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写下千古绝唱“悯农”,当了宰相,晚年却残害百姓,死后被削官

 成功在天 2018-08-06

言论多取决于汲取的知识与主张,行动多取决于人们长期养成的习惯。所以说,满口仁义道德的人不一定是真君子,也许是个真小人。我们不可相信言语的豪迈,除非这些言语能被习惯所证明。在唐代,有这么一个诗人,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曾写下一诗流传千古,可惜行动与口头言行相悖,最终被百姓处死。

农民

此人名为李绅,是一个大诗人、大才子。他于二十七岁中了进士,备得皇帝的喜爱和赞赏,屡屡升迁,最终升为翰林学士。能中进士的人物,必定学识渊博,少人能及。早年,李绅面带悲悯,体恤百姓,脱口而出的尽是爱国爱民之言语,地位颇高。

一日,他探亲结束,路上正好碰见李逢吉。李逢吉回朝奏事,途径亳州,开始与他攀谈。两人兴致一起,相约去观望稼台。在登上城后,两人望着远方的景色,高谈阔论。

李逢吉望着茫茫无尽的田野,吟诗一首,以表自己对对升官的希望,而李绅看着田野,遐想的方向却与李逢吉截然不同。

悯农

烈日当空,田野如同翻滚的浪,寥寥的农夫半弯着腰,为了养家糊口,正辛勤地锄地中。望着景色,李绅心潮澎湃,一首流传千古的诗就此流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

他以诗感怀,表达了粮食的来之不易。李逢吉原本还在欣赏自然风光,听到他的诗后,连连称好。待回到书房,李逢吉又忍不住对李绅提个请求,希望李绅能将方才的诗抄下来送给自己。李绅笑说诗短,不过三四十个字,他必定能记住,于是又写了另外一首诗赠与了他。李绅也因写下此诗而升了官,当了宰相。

然而,谁到不会想到,如此一个满口仁义的翰林学士,晚年却残害百姓。

悯农

在李绅发达之前,有个名叫李元将的人经常来他家做客,每每李绅都会客气地唤他一声叔叔。随着李绅飞黄腾达,李元将为了巴结他,自称为“弟”,主动降低了自己的辈分。可一听李元将如此自称,李绅总稍显愠色,直到他自称为孙子后,李绅才满意起来,不难看出这是虚荣心在作祟。

崔巡官当年和李绅是同一期进士,所以专程去拜访李绅,到达当地后,崔巡官的仆人与当地百姓发生了争执,李绅得知仆人是崔巡官的人后,立即下令将争执的百姓与仆人一起处以极刑,不分青红皂白,残害百姓。

李绅人生中最大的污点还是74岁那年的“吴湘案”,县尉吴湘被举报强娶民女、贪污、徇私枉法,李绅接到报案后,连审都不审,直接判处吴湘死刑。朝廷得知后,觉得有冤情,就另派人手去调查吴湘,结果发现吴湘仅仅是贪污,并没有强娶民女,罪不至死,但李绅却坚持要将吴湘斩首。

图片来源网络

847年,这时的李绅已经去世一年,吴湘也得到了平反,而李绅虽然已经去世,但是按照当时的规定,李绅被削官夺爵,子子孙孙后世都不得为官!

在当官的那些年,李绅性情大变,暴虐成性,经常让百姓们担心受怕、胆寒不已。百姓害怕他的统治,一个接连一个外出逃难。下属了解到此事,前去禀告李绅。李绅了解后,面色格外从容,表示逃走的百姓大多都质量不好,剩下的百姓才是质量好的,于是任百姓们走的走,逃的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