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场穿越时空的通灵盛宴 (古玉图考收藏)

 你我入画 2018-08-07



王之所为,便是天义。玉,代表天地四方及人间帝王,能沟通神与人的关系,表达上天的信息和意志,主宰着天地宇宙和人间福祸。于是,通灵神石的熠熠光芒犹如日月生辉般一路指引着华夏民族走向五千年的文明进程。



︿

◎ 东汉 青玉谷纹双螭璧

天津博物院藏

高15.7厘米 直径13.9厘米 厚4厘米。玉质呈青色,多处有黑褐色沁斑。出廓部采用镂雕技法,双螭螭首相对,伏于璧上,中间以一尖状物相隔。螭圆眼、耷耳、独角,身以细阴线雕琢的圆圈纹及毛纹饰鳞毛,螭身造型卷曲繁复,线条灵活优美。玉璧表面饰乳钉纹,每个乳钉琢磨得规整统一,其地子打磨平整光滑,极显工匠完美的雕琢技艺和高超的治玉水准。


文   |     |     |  

︿




约8000年前,在内蒙古赤峰市的一个古老部落,这里的先民在生产过程中发现一些美丽而坚硬的石头,他们用这些石头做为劳动工具或装饰品佩戴。这里的人类已经萌生出最原始的审美意识,懵懂中,他们将人类带进了“彩石玉器”的文明摇篮。但就是在这样一个还近似原始蒙昧的萌芽时期,为后世玉文化的滥觞开启了一个重要的源头  


在中国的辽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等地,生产的日益发展,聚集在氏族部落里的人口越来越多,出现了财富上的不平等。在遥远的史前社会,人们还远不能用科学的思维来解释自己赖以生存的这片土地,他们把主宰世间的力量视为冥冥中上天的旨意,而这些稀少而珍贵的玉石身上蕴藏着神秘的通灵神性,无疑是上天对他们的恩赐。在原始宗教的献祭活动中,人们簇拥在象征着上天意志的玉器面前,祈求神灵把福祉降临到自己身上,在巫师的召唤下,一次次走向神圣的祭坛。掌握神权的部落首领(巫师)用原始宗教献祭活动,激励并凝聚起一个部落的力量,他们也正是后世帝王的前身。就这样,原始的玉器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色彩,他们投身于这种复杂的原始工艺,把自己的生命和信仰,倾注到每一件玉器的制作之中,造就了鬼斧神工般的精美玉器,无可阻拦地成就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玉文化最辉煌的两脉文明——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在史前玉文化的影响下,古老中国的这片土地上,由玉器承载的文明开始了漫长的历史旅程。




︿

红山文化 玉龙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玉龙。 新石器 新石器时代后期,红山文化。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出土,高26厘米。玉龙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完整无缺,  体蜷曲,呈C字形。吻部前伸,略向上弯曲,头部长吻修目,鬣鬃飞扬,嘴紧闭,有对称的双鼻孔,双眼突起呈棱形,有鬣。躯体卷曲若钩。造型生动,雕琢精美,龙背有对称的单孔,经试验此孔用于悬挂,龙的头尾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上。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还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较为光洁,这都表明了当时琢玉工艺的发展水平。红山玉龙造型独特,工艺精湛,圆润流利,生气勃勃。玉龙身上负载的神秘意味,更为它平添一层美感。值得注意的是,玉龙形象带有浓重的幻想色彩,已经显示出成熟龙形的诸多因素。有“中华第一龙”的美誉。新石器时代很多遗址中都发现有类似龙形的遗存,或为蚌塑,或为彩绘,或为雕塑。关于龙的原型,研究者们提出过各种假说,如蛇、鳄鱼、蜥蜴、鱼、鲵、马、牛、猪、鹿、熊、虎、蚕、蛴螬、松树、云、闪电等等。商代甲骨文中的“龙”字和妇好墓出土的玉龙都显示,龙是一种巨头、有角、大口、曲身的神兽。新石器时代最符合这些特征的文物应属红山文化中的这种蜷体玉龙,安徽含山凌家滩、湖北天门肖家屋脊也都有类似的玉龙形象,它们有可能是龙的原始形态。关于龙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蜥蜴说,鳄鱼说,至于龙首则有来自马首、牛首或猪首之说。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从其首部特征看,吻部较长,鼻部前突,并上翘起棱,端面截平,有2个并排的鼻孔,似有猪首特征。这件玉龙用黑绿色玉制成,琢磨精细,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

