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访淄川坡子村张至发纪念馆,曾是崇祯帝内阁首辅的墓园

 闲云行影 2022-06-04 发布于山东

  在淄川城北双杨镇坡子村原有明崇祯内阁首辅张至发的庄园和墓园。今天咱就一块探访一下位于坡子村的文物古迹。

  我们看在村东口有一村碑,碑上还是杨寨乡哈。在这村碑后还有一石碑,市级文保单位-玉带桥。根据桥边石碑记载,玉带桥因跨玉带河(也称为七星河)而得名,桥建于明崇祯年间,是明代首辅张至发墓前的河流,距今也有近400年了。根据《张氏祖谱》的记载,这桥是张至发遵圣命修建祖茔时,为方便一方百姓而建的。

  这个桥的桥面呈弧形,重力式墩台,两侧拱顶雕有龙头,所以当地又称为龙鞍桥,当时顺河砌有“八”字翼墙,现在几乎被杂草所遮盖了。桥长12 米宽4.7米,为三孔,中间孔跨径2.4米、拱厚0.42米,两端孔跨径2.25米、拱厚0.36米。2015年坡子村对桥进行了维修,在桥面上铺设了道砖并砌上了石质护栏,使这座古老的桥梁焕然一新了。

  我们刚才说了,这玉带桥与张至发有关。那张至发与坡子村又有怎样的联系呢?其实坡子村原有张至发的庄园,并且张至发去世后也葬在这儿,有其墓园祠堂所在。现在村里有一处张至发纪念馆。我们再去村里探访一下,了解一下张至发-张阁老的故事。

  我们看这村里到处都有张阁老元素,墙上也满是阁老相关的彩绘。根据村碑的记载,坡子村始建于明代,初以尚俭朴而名为朴子庄,后因花子军之变(花子军是元末农民起义中活跃于冀鲁的一支山东农民军的专用称谓。因其首领自称“花马王”而称其军队为花子军),迁冀州枣强之民。张氏始祖也随着人口迁移来到淄川城中南巷居住,而后弘治年间张氏六世祖再迁至此。到了明末因内阁首辅张至发在此建庄园而称张家坡子,清初随着居民的增多,又称为坡子里。直到1982年因重名改称坡子庄。现在周围的村庄还称这儿为张家坡。

  我们来到了坡子村啊,在村的东南部啊,跨过这七星河上的小桥-潄玉桥往南,是一条葱郁的小道,两侧种满了松柏,张至发纪念馆就在这路的尽头处。

我们看这处于绿树环抱中,青砖黑瓦,庄严肃穆的这个小院就是修葺一新的纪念馆,这是一座典型的明清古院落。门前两侧有多通石碑,分别是张至发纪念馆简介碑以及市、区级文保碑。

  因为我们来之前已经提前联系了这个纪念馆的管理人员,也是坡子村的一位张氏后人,早已为我们打开纪念馆的院门,我们现在就进院子里去看一下啊。

  跨过这小院的红漆大门是第一进院落,我们看在这院子中间竖立着一通石碑上边有“环青”二字,可谓是苍劲有力、遒劲洒脱,气势磅礴。这就是区级文保单位“环青”碑,是由张至发的兄长明代著名书法家张中发所书。

  这“环青”碑,原位于现在文昌湖萌水镇水磨头村的张至发花园环青园的石刻,距今已有400余年了。在建国后的那个特殊时期,这“环青”石刻被张氏后人搜集到并被垒进了坡子村小学校的墙上。到了80年代的时候,村里对学校进行重建时由张氏后人将石刻运至家中保存,后来重修张氏祠堂时捐献出来,移至这院内保存至今。

  前院有东西厢房,西厢房是作为一个接待的地方,东厢房整修后开辟为民俗馆,里面展示了由村民捐献的部分民俗用具等。

  穿过这个院内的二门,是第二进院落,也是纪念馆的主要建筑。现存北屋正房三间,西厢房三间。

  我们先到西厢房看一下,在西厢房的南墙下有一石碑,高有一米左右,上篆刻“圣旨特旌”。据说这是张阁老墓园牌坊上的构件,原为张氏后人保存,建立张至发纪念馆后,移至此的。

