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自然和逻辑的呈现,理想与梦想的过程。” ——任力之 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新校区位于黄村卫星城芦城高教园区,新校区图书馆是二期建设的核心建筑,功能上既包含了大学既有的图书馆,又包含了国家支持的中国建筑图书馆,是一个将建筑新理念,中国文化元素,图书馆阅读新趋势融合在一起的图书馆建筑。 总建筑师任力之,作为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也曾任东莞图书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新馆、非盟会议中心等多个建筑的总建筑设计师。 建筑师任力之回想起自己进入同济大学读书的时候,校园的建筑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他希望这次建造的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也能给这里的同学留下一些启示。 “建筑类的大学的图书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学校的一种建筑精神,所以设计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还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 01 建筑位置及周边环境 “北京建筑大学新校区的规划是一个非常方格化的校园空间。图书馆处在非常重要的一条轴线上面,是视觉的焦点。” “这个建筑的体量或者形式要能‘镇得住’,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图书馆的形态基本上是63×63米的立方体的一半。我们用了中国传统思想中‘五行’的观念对立方体所呈现的五个面进行了建筑立面的诠释。” “五行中的五个元素正好跟它的方位相对,木在东面,火在南面,金在西面,水在北面。我们的顶上是中土,就是土。很巧的是,水所对的北面是一个湖面,这说明了水和建筑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近的。” 外立面的诠释 02 根据任力之在《亦方亦圆——两个大学校园的图书馆设计实践》一文中的描述,“建筑的外立面上部立面采用了双层表皮,玻璃幕墙之外以菱形交汇的GRC网格包覆,使建筑犹如一件镂空的藏宝盒,朦胧而婉约,菱形网格的图案又抽象地对传统建筑漏窗进行了现代诠释。” ![]() “我们采用数码化的图案构成来诠释金木水火土的一种意象。图案变化的处理实际上是采用了4.2 ×2.1米的一个魔术单元,对GRC板进行菱形的切割。这样做有两个好处,首先,它会在立面上形成单元变化的图案;其次就是它可以调节图书馆的进光量。” ![]() ![]() “轻盈的GRC板和钢结构菱形的网架结构充分地反映出技术和艺术完美的结合。” ![]() 在诸多技术挑战中,这个看上去像是“双眼皮”的图书馆入口,是通过直纹曲面的玻璃来实现的,建筑师希望通过这样的入口设计,来调整学生出入的人流疏密情况。 ![]() ![]() “底部透明的,具有曲线起伏的开放性的空间相对上部来说比较完整,这与半透明的,比较均制的空间形成对比,正好反映出来一种方圆有制,刚柔并济,虚实相应的理念。” 03 图书馆内部 走进图书馆,内部空间像是一个“朝天空开放的盒子”,玻璃屋面之下的白色玻璃纤维布使天空稳定的入射光线变得柔和,从上而下扩散至每层楼面。 ![]() ![]() “图书馆的内部和图书馆的使用模式分不开,我希望里面可以进行体验式的阅览。这个体验式的阅览包括对于书籍的寻找和对于自己知识的一种认真的研读。” ![]() “首先,我们的阅览空间是开放式的,从第一层开始,我们就可以开始跟图书的亲密接触。人们在这里查找图书,或者我们不知不觉到了二楼的开放阅览区,或者到了三楼的开放阅览区,它的阅览氛围是随着主题的变化在不断地变化的。” ![]() “我们在一些局部的半开放的空间里面,也做了一些休闲式的一些座椅,在这里你可以打破原来对于图书馆正规刻板的,分门别类的专业学习。在这里你可以感觉到空间的一种模糊感,学科之间多了交流的可能性。我可以跟其他专业的学生谈论很有趣的话题,这样可以产生一种互相交融的氛围。” ![]() ![]() “对于阅览和查询功能,有两种模式可以提供我们选择。其中一种是通过垂直的交通电梯直接到达想要查询的地方。图书馆有一个大中庭和一些分布在四个边上的小中庭。” ![]() ![]() “我们设计了可以把这些空间全部串联起来的楼梯,让人们在这里可以进行无缝的,螺旋式的检索。这样的空间体验实际上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漫游式空间体验。” ![]() ![]() “我希望在设计北京建筑大学图书馆的时候,能够创造出与建筑大学本身性质相匹配的标志性的建筑。这是我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一个目标。” · EN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