红山文化 玉猪龙

辽宁省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时期文。高15厘米,宽10.2厘米,厚3.8厘米。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采集。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这件是已知红山文化玉猪龙中形体较大,形制最规整的一件。白色蛇纹叶岩,肥首大耳,圆睛、吻部前突,口微张,獠牙外露,体蜷曲如环,扁圆厚重,背部有一穿孔。玉猪龙明确出土于墓葬中,而且成对佩戴在墓主人胸前,是社会地位、等级、权力的象征,是按照一定规格制成的原始“礼器”。现收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玉猪龙又名玉兽玦,红山等地发现的玉器。背部均有一两个对钻的圆孔,似可作饰物系绳佩挂。但高度达15厘米以上的大型玉猪龙,就其重量来说已不适合佩带。因此许多学者认为玉猪龙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



︿

红山文化 马蹄形玉箍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出。玉箍形器是当地史前玉器的特有器类,一般通体素面无纹饰,以晶莹剔透的质感见长。一般发现于墓主人的头部,推测是束发的发箍,两侧的小孔用来穿绳固定。玉箍形器主要发现于高级墓葬中,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

红山文化 玉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红山文化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玉器始祖,玉器特点是非常简朴,古拙。动物形象的玉器很多,象这件玉鸟或称之为玉鸮就是红山玉的典型代表,它的加工工艺看似简单,几乎没有阴刻线,但这种压地隐起的工艺更加费工耗时,加工一块玉需要经年累月之功。



︿

红山文化 勾云形玉佩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似云,似枭,采用拟物与抽象相结合的手法,以平面减地打磨的工艺,表现出了极具张性的美,是红山文化先民高超的艺术水平与神灵崇拜相结合的产物。一般器体为扁平的长方形,中心镂空一弯勾,为旋涡形,四角对称地向外呈卷勾状;在正面或两面琢磨出与器体轮廓走向一致的浅凹槽。郭大顺在1997年指出:“勾云形玉佩并非如它的命名为'佩’,即它不是以衣身的佩饰出现,而是单独存在的、有另外用途的一种器类…是否与手执的斧钺或权杖一类有关,很值得注意…它可能就是神权与王权结合的一种体现”。1998年,刘国祥在谈到红山文化勾云形器的功能时指出:在红山文化典礼中,勾云形玉佩可能用作勾通祭司和上天、祭司和祖灵的中间媒介,具有其他器类不能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琮

南京博物院藏

直径8.6、孔径6.7、高7.2厘米。江苏武进寺墩遗址4号墓出土。乳白色,带赭红斑纹。扁方柱体筒形,外方内圆,上端略大于下端。内孔对钻而成。器分上下两节,每节以四角为中心,琢刻形象生动的神人兽面纹图像。



︿

良渚文化 玉琮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高49.7厘米。这件玉琮由墨玉制成,内圆外方,上大下小,中有穿孔,共19节,是目前国内所见最高的玉琮。玉琮四边的兽面纹已经高度符号化,近顶端阴刻有日月纹图案,器身局部残留有制作时的切割痕迹。玉琮是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最重要的一种礼器。典型的玉琮往往在四角雕刻兽面纹,在四边正中刻神人兽面纹。规整的造型、细腻的雕琢与威严的神像,使得玉琮具有一种庄重、神秘、肃穆之气。对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20多种。一些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这件玉琮阴刻的日月纹图案是大汶口文化大口陶尊上的代表性徽号,两个区域文化的象征性因素融为一体,最直观地体现了良渚文化与山东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良渚文化 神人兽面纹玉饰

波士顿艺术博物馆藏

玉琮的基本形制为内圆外方,以示“天圆地方”。具有神秘宗教色彩的兽面纹饰玉琮,是太湖流域良渚文化典型的器物。关于良渚文化玉琮的功能,学术界也是众说不一,至今尚无定论。有学者认为琮是烟囱崇拜的礼器,是家族祭祀的对象;有的学者认为琮象征地母的女阴,是生殖崇拜的对象;有人认为玉琮是男根之函;有人认为琮是织布机上的部件;有学者认为,琮是沟通天地之间的媒介,琮外方象征地,内圆象征天,中孔穿的柱子为天地柱,象征天地之间的贯穿,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巫师的蹻,巫师乘兽蹻以此通天人之际;还有人认为良渚玉琮是良渚寺墩遗址的设计底本;琮是玉主,是宗庙中祭祀时所请神明祖先降临凭依之物;琮是兽面神神柱,属于图腾柱;琮是燎祭用具;琮是系于腰问的佩饰;更有人认为,琮是献给鬼神的猪、猪头、猪下颌的高贵替代物,是神的食物;琮是井乃至黄泉的象征,是神龙浮出的通道。



