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研究

 xiaoninga42u31 2018-08-06
在家庭照护功能逐步减弱的背景下,中国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长所带来的长期照护需求的增加使得中国长期照护面临严峻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一方面,探索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及影响因素,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相对缩短老年人失能时间,延长老年人健康余寿,从而减少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另一方面,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的研究是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失能老年人照护补贴制度及制定家庭养老支持政策的基础。



中国老年人失能时间研究

(有删减)


张立龙  张 翼


一、引言


经验研究表明,老年人口寿命的延长并不必然带来健康寿命的增加。当前,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中国老年人口呈现出基数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快速增长的特点。


现有对老年人失能的研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分别是失能时间研究、死亡风险和失能风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虽然已有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还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老年人失能时间的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影响老年人自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的因素,影响了失能时间估算的准确性。二是现有文献鲜见将失能时间、失能风险、死亡风险等因素相结合,定量分析各因素对老年人余寿和预期失能时间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将在健康老龄化的框架下,探讨老年人自理状态转移概率与死亡概率的影响因素、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余寿和预期失能时间,并提出对中国“健康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二、假设、方法、数据与变量


(一)研究假设


身体更不健康或失能程度较为严重的老年人更容易死亡,而身体状态较好的老年人则更可能存活(位秀平、吴瑞君,2015),本文将之称为死亡的选择效应


由于死亡的选择效应,提高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因素会使存活老年人的自理状态相对较好,因为自理状态差的老年人被死亡过程所淘汰。如果改变其中某些因素,使原本可能已经死亡的个体得以存活,虽然延长了老年人的余寿;但由于引起老年人失能的慢性病仅能得到缓解,不能完全治愈,因此会延长老年人失能时间。


而健康的生活习惯,配偶的支持等可能会通过改善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而增加老年人完全自理时间,相对减少失能时间,这些因素在维持老年人较好自理状态的基础上延长了老年人的寿命。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有医疗保险、居住在城镇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而余寿较长;但由于死亡的选择效应,其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可能性较大,这将会延长其预期失能时间特别是中、重度失能时间。


假设2:在婚、有健康生活习惯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而余寿长;但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降低了其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概率,从而预期失能时间相对减少。



(二)研究方法


logit回归:本文选择logit死亡概率模型和有序logit自理状态转移模型主要是由于该模型能较好地反映人类死亡率随年龄上升而在高年龄段减速上升的模式以及更好地分析各种因素对失能时间的影响。


多增减生命表:本文通过多增减生命表方法构建自理状态生命表,分析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余寿与失能时间的差异。


本文假定老年人自理状态之间可相互转换且不同自理状态的死亡率不同,并假设某年龄段老年人的自理状态服从连续时间奇性Markov过程;在logit回归的基础上,估算自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具体是用表示老年人t期处于第i种自理状态,表示老年人在t-1期处于第i种自理状态。第t期时老年人口的死亡概率可以写为:



以上设定,估算完全自理、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之间转移概率矩阵,从而建立自理状态生命表。并通过老年人死亡风险和自理状态的影响因素将老年人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群体,利用自理状态生命表估算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余寿与失能时间。


(三)数据来源与变量选取


本文数据为2008~2011年中国老年人健康长寿影响因素调查(CLHLS)数据。2008年调查共有样本16954个;在2011年追踪调查中,有2894个样本丢失,5642个样本在追踪调查前死亡,追踪样本8418个。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在末期的存活状态和自理状态。Logit死亡概率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存活状态,将被访者在2011年的状态“死亡”定义为“1”,成功追访定义为“0”。有序logit自理状态转移模型的被解释变量为老年人自理状态。通过2011年CLHLS追踪调查数据中的基本日常活动能力(ADL)和工具性日常活动能(IADL)两个指标来测量。本文将老年人的自理状态划为4个等级:完全自理、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


本文中的解释变量包括医疗保险、婚姻状况、居住地、健康习惯、社会经济地位、慢性病与基期自理状态等,样本平均年龄为87.78岁,其余变量描述如表1所示。


▼ 表1样本描述性统计(N=13805)


三、logit回归结果分析


▼ 表2 Logit死亡概率模型与有序Logit自理状态转移概率模型回归结果


医疗保险通过医疗费用分担机制增强了老年人购买医疗服务的能力,因此,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死亡风险可能相对较低。模型1显示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比参照组低。但死亡的选择效应会使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更可能处于相对较差的自理状态,模型2证实了这一点,表明医疗保险对老年人死亡风险的影响可能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


