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 | 一碗立秋汤,给身体清清肺火,深秋才能补进去

 罗纯华 2018-08-07

立秋,秋是揪、收敛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物于此而揪敛也”,世间万物到了这一天开始慢慢收敛起来。立秋之后,暑气仍在天地间盘旋,但庆幸的是,这时的风不再只是暑日的热风,偶尔还会带过几分清冷的凉风。

此后,各类花果丰满,草木也是如此,连月亮也准备变得圆润起来,这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我们在夏季里投入的所有努力,在日日夜夜之后,终于发现精进与收获已经顺其自然的来到了身边,于是抱着收获的果实安心于当下,有点满足还有些小开心。

立秋到处暑这段时间,天地间的阴阳之气由“夏长”转为“秋收”。立秋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时间节点,人体内的阳气,要预备着为来年春夏的生长蓄积能量了。

秋天为什么关注肺脏?

《黄帝内经》对秋三月的养生建议,主要以“养肺”为主。因为肺的特性就是喜润而恶燥,非常害怕燥气骚扰。而整个秋天的天气都偏向于干燥,所以秋天“养肺”其实是为了防止秋燥伤肺。

再加上立秋之后,五脏转为“肺”,肺与秋气相通,肺气在秋天时功能最强。肺主气,主皮毛,也主降肃,不仅能够推动全身气血津液,滋养五脏六腑以及外表的肌肤,还能帮身体排除废水、废气。这段时间,姑娘们想利用肺气来让肌肤变得白嫩,是最好的时候。

初秋,主要以清肺为主

一般来说,“养肺”的方式有“润肺”与“清肺”两种,初秋时节的重点其实是在“清肺”上,让肺脏恢复到正常的功能,之后深秋才能滋补的进去。

初秋“清肺”,主要是清“肺火”。因为此时天地间暑气仍在,肺脏容易受到热邪、寒邪的入侵,让体内肺火上冒。

今年戊戌年为火运之年,立秋又撞上了最热的中伏,热邪会比较毒辣。而立秋之后凉风至,昼夜温差变大。我们白天受到热气蒸腾,肺火直冒,但到了晚上又很容易遭受寒邪入侵。寒邪接触到我们的肌肤,会让毛孔闭塞,让肺火散不出去,就会让大量内热堆积在体内,出现肺热的情况:

早起时,会发现自己眼屎会比较多

舌尖的颜色要比其他部分红一些,有的还会出现鲜艳的小红点

一些姑娘会发现,自己黑头变多了

凌晨四、五点时会觉得全身发热,胸口很多汗

有的朋友会觉得口气变重,痰为黄色而且粘稠

所以这段时间,需要给身体清清肺热,把肺打扫干净。到了之后的深秋,姑娘们想通过滋补肺脏养出滑嫩肌肤,才能真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我会推荐大家给自己煮一碗立秋汤,方子里用到的材料主要有沙参、百合、生甘草、生扁豆,都是我们日常煲汤会用到的食材。

沙参是广东那一带最常用的煲汤食材,它白白胖胖的,因为生长于沙地,所以质地比较松软。而沙参入肺,是此时养肺最合适的食材,它不仅能够清肺热,还能滋养肺阴。要知道因为肺主气,一般入肺的食材气都比较旺盛,气胜就容易生燥,就像沙漠一样很容易被风吹干。

而沙参,《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说它“而能滋肺者又腻滞而不清虚,惟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药”,沙参的平衡做的很好,它一边能够让身体内的热气散发出去,一边还能给肺部滋补津液,所以吃完沙参后,人不会觉得口干舌燥不舒适。

而且沙参虽然性微寒,但因为它本身的特性,中间是空心的,所以清肺热不是直接扑灭,而是用疏通的方式,不会过多伤及到脾胃。

而方子中的其他食材,百合能养阴润肺,主要是配合沙参,在清理完肺脏之后,给肺脏浇浇水,让它保持润润的状态;生扁豆有燥湿的功效,主要是防止水份过多形成湿气,让肺脏的润维持在合适的状态;而甘草调和诸药,能够缓和所有食材的性味,让这碗汤变得更加平和,适合大多数人喝。具体的做法也为大家准备好了:

食材:沙参 9g / 百合 9g / 生甘草 2g / 生扁豆 4.5g

做法:

1、将沙参、百合、生扁豆、生甘草清洗一下,放在一旁备用。

2、加入1L左右的水,加入生扁豆、沙参、百合,大火烧开转小火煮半个小时。

3、最后加入生甘草,再煮10分钟即可。

煮出来的立秋汤,颜色比较清淡。尝了一口后会发现,它的回甘很慢,起初没什么味道,但渐渐的会感觉到几丝淡淡的甜香,倒是很适合在这个季节喝。

除了吃之外,还有一个我们在平日里就可以清理肺热的方子:按摩中府穴。中府穴是肺经首穴,长期按摩中府穴,就好像是给身体打开了一个门,能够将肺热自然的疏通出体外。再加上它刚好是肺经与脾经的交通枢纽,按一按还有健脾的功效。

中府穴的位置稍微有点难找,具体可以从脖子两边的锁骨,侧面下段的三角窝处的云门穴处往下推一根肋骨的位置。可以在每天起床以及睡觉之前,用手指按中府穴15分钟左右。用力要缓和、轻微,在感觉到有微微酸麻胀痛感最好。

白居易在诗中感慨“萧飒凉风与衰鬓,谁教计会一时秋”,立秋一到,夏日也快接近尾声,在惜夏的同时,也要欢快的迎接秋天的到来。

1、《养生论》曰:“秋初夏末,热气酷甚,不可脱衣裸体,贪取风凉。五脏俞穴皆会于背,或令人扇风,夜露手足,此中风之源也。”

此时已经入秋,尽管南方有“秋老虎”的说法,天气依旧炎热。但秋风中会开始夹带几分凉意,昼夜温差开始变大,夜晚睡觉时就需要格外注意,这时寒气很容易从手脚心、膝盖、以及背部俞穴等地方钻进五脏六腑,所以睡觉时应当好好保护这些地方。

2、《千金月令》曰:“取赤小豆,男女各吞七粒,令人终岁无病。”

古人认为赤小豆能够驱邪。它性平,味甘,古人认为赤小豆除了能解毒之外,利水湿的功能也很厉害。而立秋时节,湿热依旧还困扰着大部分人,这时候用一些赤小豆煮水,可以给身体清清湿热。

3、《津门杂记·岁时风俗》曰:“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

咬秋又叫啃秋。立秋前一天,古人会将瓜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等待一晚,第二天立秋时吃。夏季暑气仍在,吃瓜是为了清除身体内的暑气,也有迎接秋天的意思。到了现代,我们虽然不必提前预备瓜果,也可以在立秋日咬一口瓜,蹭蹭立秋的喜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