︿

良渚文化 玉璧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新石器时代后期良渚文化。1988年浙江余杭长命出土,直径20.5厘米,厚0.9厘米。这件玉璧造型圆整,纹理斑斓,中心穿孔较小,器身残留切割痕迹。玉璧是良渚文化礼器中的代表性玉器。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璧可分为两类:一类玉质细密,色彩纯净,制作工整,通体抛光,工艺十分考究,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胸部,应该属于礼玉之列。另一类玉质稍逊,多数纹彩斑斓,制作粗糙,璧形不圆整,甚至有破损,加工时打磨不彻底,玉璧表面留有明显的切割痕迹,也没做抛光处理,随葬时置于墓主人脚下方,有学者认为此类玉璧是财富的象征。玉璧中间有圆孔,通体扁平,古人把玉璧中间的穿孔称作“好”,四周的宽边称作“肉”,“肉”的宽度要达到“好”的直径的一倍以上,才可称作璧。《周礼》云:“苍璧礼天。”东汉学者郑玄解释为“璧圜像天”,大概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故做成圆的玉璧来祭天。





中国玉石种类的划分有不同的标准。按地域划分有辽宁的岫岩玉,河南的南阳玉,西安的蓝田玉,新疆的和田玉等。按颜色划分,可分为白玉、碧玉、墨玉等品种。古人认为,昆仑山是神对大地的恩赐,而玉则是昆仑山对人类的恩赐。在这些稀有的玉矿产中,以新疆和田玉最为珍贵。汉代丝绸之路出现之前的2000多年,就已经艰难地开辟了一条运送新疆玉石的玉石之路。新疆玉料的充足供应使古代玉器文明开始了新一轮的复兴。





王   |     |     |  

︿


随着史前玉器神秘光芒的渐渐消隐,取而代之的是王权的彰显,玉器由原始祭祀中的神器演变为王室贵族的专属品。玉器与王室贵族之间的关系,从3000年前的商代开始,一直到封建王朝的末期,就再也不曾被割裂过。当中国进入王权社会后,古代玉器与帝王以及贵族之间便形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或者是王权的象征,或者是帝王奢侈的珍藏。到了周代,人们进一步赋予了玉器等级森严的礼仪观念。




︿

战国  廓外雕龙谷纹青玉璧

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博物馆藏

带天然色沁。特别之处在于玉璧廓外雕双龙形,中心镂空,透雕小龙纹,工艺十分精湛,古拙美丽。这类廓外有纹之镂空玉璧,始于战国早期。春秋以后,四处战乱不断,传统礼制败坏和崩溃;大大改变玉璧原来形制,却倾向作装饰和身份象徵;纹饰与技巧多变,趋于繁复瑰丽,反而增加玉璧的艺术性与可观性;雕琢难度之高,令人啧啧称奇。


玉被视为神圣的祭祀礼器。如《周礼》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珪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璧、琮、珪、璋、琥、璜是当时重要的祭祀礼器。玉也常用于政治活动中。天子用玉玺,标志着至高的权力与至尊的地位。诸侯、大夫等的分封,天子赐以玉制的六瑞为凭证,用以区分尊卑等级,如《说文解字》所言:“公执桓圭,九寸;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毂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以封诸侯。”在军事、外交活动中,玉常用作凭信,一国派遣使者到别国访问时,用珪或璧作为凭证。玉在政治交往中同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及用途,《荀子》记载:“召人以瑗,绝人以玦,反绝以环。”意思是诸侯召见下属用瑗作凭证,断绝君臣关系用玦表示,重新召回被放逐的臣子时用环示意。




︿

新石器時代至夏代 玉圭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玉色白泛黃,滿布赭沁色。全器為片狀長方形,背部平整,並有一孔,前端有刃,刃作偏鋒。


