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散文 I 我与蒲翁有个约定

 馆名qsesvfkvrx 2019-10-12

作者:何开文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阅读蒲松龄著的《聊斋志异》;长大后,也特别喜欢观看电视连续剧《聊斋志异》中的每一集聊斋故事,常常被作者、编剧运用梦境和上天入地、虚无变幻的大量虚构情节所吸引。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许是喜欢读、喜欢看与《聊斋志异》相关的书籍、影视作品,并经常写梦小说、荒诞小说的缘故吧,一天夜里,我在梦中竟与蒲松龄对话,向他讨教如何写好一篇微型小说,并约定,有机会一定前往他的家乡山东淄博淄川寻访文学大师的足迹。

与蒲翁约定的机会终于成行。前不久,我随几位文友驱车前往蒲松龄纪念馆考察交流。“进入淄川城区了”!朦胧中,不知是谁说了一句,将我从沉思中拉回。此时,我看了看手表,车程已过六个多小时。在纪念馆办公室主任王昆岳的前车引导下,我们终于抵达企盼已久的“蒲松龄纪念馆”大门前。

待车辆停稳,我们一行下车踏上了蒲松龄家乡的土地。我下车后放眼望去,只见大门右边墙上有“蒲家庄”三个大字,给人以十分醒目的感觉;而大门旁的“蒲松龄纪念馆”馆名黑底金黄色,则显得十分的庄重。王主任见我对“蒲家庄”三个字比较关注,便向我介绍说,蒲家庄原名为“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庄内三棵古槐而得名。

走进大门,一栋栋明清时期的民房映入我们的眼帘。王主任告诉我,这些民房都是蒲姓居住的,总共有近百户人家,原来都有蒲松龄的后代居住,最近大家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大都已搬出,以便于进行提档升级,修旧如旧。行进在“蒲家庄”内,我看到路边摆满了售卖与蒲松龄相关的图书、音像资料,如《聊斋志异》全本、《聊斋志异》全套小人书、《蒲松龄》等。

沿着青石铺成的小路,走过古色古香的明清式建筑商业街,不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座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调的四合院建筑、青砖灰瓦的大宅院前,首先映入眼帘的门楣上的匾额,是由我国著名文学家郭沫若题写的“蒲松龄故居”。在故居门前,馆长焦伟,副馆长刘军、张加西、杜朝阳和《蒲松龄研究》期刊副主编王清平等领导早已在门口迎接我们的到来。

我们与蒲松龄纪念馆馆长、主编们一一介绍后,先行开始参观。步入蒲松龄故居的前院,即被一尊蒲松龄汉白玉坐像所吸引。他似在捻须沉思,也似在构思《聊斋志异》中的故事。坐像四周设有四块太湖石,分别是四个象形文字。

在焦馆长亲自引领下,我们首先参观了“蒲松龄图片展”。展览共有五个部分,分别是生平展、故居(聊斋)、著作展、书画展、彩塑展。生平展室主要介绍了蒲松龄平凡坎坷的一生;故居(聊斋)主要是蒲松龄先生当年生活、居住并著述《聊斋志异》的场景;著作展室主要介绍影响中外的短篇小说作品——《聊斋志异》,以及蒲松龄一生所著的诗、词、歌、赋、俚曲、杂著等;书画展室主要展示馆藏当代文化名人、著名书画家作品。

《聊斋》与《红楼》形成中国古代小说的两个高峰。听着解说员的解说,让我们真正感受到了齐鲁文化的源远流长、文化名人众多,蒲松龄就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代表人物。而他的《聊斋志异》作品,被后人称之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看完图片展后,让我对蒲松龄及其著作《聊斋志异》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前我们都有一种误解,认为《聊斋志异》里讲的都是神仙鬼怪的故事。其实,《聊斋志异》中所讲述的神仙鬼怪故事仅占三分之一的篇幅,而蒲松龄更多的文章是讲世态人情或人生哲理,比如《青梅》《续黄梁》《田七郎》等作品里,更多的则是作者对社会、人生以及爱情的思考。

以往对蒲松龄的认识,都认为他很有才气,且文章又写得这么好,却不能通过七次的乡试。在生平展厅内,从时任宝应知县孙蕙写给蒲松龄的书信中得到了答案。原来,蒲松龄写小说诗歌作品堪称一流,但在当时写八股文就不能适应,就如同现如今作家的小说、散文、诗歌等作品写得好,可不一定能写好机关公文,如计划、总结、调研报告等文章,因而屡试不中。

参观完蒲松龄图片展,我们在杜馆长、王主编和王主任带领下前往蒲松龄墓园,寻觅蒲松龄的足迹。我们穿过聊斋园,步行十多分钟后,来到了敬仰已久的蒲松龄墓,它位于墓园的北侧,墓地四周用砖石砌成围墙,十株郁郁葱葱的松柏树,分列墓道的两侧,墓前立有清雍正三年同邑后学张元撰文的《柳泉蒲先生墓表》。在蒲松龄墓前,我心里默默地说,蒲翁大师,我看你来了!稍倾,我们带着十分崇敬的心情向这位文学大师行三鞠躬拜谒礼,并绕行蒲松龄墓碑一圈,向蒲翁行注目礼。