  我们再到北屋去一下。北屋正厅中间是由整块墨玉石雕刻的张至发坐像。屋内有张氏家族的介绍。张氏家族可以说是淄川最为显赫的世家望族,自明初从枣强移民后,到张至发这一代,淄川张氏在仕途上达到巅峰。

  张至发,淄川人。生于明万历元年(1573年),卒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字圣鹄,号宪松。据《明史》《淄川县志》《张氏族谱》等史料记载,张至发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中进士后并没有进入翰林院,而是到地方任职,历任玉田、遵化等县的知县。后因在基层任职成绩出色而被调入京城,“授礼部主事,改御史”后来因为屡屡上疏弹劾东林党的霸政和党争,遭到打压,又被赶到河南担任巡按御史。由于在河南的出色政绩以及当时朝内各势力的党争,张至发又在“天启元年(1621年)进大理寺丞。”但是这期间正是明朝有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当政,这位皇帝整日醉心于木工事业,不理朝政,张至发逐渐心灰意冷,就主动辞职回家养老了。“天启三年请终养。”到了崇祯帝登基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一批又一批的内阁官员,到后来决定起用老臣。所以在崇祯五年(1632年),张至发“起顺天府丞,进光禄卿。”因为掌管宫廷事务精核积弊,多所厘正”而受到皇帝赏识。崇祯八年(1635年),升任刑部右侍郎。到了六月的时候,崇祯帝再次改组内阁,增置阁臣,“遂擢至发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张至发此时虽然已经进入了内阁,到了中央机关了,但是他的排名却是十分靠后的,要想成为内阁首辅那根本就不是能想的事。但是这话不能说得太满啊,崇祯帝换首辅那可是家常便饭的事,在短短的一年间里,排在他前面的几位还真就都拜拜了,不是被骂走,就是被逼走,还有的没打没骂却被吓走了,就这样在崇祯十年(1637年)“体仁辈尽去,至发遂为首辅。”

  但是张至发“颇清强。起自外吏,诸翰林多不服,又始终恶异己,不能虚公延揽。在首辅的位子上也没坐多长时间,就在崇祯十一年(1638年),因他人犯案受牵连,被罢官归家。崇祯十四年(1641年)夏天的时候,“帝思用旧臣,特敕召周延儒、贺逢圣及至发”,但张至发坚辞不仕。崇祯十五年(1642年)七月病逝。在这期间“先屡加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及卒,赠少保,祭葬,荫子如制。”

  张至发居官期间,清正廉洁,体恤民情,关心乡里,为家乡百姓做了许多好事善事。比如为提高淄川城的防御能力,提议并带头捐资重建淄川石城、义仓,代输丁银,捐俸供给士人,修建西关六龙桥、玉带桥,治理水患等等。

  我们看到的现在张至发纪念馆这个小院,其实早先是张氏墓园守墓人的住所。据说这张至发的墓就在这小院的东侧偏北方向,当时的规模是相当大的。其墓园规模达70多亩,其墓坐北朝南,占地200平方米,并建有神道、牌坊、配有石人文武一对,石兽虎、羊、马、望柱四对。墓室为青砖砌筑墓室。可惜这一切在上世纪60年代的那个特殊时期,都灰飞烟灭了。这张相墓在中国特殊历史时期的破四旧、立四新的运动中被夷为平地,盖上了房、种上了庄稼。墓前的神道和石像生也被打砸后烧了石灰了。据说后来还是在墓中出土了玉带等珍贵文物。

  而这守墓房舍历经数百年风吹雨打,也早已无人值守,陵园建筑也是年久失修而破败。后来这个守陵人的院子因成了生产队的饲养处,后来又做了村里的小学校和祠堂而得以保存。

(张至发墓园守墓房舍未修复前资料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