在楚汉之争的鸿门宴中:刘邦匆忙赴宴,却未忘带玉器作为礼物,“白玉一双”献给项王,表明自己心无杂念,希望项羽以诚相待;范增见项羽不忍心除掉刘邦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玦传递出了明确的信息 —— 暗示项王作出决断杀死刘邦;刘邦脱身而去后让张良将“玉斗一双”送给范增,希望亚父宽宏大量,手下留情,这一举动激怒范增“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表明与刘邦势不两立的决心。三件玉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

商代 夔龙纹玉环  

山海博物院藏



︿

战国 龙形玉佩

河南省博物馆藏



︿

商后期 跽坐玉人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约公元前14~前11世纪 装饰品,1976年河南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高7厘米。跽坐玉人用黄褐色和田玉雕成,双手抚膝而坐,头梳长辫盘于顶,头戴圆箍形冠,冠前例卷成筒状。脸形长,细眉大眼,宽鼻小口,方形小耳,表情肃穆。身穿交领长袍,下缘长至足踝,衣袖窄长至腕,腰束宽带,腹前悬长条“蔽膝”(商代没有裤子,大都是腹前悬长布条。我国出现裤子的时间是在战国时期,但流行不广,魏晋南北朝才广泛流行)。两肩饰臣字眼的动物纹,右腿饰S形蛇纹,腰部近左侧佩一卷云状宽柄器(可能是一种武器),气度雍容,显然是一个上层奴隶主贵族的形象。和其他人像相比,此玉人确有特殊之处,妇好墓出土的人像中,仅此一件腰部佩一卷云状宽柄器,殷墟出土的人像资料中也是独一无二。专家猜测此人或许就是妇好本人的造像。 同时出土的玉、石人物雕像和人头像共10余件。通过这些雕像可看出殷人服饰,一种为交领,窄口长袖,衣下缘至踝,腰束宽带,衣上有云纹。另一种为后领较高,长袖窄口,衣下缘至臀部,衣上有云纹。蔽厀多为长条形,有的中腰较窄,有的上窄下宽,都系于腹上,下缘垂至于膝。冠有圆箍状、圆箍前加一卷状饰,以及高冠或稍低的冠等多种形式。从中可以了解殷人的衣、冠和殷代不同阶层的人物形象。商代社会由于人间帝玉的出现而产生新的至上种崇拜,然后再由崇拜神折向崇拜人。个新的理念在玉雕人像上充分体现了出来,在崇拜之中透露出人崇拜的信息。 纵观商代玉器的大量文献和众多高品位的玉器文物;我们惊叹在殷商的这数百年间,玉器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达到了自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又一个高峰。玉雕技艺的高超和精湛,玉器造型的进一步精美与成熟,礼祭用玉的强化和丰富,人身和器物装饰用玉大范围的扩大,都是前代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国家殿堂上的仪仗用玉和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全新开发,无论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论上,对中华文化都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殷商时代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玉雕艺术成就,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社会发展方面的因素。国家的垄断政治统治的需要为玉器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二是意识形态方面的因索。商代社会虽然,经从原始社会的荒原中走了过来,但社会生活还没有从野蛮恐怖中解放商代大批杀殉奴隶就是重要的例证。但另一人面,对鬼神的信仰毕竟有所松动理性的幼芽已欲萌发,那些的经被认为神圣不可亵读的玉开始了走向社会生活的步伐,这就如同为玉雕艺术打开一扇通向无限广阔前景的大门。



