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雲泉 2018-10-05

大名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明清时期曾出现了三位阁老,史上有名。

阁老一词出自《新唐书·百官志》:“(中书省)舍人六人……以久次者一人为阁老,判本省杂事。”李肇《唐国史补》卷下:“两省相呼为阁老。”(中书省、门下省属官皆可称“阁老”。)明、清称内阁大学士为阁老。

阁老是明清之时人们对入阁官员的一种通俗又不失尊敬的称呼。明朝时,阁臣例设多人(一般为三四人),但有“首辅”、“次辅”称谓之分,权力也相应不同。清朝时,内阁制多有变化,称谓上也有些不同,但入阁实际上就是拜相,只是后期逐渐被军机处所取代,后者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决策机构。

天启首辅黄立极,字中五,元城县人(今大名县营镇乡黄庄村),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进士,曾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据《五柳黄氏家乘序》记载:“黄立极家族本山西洪洞人,明永乐初迁于元城县,世居卫河之西岸,五棵古柳荫蔽河岸,号称:‘五柳世家’。”

黄立极五岁而孤,少年早慧,文章名盖于世。天启五年(公元1625年)八月,入内阁,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与丁绍轼、周如磐、冯铨并参机务。当时宦官魏忠贤依恃天启皇帝朱由校的宠信,逐渐控制和操纵了内阁,并窃取朝政大权。黄立极身为首辅,尚能独善其身,不与魏忠贤一党同流合污。

崇祯帝朱由检即位时,由于四位内阁大臣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是魏忠贤时代遗留下来的,均受到了弹劾,而崇祯帝也想对整个文官体系进行大调整,黄立极年事已高,自行请命还乡养老。

崇祯丁丑九月十六日,黄立极去世,享年七十岁,善终,葬于五柳黄家祖茔(今大名县营镇乡黄庄村)。据《五柳黄氏家乘序》记载:黄立极家族本山西洪洞人,明永乐初迁于元城县,世居卫河之西岸,五棵古柳荫蔽河岸,号称:“五柳黄家”。

1637年,黄立极去世后,建祠堂。据老人回忆,祠堂建筑设计雄浑敦厚,气势恢宏。临北大街大门,门楼辉煌壮观,大门两侧竖有高大的石狮子,进大门为影壁,北转即为祠堂,祠堂三楹(大间)。祠堂前竖碑一通,记载祠堂建立经过等,上世纪六十年代修河时被拉去当做石材。

黄立极墓位于大名县营镇乡黄庄村,今已被夷为平地,仅存民国十二年孙氏后人立的一通墓碑。据有关资料记载,原墓地上建有石牌坊和石像生,文革期间毁于卫河水利工程。

墓区大致呈方形,东西和南北各为20米,面积为400平方米。原墓地上有牌坊以及石人、石马、石猴、石羊等石象生,文革期间皆被毁坏。现存墓碑一通,青石质,通高3.27米,碑首高85厘米,碑身宽85厘米、厚28厘米,碑座长96厘米、宽60厘米、高40厘米。碑阳刻文为:民国十二年岁次癸亥荷月中浣之吉/黄少师墓/裔孙重建。碑首雕刻二龙戏珠,碑额雕刻“追远”二字。碑身两侧浅浮雕八仙人物。碑阴刻文为:冀南镇守使第二区守备司令陆军第十五混成旅旅长孙岳赠/垂裕后昆。碑身两侧浅刻缠枝牡丹花纹。

「大名历史文化」明清三阁老

成基命,字靖之,明代政治家,大名人。

据《明史》卷二百五十一·列传第一百三十九记载,成基命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经庶吉士,历任司经局洗马,署国子监司业事。

天启元年,因上疏请求明熹宗幸学未先向内阁禀报,令其以原官还局,遂请告归。不久起官为少詹事。累官至礼部右侍郎兼太子宾客,改掌南京翰林院事。此时其座师叶向高在阁,则可见成基命此时并不受到东林人物的格外重视。随着魏忠贤与杨涟等人的斗争愈发残酷,与东林有关的人物纷纷被波及。依《酌中志》载,成基命在顾秉谦所拟的邪党初稿中。天启六年,魏忠贤因成基命为杨涟的同门,故迫使其落职闲住。他虽未直接参与党争,但因此也积攒了政治清望。

崇祯元年(1628),魏忠贤一党被清算,成基命起家担任吏部左侍郎。

崇祯二年十一月,基命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他在任期间,曾指出由僧人将领申甫所率的市井游民组成的部队不堪战斗。袁崇焕、祖大寿入卫京师,发生满桂告发关宁军箭射事件,崇祯帝在平台召见中,逮捕了袁崇焕,当时在场的成基命发现祖大寿在一旁双腿颤抖的异态,认为有发生叛乱的可能,便恳请崇祯帝慎重处理,“敌在城下,非他时比”被遭拒绝。祖大寿回营后果然毁山海关东出反叛,成基命奏请崇祯帝“令崇焕作手札招之,当归命也。”时值危局之下,成基命多次提出的建议均被采纳,得到了崇祯帝的信任。但是他提出的施政要从缓,治大国如烹小鲜,与崇祯帝的想法相反,使他难以得到重用。在袁崇焕案的审理中,成基命保持袁的态度,并想阻止对钱龙锡的牵连,但其能力有限,未能影响大局。

崇祯三年(1630)三月,成基命升为首辅,与周延儒、何如宠、钱象坤共事。并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六月,温体仁、吴宗达也进入内阁,周延儒党羽已丰,而成基命接连受到攻击,被指斥其在袁崇焕案中委卸避事,欲将其牵入。成基命感到大势已去,当年九月就奏请崇祯帝回乡,崇祯帝再三挽留。

崇祯八年,成基命在家中去世。赠少保,谥文穆。

成克巩(1608—1691),字子固,号清坛。大名城内人。清代史学家。明末大学士成基命第三子。明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进士。

清军入关,顺治二年(1645年),经左庶子李若琳推荐,成克巩开始仕清,任国史院检讨。顺治五年(1648年),迁秘书院侍读学士。不久,擢升弘文院学士。顺治九年(1652年),迁吏部侍郎。次年升任吏部尚书。而后,擢升秘书院大学士。他首上修省一疏;继参旧臣徇比匪人,请撤回满汉巡抚不称职者,又请增设御使,定曹铨置簿之条,以核功过;严督抚考察之例,以励法廉;严诬告反坐之例,以杜刁风,皆切中时要,悉见施行。顺治十年(1653年)拜保和殿大学士,顺治帝称其是太平宰相。

康熙时,成克巩曾数次主持乡试、会试,汤斌、马世俊、张玉书、严我斯、梁化凤等诸名士,皆出于其门下。当时,诸典礼文章,多出其手。十八年(1661年),以母疾请假,不准,用原衔兼国史院大学士。还曾充任《太宗实录》、《太祖太宗圣训》总裁。积劳成疾,三疏乞归,康熙三年(1664年)致仕,遂不复出。晚年,在家中读书,著有《清慎堂集》。

康熙三十年(1691年)去世,年八十四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