![]() 分布: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普遍分布。 体长:雌蜂2.9-3.1厘米,雄蜂2.1-2.3厘米,工蜂2.0-2.2厘米。 特征:体表有绒毛,腳跗节明显的浅黃色。因此有黃腳虎头蜂及赤尾虎头蜂的別名。3 -4 月間築巢於土穴中。5 -6 月間,蜂巢遷移到高大的樹枝上,距地面至少 10 公尺以上,外部呈灰色或暗紅灰色,飞行迅速,喜欢吃蜜蜂. 10.黃脚虎頭蜂 ![]() 体长:雄蜂2.1-2.2厘米,工蜂2.0厘米。 特征:头、胸部为暗红褐色;腹部以黑色为主,腹部背板第一、二、三緣有黃色帶紋,第四节背板金黃色,帶为重要特征。腹部腹面第二、三、四节有黃色斑纹。 4-5 月間開始築巢於 3-4 公尺高接近溪谷的樹枝上,相關資料較少 11.威氏虎头蜂 ![]() 分布:主要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山區,少數分布於高、低海拔地區。 体长:雌蜂3.0-3.2厘米,雄蜂2.1-2.3厘米,工蜂2.0-2.2厘米。 特征:体表密生绒毛;胸部背板红黑色;腹部深黑色。3-4 月間蜂巢築造於土穴中,以 20 -40 度的坡地為多,築巢土穴深度只及於土表,撥開土表可見蜂巢 12.黑绒虎头蜂 二、长脚蜂(Polistes) ![]() 別名:陆马蜂 马蜂 分布:分布於中海拔1,000-2,000公尺的山區,高、低海拔都普遍分布。 体长:雌蜂2.2-2.6厘米,雄蜂2.1-2.3厘米,工蜂2.0-2.2厘米。 特征:有背上有黄色斑纹,飞行时后面两腿并拢拖在身体后面,脚看起来很长。 1.黃长脚蜂 ![]() 分布:生活在平地至低海拔山區。 体长:体长17~22mm。 特征:体色橙褐色;前胸背板黑色,具两条纵向橙褐色条纹。 生态习性:本是是都市最常见的长脚蜂,个性溫和,不会主动攻击人,常在树叶或建筑物屋檐筑巢。除冬季外均可见。2.家长脚蜂 ![]() 分布:生活于低海拔山区。 体长:体长20 - 26 mm。 特征:体色红褐色,腹部具黑色的斑纹,与棕长脚蜂近似,但本种体型稍小,腹部具黑色斑纹。 生态习性:分布广数量多,常见于建筑物或路边的木材隙3.褐长脚蜂 ![]() 分布:生活于低、中海拔山区。 体长:体长22 - 40 mm。 特征:从头部至腹部为单纯的红褐色,具光泽。是体型最大的长脚蜂(胡蜂科) 外观近似褐长脚蜂,体表具革质状 4.棕长脚蜂 ![]() 分布:生活于低海拔山区。 体长:体长12 - 17 mm。 特征:体色黃褐色,体型细长,前胸背板橙褐色,前緣具黃色帶,腹部前端具細腰,后端较粗具黃色斑点及橫帶。 生态习性:常在低矮的灌木叶间筑巢。5.变侧异腹胡蜂 ![]() 分布:生活于低海拔山区。 体长:体长14~18mm。 特征:身体主要色调为黃色,头部略呈倒三角形,复眼位于头部两侧。两眼之间有触角,长约为 头部直径的1.5倍6.日本长脚蜂 三、狭腹胡蜂(Stenogastridae)
![]() 整理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