︿

商武丁时期 玉琥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出土。高3.1厘米、长14厘米、宽1.9厘米。玉质为深绿色,上有黄色沁,立体圆雕呈虎形,作伏卧状。方形头,头顶双角后伏,“臣”字形眼,张口露齿,背呈弧形,中部下凹,臀部隆起,四肢前屈,尾长下垂,尾尖上卷。器身饰卷云纹,尾饰竹节纹。 玉琥在殷墟妇好墓中共出土8件,其中圆雕4件,片雕4件。《说文》:“琥,发兵瑞玉,为虎文。”古代文献把它与璧、琮、璜、圭、璋一起,列为“六瑞”之一。《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用玉与天地四方及鬼神沟通,使玉蒙上一层神秘色彩。此件玉琥造型生动,纹饰精美,既威严又活泼可爱,写实性强,器身上无孔,应为陈设器。商代玉雕动物形象艺术品先后出土近400件,单是殷墟妇好墓就有155件。全部品种大致分兽类、禽鸟类、两栖类、爬行类、昆虫类和鱼类,在商代玉器当中占有较大的比重。从总体上来看,商代玉雕动物具有三大特色:一是着力刻画结构和动态,把各种动物雕琢得准确优美。大从虎、牛、熊、象,小到螺丝、螳螂,无不造型逼真,让人一目了然。不管是马、鹿、兔、猴,还是狗、羊、兽头,或站立,或匍匐,或回首,形神动态都非常生动,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量,充分反映了商代工匠敏锐的艺术洞察力和艺术表现功力。二是讲究变形,对许多动物形态进行了归纳和夸张,将艺术特征表现得更加鲜明和突出。这一艺术特色在禽鸟类动物当中运用得几乎炉火纯青。三是装饰纹样独特,艺术风格协调。商代玉雕动物在造型上追求写实,但在动物体表的刻画上几无一例使用写实的表现手法,而是全部运用阴刻或阳纹雕琢纹样进行装饰,如云纹、鳞纹、旋纹、图纹等。纹样和造型相互协调,纹样和纹样又相互协调,艺术风格统一表现出独特的时代特征。非凡的才华、神奇的创意这是殷商琢玉巨匠留给后人的无穷财富。


︿

商王武丁时期 司(后)辛石牛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高14.5厘米,长25厘米,宽11.5厘米。石牛采用白色大理石圆雕。牛呈跪卧状,双耳后抿,耳上有孔,细眉方目,额部阴刻菱形纹,鼻长且上卷,张口露齿,下颔阴刻“司(后)辛”二字。“辛”即是妇好死后的庙号。蹄呈方形,短尾下垂紧贴于臀部,身体满饰云纹,背脊与尾雕刻书状纹。石牛所饰纹样采用阴线刻画,即沿花纹直接刻入,玉雕工艺上称之为“勾”。这种技法在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凌家滩文化、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及二里头文化的玉石器雕琢中已大量使用,其中尤以良渚文化最为突出。与之相比,商代的阴线更为流畅,坚劲。牛与殷商之族很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传说商人的祖先王亥很早就掌握了“服牛”的畜牧技术,常用牛运货贸易,此部族逐渐强大,成为一方霸主。这件石牛是妇好墓出土玉石类动物雕刻中体积最大的一件,造型古朴规整,纹饰华美,器表磨制光润亮泽,刻工精致,有很高艺术价值。送此器物的应不是一般的人,而有可能是商王武丁。武丁送牛给妇好作随葬品,或许就是让妇好在另一个世界里观赏此物的同时,记着祖先对商人以及整个人类所做出的贡献。


︿

商武时期 雕龙玉刀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总长33.5厘米,刀宽5.2厘米,厚0.5厘米。是一件绿色玉材琢制的大刀,刀身细长,形如弯月。刀背琢有突出的扉棱,刀刃由两面磨成,沿刀身两面各有一条典型的商代浅雕龙纹。龙头向着刀柄;龙尾延向刀尖。细眉目眼,龙口大张。纹样和造型异常协调,器用和礼仪相得益彰。这是一件非常精致的玉雕作品。商代玉器中的钺、戚、矛、刀、戈等,都是'玉兵”之类,是用于“兵技”的仪仗用器。商前对外征伐连绵不绝,为显扬商国军本力量的强大,以玉制兵技礼器用于战前的誓师,或战后的凯旋,或庆功的武乐歌舞节目,即《礼记明堂位》所谓朱千玉戚,以舞大武。的“武舞。妇好墓的戈、钺、戚、刀、矛等仪仗器共出54件、从此可以想见当时战争礼仪的盛况。






在封建社会,玉对于权力的表现越来越系统化和制度化。中国古代社会是阶级意识很浓厚的社会,各阶级各守本分而不僭越。玉器的颜色、大小、造型都象征着不同的等级。唐代的“大带制度”规定文武三品官以上才能佩玉带,四、五品官佩金带,六、七品官佩银带。不同官衔的人佩戴不同的玉佩,行走时根据玉佩发出的声音就可以判断官员的等级,闻其声,知其人就是如此而来!正是在这种玉文化思想的影响下,古代君子佩玉之风大为盛行。上层贵族和士大夫纷纷佩戴各种形状的玉佩,他们在美玉的映衬下,享受着身为君子的荣耀。


战国时代的和氏璧,它价值十五座城池,为了争夺它,秦国和赵国险些发生战争。君主拥有最宝贵的玉器,就代表着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所以他们不惜发动战争来争夺玉器。



