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黄村黄氏大祠堂 黄琮及其弟黄锦 明万历年间,饶平宣化都上黄村(今属大埕镇)的黄琮与黄锦两兄弟先后考中进士,并都逐步升迁为朝廷高官,垂泽黎民。更值得一提的是,两人后来都成为八十多岁的寿星,堪称千古佳话,现分别简介如下。 黄琮 黄琮,号玉田(生卒年不详),明宣化都大埕(今大埕镇)上黄村人。明福建布政使。 黄琮少年聪颖,学识广博,登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戊戌科进士。授大理评事,掌司法,治狱有方,审案细致,平反不少冤案。后出任饶州府(今江西鄱阳县)知府。当时,饶州府大宗室多骄横放纵,欺压百姓。黄琮不畏权势,凡是犯罪的宗室人物也皆绳之以法。治政深得民心,却触怒了诸宗室,他们联合起来大闹府衙,致黄琮无法视事。黄琮一面具文上报,闭门待变;一面将事态公诸于众。当地有主持正义的忠实父老,自动组织百姓万人护卫府衙,支持黄琮升堂治事。因得百姓支持,豪强宗室不能得逞。饶州府在他精心治理下,百废俱举,政绩显赫,声威远播。其时,江西临江府(今清江县)也多异政,嗣后,朝廷调黄琮往任临江知府,异政暂归统一。琮任临江知府后,饶州民众有纠纷者竟越境到临江请求评定裁决。后升任云南省督学,总督全省学政,云南文治也蔚然兴起。继改任福建省按察使(主管一省司法),再转为福建省布政使(一省行政长官)。他在任职期间,如发现有误,则坚决纠正,严加自责。在福建任布政使时,有一年在编造全省官员名册上报吏部时,错将一年轻小吏注为老年。后来偶见这位小吏是壮年人,甚为自悔。翌年,他因公进京,便亲到吏部作检讨:“琮凭府具册,误开某官年老,验之不然,罪当自受,不可误此官员功名也”。吏部官员则以为朝政不法之事多得很,误开年龄乃属小事,不改亦罢。黄琮仍是恳切陈词,直至改正。 琮告老归家后,居潮州府城,仍做了不少利民善事。他倡议并主持建筑潮州东津堤、急水塔(即今之三元塔);每逢初一、十五日,常施米赈济贫民,施棺木收殓枯骨。享年89岁。 黄锦 黄锦,字孚元,号絅庵,生于明万历年间,卒于清初,宣化都大埕(今大埕镇)上黄村人,后居府城潮州。明崇祯礼部尚书。 锦祖父黄允德,家境富有。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袭扰东里,允德避于大城所,率领群众奋力抵抗,为寇所掳,自缢殉节,家财被抢一空。父黄夙盛勤耕力作,家境好转,锦自小有较好的家庭陶冶。 锦专心致志学诗经,习书史,能文善书,更熟掌故。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考中举人,天启二年(1622年)登壬戌科进士,选进翰林院学馆深造。三年后,由庶常授检讨(史官名,职掌修国史),参与编修《神宗实录》。时宦官魏忠贤擅权,黄锦不附。天启六年(1626年),魏忠贤要在国学馆西侧建造生祠,拟调黄锦专司其事,锦嘲笑说:“吾安能以好官贻万世笑端乎!”坚决拒绝,并要求调离翰林院。1627年8月,明熹宗死后,立信王思宗继位,改号崇祯,11月魏忠贤畏罪自缢,锦复回翰林院。历任侍讲、分校、礼围等职,任内曾修校十三经、二十一史,为朝廷选拔官员,得士一时称盛。历转少詹,充任日讲官。崇祯十二年(1639年)任知制诰副总裁,谏议处治以邓希诏、孙茂林两人为首的阉官,满朝称快。同年10月升礼部侍郎,冬,转吏部左侍郎。崇祯十四年(1641年)出补南京礼部尚书。锦有感于朱明朝政危机四伏,为官二十年中,三次推辞入内阁,在任南京礼部尚书的第二年(1642年),以病乞归。甲亥(1644年),闻清兵攻陷燕京,痛悼欲绝。1645年,朱聿键在福州建立南明政权,锦又被起用为礼部右侍郎。不久,晋升为尚书,以优老加太子太保。隆武二年(1646年)以老给假归。令与惠潮新抚商议举兵抗清。以谢良有所募三千众听其调用。未行而清兵巳陷闽,继下潮广,锦韬晦林下。郝尚久反清,锦参预其谋,倾家助饷。及败,匿免。后在潮州府城西建尚书府定居。晚年专心诗词和传授书法达二十多年,学者仰为麟凤,著作有《笔耕堂集》,年83卒。 相关链接: 悦读天地,点击图片欣赏精彩小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