配偶可更好地为老年人提供情感支持和慰藉,丧偶则失去了这方面的支持,可能会给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带来负面影响而提高其死亡风险。模型1显示,“不在婚”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比“在婚”者高30.9%。但模型2中婚姻的系数不显著,这表明“在婚”老年人死亡风险较低,但自理状态与“不在婚”老年人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婚姻对健康有保护作用,但随年龄增加,丧偶对死亡风险的影响将逐步减弱。


为更好地反映婚姻对死亡风险和自理状态影响的性别和年龄差异,本文在模型中加入婚姻状态与性别、婚姻状态与年龄的交互项。模型1中,婚姻状态与性别的交互项系数显著为负,意味着相对于男性,婚姻状态对女性死亡风险的影响相对较小。模型2表明,随年龄的增加,婚姻对自理状态的影响逐步减弱。


在控制相关变量之后,模型1显示,健康的生活习惯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模型2显示存活的“经常体育锻炼”、“不吸烟”的老年人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可能性相对较低。这意味着“经常体育锻炼”、“不吸烟”的健康习惯不仅降低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也改善了老年人的自理状态。可见,健康的生活习惯让个体拥有更好的体质,并在保持其较好自理状态的基础上降低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


四、自理状态生命表结果分析


本文在logit死亡概率模型和有序logit自理状态转移模型的基础上得出老年人自理状态转移概率矩阵,并依据多增减生命表建立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自理状态生命表,以计算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余寿和预期失能时间。


▼ 表3老年人自理状态生命表


(一)老年人自理状态生命表


表3显示,65~67岁老年人的余寿约为16.04年,其中预期完全自理、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的时间分别为10.11年、4.42年、0.88年、0.63年。从上文模型的结论看,年龄的增加提高了老年人的死亡风险,也增加了老年人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概率。反映在自理状态生命表中,老年人预期处于完全自理时间占余寿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快速下降,预期中、重度失能时间占余寿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快速上升。


(二)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自理状态生命表


从性别看,女性老年人由于较低的死亡风险而余寿较长,同时由于更可能处于较差的自理状态,其失能时间特别是中、重度失能时间也较长。总体来看,女性老年人比男性老年人多出的余寿中,大多处于失能状态(见表4)。


▼ 表4不同特征老年人群体的自理状态生命表


从城乡看,农村老年人由于死亡风险高而余寿较短,但由于“死亡”的选择效应,存活的农村老年人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概率较低、失能时间相对较短。本文认为,城镇相对较好的医疗条件虽然降低了老年人死亡风险,但并没有使老年人变得“更健康”,而是增加了其处于更差自理状态的时间。


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而余寿长,但存活的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处于更差自理状态的概率高,从而失能时间也长。表4中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医疗保险在延长了老年人余寿的同时,也延长了老年人预期失能特别是中、重度失能时间。


从婚姻状态看,“在婚”老年人死亡风险低而余寿长,但同时预期失能时间并没有延长。65~67岁“在婚”老年人的余寿为16.66岁,比同龄“不在婚”者的余寿多1.40年。 “在婚”老年人比“不在婚”者多出的余寿中,基本是处于完全自理状态。这说明“在婚”状态在维持较好自理状态的基础上延长了老年人的余寿


有健康的生活习惯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而余寿长,预期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可能性低而失能时间相对较短。表4显示,65~67岁的 “经常锻炼身体”和“不吸烟”的老年人多出的余寿中,大多是处于相对较好的自理状态。总体来看,健康的生活习惯在保持老年人相对较好自理状态的基础上延长了老年人的余寿。


五、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的增加提高了老年人处于较差自理状态的概率,这使老年人预期中、重度失能时间占余寿的比例随年龄的增加而快速上升。


女性、居住在城镇、有医疗保险的老年人平均余寿较长,但预期失能时间特别是中、重度失能时间也较长。在婚、经常体育锻炼、不吸烟、不喝酒的老年人死亡风险低、平均余寿长,且预期完全自理时间也相对更长。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首先,鼓励和引导老年人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兴趣和积极性。加强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引导老年人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戒烟、戒酒)。同时,完善村庄或社区和公共场所的体育健身设施。


其次,关注丧偶老年人。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丧偶老人的死亡风险高,且自理状态相对较差;特别是在丧偶的早期阶段,丧偶对老年人的影响更大。因此,给予丧偶老人,特别是刚丧偶的老年人更多情感支持和精神慰藉,将有利于改善其自理状态,增加其幸福感。


再次,探索建立长期照护制度。随着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老年人余寿继续延长的同时,失能时间也在增加。然而,传统的由家庭承担的照料功能正逐步弱化,家庭照护已难以支撑老年人的长期照护需求。因此,政府应探索建立适合中国的长期照护制度,支持家庭照护功能,以减轻家庭的养老和照料负担。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所博士后 张立龙;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临时党委书记  张翼。来源:群学人公众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