︿

◎ 西周 玉覆面

上海博物院藏


︿

东周晚期 兽面纹玉饰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河南出土 。东周  公元前400-前300年。在东周列国互相之间争竞着权力、正统性和财富的时候,新统治者们的旺盛精力和新兴趣也在艺术形式中强烈地表现了出来。这对东周晚期镂雕玉牌展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创造力和技术成就。这对神兽,象虎、象犀牛、也象龙。根据南越王墓的出土资料对比,这对玉牌很可能是一条豪华项链的一部分。



︿

春秋 蟠夔纹璜

河南省博物馆藏



︿

春秋  青玉蟠夔纹玦

河南省博物馆藏


︿

春秋  兽面纹玉饰

河南省博物馆藏。

长7.1厘米,宽7.5厘米 。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玉质受沁呈鸡骨白色。扁平状,略成正方,上宽下窄,似倒梯形,四边有高低起伏的脊牙。正面中下部琢一兽面纹,大眼、宽鼻,眉上弯。兽面两侧饰以三组两两对称的变形龙首纹。背面光素无纹。器中端上下各钻一小孔,可用于嵌固于它物上。这种兽面玉饰十分细密精致,在春秋晚期颇不多见。


︿

◎ 战国 玉璧 + 玉剑饰

中国国家博物院藏



︿

西汉  金缕玉衣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973年河北省定县八角廊村40号汉墓出土,长182厘米。在汉代,人们深信玉能使尸体不朽,一些贵族死后常穿上一种形似甲胄的王制殓服,这种玉衣用各种形状的玉片和金属丝编缀而成。西汉玉衣使用制度未留下明确记载,编缀玉衣的缕线质料的等级规定不明。已发现的西汉玉衣既有金缕、银缕或铜缕,还可以用丝缕。东汉玉衣使用制度明确,规定皇帝玉衣用金缕,诸侯王、列侯、贵人及公主用银缕,大贵人、长公主用铜缕。曹魏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玉衣被禁用。这件金缕玉衣共用玉1203片,金丝2567克,墓主人为中山怀王刘修,死于公元前55年。此墓曾在盗掘中被火烧过,这件玉衣是受过焚烧后的劫余之物,但色泽却更为缤纷。




︿

汉代  兽面纹玉璧

玉璧环状的体部称之为肉,次玉璧的肉外侧是四个兽面纹,像是牛头。内部浅浅的刻上了谷纹。玉璧成碧绿色,带有土沁。






君   |     |     |  

︿


玉具有至尊至上令人肃然起敬的一面,同时也具有令人深感温馨愉悦的一面。玉还可用来传达亲情、友情、以及爱情。《诗经·卫风·木瓜》是男女互诉衷肠、互为赠答的一首爱情诗,其中有“报之以琼琚”,“报之以琼瑶”,琼琚、琼瑶皆美玉。玉拥有晶莹的美和刚硬的质,贴切地用以表达纯洁坚贞的爱情。


“弄玉吹箫”的爱情故事一直为世人所称颂。春秋时候,秦穆公有个小女儿名叫弄玉,善于吹笙,居住的地方有个楼台叫凤台。有一天,弄玉在凤台上吹笙,忽然有人唱和,晚上梦见一个美男子骑彩凤自天而降,立于凤台之上,告诉弄玉:“吾乃太华山之主,上帝命我与你结婚,在中秋那天相见。”说罢,解腰间玉箫,倚栏吹之,彩凤亦附和鸣叫起舞。弄玉醒来后,派人到华山寻找。在中秋之夜,一男子名叫箫史为穆公吹箫,“才品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至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息于林际,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大悦,遂赐箫史与弄玉成婚。半年之后某天夜里,弄玉夫妇在凤台吹箫,忽然有“紫凤集于台之左,赤龙盘于台之右”两人便乘龙乘凤,自凤台翔云而去。今有“乘龙快婿”,便是由此而来。