从蒲松龄墓园返回,我们随即来到了蒲松龄故居(住室)。故居的庭院幽静古朴,整个院落坐北朝南,前后共有四进,西边有一个侧院。进入院内,呈现出月门花墙,且有亭台楼阁、山石塘池、小桥流水,它们错落有致,相映成趣。在北院,有正房三间,是蒲松龄出生的地方,还有名为“聊斋”的书房。室内陈列着蒲松龄的一幅较为珍贵的老年时的画像,为江南著名画家朱湘鳞所画,两旁则是郭沫若手书的楹联,内容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在南院,有平房两间,称为“磊轩”,是以蒲松龄长子蒲箸的字命名;在西院,是政府新建的陈列室,有《蒲氏家谱》和蒲松龄的手迹,以及多种著述和外文版本。在正房后,有六间展室,展出了中外蒲氏研究家的多种论著,以及当代文化名人、书画家为故居所作的书画、题词作品。

考察完蒲松龄故居已是掌灯时分。在蒲松龄住室的一侧,王主编还特别向我们推荐了蒲松龄故居的后花园,名为“拙园”,说这里曾是蒲松龄写作《聊斋志异》作品的地方。进入圆门式的小庭院,给人以别有洞天、园中有园的感觉。院中有小池塘,池塘中一块怪石矗立在水中;小池塘的前边是一条回廊,左边有一座小木桥,右边有一个独立的六角亭。夜晚的蒲松龄故居在灯光的映射下更显得神秘,与蒲松龄笔下的鬼怪故事情境十分的相近。

在离开淄川返回的路上,随着汽车有节奏的马达声响,我进入了思考。宝应与淄川相距较远,车程用时就有六个多小时,是什么原因吸引着我?我想主要是蒲松龄的文学素养和他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魅力,以及宝应与蒲松龄的渊源关系。

宝应是蒲松龄的第二故乡,清康熙年间,蒲松龄应同乡宝应知县孙蕙之邀,来到宝应县衙做幕宾。蒲松龄在宝应这些经历,为他日后返里创作《聊斋志异》作品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写下了《席方平》《酆都御史》《伍秋月》等一篇篇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特别是在《秦桧》《席方平》《聂小倩》等30多篇小说内容中,均带有相当一部分当时宝应社会背景的烙印和当地黎民百姓生活的痕迹,也为《聊斋志异》增色不少。

宝应与蒲松龄有着渊源关系,还在于宝应是全国首个“中国微型小说之乡”。蒲松龄既是“世界短篇小说之王”,又是“中国微型小说鼻祖”。为了更好地传承蒲松龄的创作风格,打造宝应的文学创作品牌,在“微”字上做文章,在“单打冠军”上创特色,宝应县文联于2008年成功建成了“中国微型小说之乡”,在全国微型小说界有着影响较广的盛誉。

所有这些,我想就是与蒲翁约定的缘故吧。而此次蒲松龄纪念馆考察交流之行,则将梦想变成了现实。

感谢梦想!感谢蒲松龄纪念馆!

作者简介:

何开文,江苏宝应人,笔名可人学人,系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理事、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副会长、江苏省闪小说学会副会长、扬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是北大方正番薯网百名微型小说签约作家、华中农业大学图书馆签约作家。曾任宝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宝应县文联主席、宝应县政协常委、宝应县作家协会主席。

1984年以来,出版并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小说、诗歌、散文、评论、报告文学达300余万字。已出版微型荒诞小说集《梦笔生花》、微型小说集《智商测验》、散文集《南京纪事》、文学评论集《评论者述》、诗集《紫藤叶》等17部;主编出版《扬州微型小说22家》、《宝应微型小说25家》等10多部。

微型小说《战士与村姑》荣获“黔台杯”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优秀奖,《短信事件》荣获第十届全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二等奖,《我想有个家》荣获“井神杯”全国短小说大奖赛三等奖等;散文作品《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教科书》荣获首届“天降花雨·美在雨花”诗文大赛散文类二等奖,《美在瘦西湖》荣获“瘦西湖杯”全国诗文大赛三等奖,《张纯如:一个时代的呐喊者》获全国首届“张纯如文学奖”大赛三等奖。

并获2013年江苏省微型小说研究会授予的“江苏省微型小说30强”,“2014—2015年微型小说创作双年奖”荣誉称号。

时任宝应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文联主席期间,经过同好者的共同努力,于2008年7月成功建成“中国微型小说之乡”文学品牌(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授牌)。

在文学界提出“微报告文学”、“微评论”、“慢散文”、“微小说”等微信时代的文学体裁,并以自己的作品和文字解释给予支持。

搜索

复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