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与辛弃疾师出同门,曾引为知己,最终却分道扬镳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8-08-07

党怀英,年少时与辛弃疾为同门师兄,时人称之为“幸党”。二人虽是好友,因为想法不同,偶有争吵,都为坦荡君子,感情愈发的真挚。后来辛弃疾响应耿京起义,率义军南下,党怀英则是继续留在金朝,从此两人分道扬镳。

两人都是一心为百姓的忠诚之人,一心想要实现心中的理想与抱负,因为选择的路不一样,所以也走向了不同的命运。辛弃疾认为必须推翻金朝的统治,收复中原,还我大好河山,这样才能解救百姓,才能让他们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对金朝的统治充满厌恶之感。政见不同的他最后选择去了南宋,可是在南宋等待他的确实几十年的冷板凳,一腔无处可洒的热血,难以实现的抱负。壮志难酬的他,脱下了少年将军的名称,带着一代文豪的称呼,望着阔别几十年的北方辞去了人世间。

我们再来看看,党怀英又是怎样的。与辛弃疾的热血青年不同,党怀英看到的更多。他没有辛弃疾那么理想化,他看到的更多的是实实在在的东西。面对一退再退了南宋朝廷,他早已放弃了希望,软弱无能的南宋朝廷,只会一而在再而三的签订臣服的条约,根本没有收复中原的雄心和能力。醉生梦死的南宋朝廷什么时候想起过那些被他抛弃在北方的子民,他们是能在这浮华的杭州多待一天,便是一天。

与其把希望放在南宋朝廷可以收复山河上面,还不如把希望放在金朝,提高统治阶级的素质,稳定各地的政治经济局面,缓和民族矛盾。他还认为,即便是南宋朝廷有心收复北方,但是面对兵强马壮的金朝,实在是难以获胜。而且这样又会将那些无辜的百姓推入战争的深渊中。连一个残破不堪的家都没有,有的只是流亡,死去。

选择了留下的党怀英,一步一步稳健高升,颇得历届金朝统治者的信任,成为当时金朝文坛的领袖者。而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与抱负,他为政崇尚宽简,深入人心。尽他所能调解着民族的矛盾,使金朝的大部分地区都有了相当可见的改观。而且作为文学领袖的他,也在文学风气上,极大的影响了当时金朝的文学风气,对金朝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政见不同的他们,到是都对自己所在的地方的文学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可能就是同一类人才能玩到一起吧!年少分别之后两人截然不同的命运,和两人性格有很大的关系。一个婉转柔和,一个刚硬直强。或许,两人性格不是这么的执拗,我们今天也就看不到一代文豪的辛弃疾,也看不到《金朝名臣录》里的党怀英。

纵然两人分别,身在不同国家,几十年从未相见,可是我相信,倘若他们有机会相聚,任就是知心知己的朋友。因为两人的心都是一样的,干净与纯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