︿

战国  嵌玉璧镜 

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玉的美丽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装饰:瑬乃冕饰之垂玉,珮为古人系在衣带上的装饰品,珥是古人戴在耳朵上的装饰品。具有装饰作用的玉还可体现出佩戴者的道德水准和身份地位,因而古人身上常佩有玉。玉文化的源远流长,影响着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和文化习俗,我们的民族历来有一种很坚定的文化信仰,叫“执身如玉”,以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以玉喻身: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礼记》载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唐代孔颖达解释为:“君子于玉比德,故恒佩玉,明身恒有德也。”再如《论语》:“子贡问曰:‘赐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琏也。’”瑚琏是一种相当尊贵的玉制礼器,孔子以瑚琏喻子贡,表明对子贡品行的欣赏和赞许。此外,玉还具有规范人言行的作用,如《国语》:“先民有言曰:‘改玉该行’。”韦昭注:“玉,佩玉,所以节步行也。君臣尊卑,迟速有节,言服其服则行其礼。”在指出玉的节制作用的同时,还明确了不同身份的人佩戴的玉器应有所区别的礼制。玉不仅可佩戴在人身上,还可用来装饰人们喜爱的物品。这在古人诗句中也有所体现,如陆游的“黄金错刀白玉装”、张华的“乘马鸣玉珂”,其中以黄金和白玉装饰的刀是宝刀,以玉珂装饰的马是宝马。玉含有“美好”、“尊贵”之义,古人常以“玉”字来修饰美好珍贵的事物。如清代学者俞樾所言:“古人之词,凡所甚美者,则以玉言之。《尚书》之‘玉食’,《礼记》之‘玉女’,《议礼》之‘玉饰’,皆是也。”枚乘《七发》中“伏闻太子玉体不安”,以“玉”修饰身体。《公羊传》中“是以使寡君得见君子玉面”,以“玉”修饰面。《左传》中“是以使寡君亲举玉趾”,用“玉”修饰脚趾。从这些“语言化石”中,我们可以联想到曾经灿烂辉煌的玉文化。



︿

战国  龙型玉佩

荆州博物馆藏


玉对中国的文学、历史著作影响极大。传说中玉皇大帝所居的凌霄宝殿和西王母娘娘所住的昆仑玉山,都是宝石构成的辉煌之所,琼楼瑶池,玉树琼花,而奔月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则是冷冷清清,惟有玉兔与之为伴。东汉科学家张衡在著名的《南都赋》中记载“于显乐都,陪京之南,居汉之阳(南阳)。……其宝利珍怪,则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铜锡铅锴,赤垩流黄,绿碧紫英……,”“以速远朋,嘉宾是将揖让而升,宴于蔺堂,珍羞琅玕,充溢园方,琢雕狎猎,金银琳琅……”,对独山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述。《诗经·秦风》中有“何以赠之,环瑰玉佩”。屈原也在《九歌》中感慨:“瑶席兮玉瑱,盍将把兮琼芳。”瑶,石之次玉者。琼,玉枝也。说的就是己修饰清洁,以瑶玉为席,美玉为瑱,何不痛快畅饮。唐代王翰的《凉州词》中写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这里提到的“夜光杯”就是用和阗白玉雕琢而成的杯壁极薄的酒杯,这种玉在月色下可发出晶莹的光芒,与杯中的葡萄美酒相映成趣,美轮美奂,令诗人酒兴大发。



︿

西汉  玉角杯

广州博物馆藏

仿犀牛角形,青白玉,高18厘米。





《左传·襄公十五年》中则用一篇不足百字的文章表现出宋国正卿子罕的君子风尚。文章记述的是春秋时,有人送给子罕一块宝玉,并说:“这是经过玉工鉴定过的,绝对是宝玉,我今天特意献给您。”而子罕却正气凛然地说: “此玉虽是宝,但我以不贪为宝。”遂坚辞不受。


在古代,玉可用为祭祀礼器,可视为国家权力与地位的象征,可作为表情达意的手法和方式。玉在古代的政治生活和日常生活中是必不可少,随之具有深层内涵的中国古代玉文化以及浓厚的玉文化意识也逐渐形成了。


当一个民族在历史的演进中,从发祥到融合并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于文明的传承从来就不会间断过,一种伴随历史走来的古老传统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形成一种文化的积淀,它们会悄然而又深刻的融入到一个民族的历史血脉之中。


唐宋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城市市民阶层的兴起,象征着统治阶级与贵族身份的古代玉器开始走下神坛,玉器彻底摆脱了皇室贵族的专享,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里一种财富的象征,一种审美的愉悦,或是一份美好的祈愿,除此之外,或许还有对久远历史的追忆,和对古老的中华玉文明内心深处的传承。




玉入其国则为国之重器,

玉入其家则为传世之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