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钱钟书,聊贾平凹,贬余秋雨,侃“三大家”

 收心斋主人 2020-11-19

当代散文杂谈

作者:戴建业

戴建业,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古代文学学科组长、学术带头人。《华中学术》主编,湖北民族大学“彩虹学者”,台湾国立屏东教育大学客座教授。


引言

我酷嗜中国古代诗文,文喜欢先秦、《汉书》和魏晋,诗喜欢魏晋和唐人,年长后慢慢爱上宋诗和清诗,近几年不时诵读黄庭坚诗和黄仲则诗,二黄诗中有些佳作多能成诵,曾对友人说“二黄诗作在,岁月易消磨”。诵读二黄诗毫无功利目的,我并不是要写论文“挣工分”。为了写文章而读诗文,与为了欣赏而读诗文,不仅目的与心态大为不同,感受和收获更相去甚远。读古代文章同样多为消遣,虽然文章读得不算少,但关于古代散文的论文却写得不多,所以我读古代散文没有任何心理负担,像陶公那样“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由于喜欢古代文章,因而有时旁及现当代散文,甚至也读些英国随笔,偶尔还翻译一点英国essay。中国现代散文产生了不少名家名作,当代散文尚不能望其项背。连余秋雨之流也红极一时,竟然还有人把称为“散文大家”,可见时人不只是写不出好文章,甚至也不知道什么叫好文章,这使我想起了阮籍“世无英雄,遂使竖子成名”的浩叹

这篇杂感是多年前微博的连缀,全为阅读文章时的偶触之思。既然是师心使气的闲谈,自然免不了佛头着粪,如对钱钟书先生就多不有敬。不过,我至今仍然认为钱先生的小说和散文都不是第一流文字,他没有写过一篇力透纸背的文章。即使幽默也谈不上上乘,拿他与陶渊明稍作比较便高下立见钱先生的幽默仅在文字技巧上见功夫,陶渊明的幽默则属人生的大智慧,如陶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上句“种豆南山下”郑重其言,使人误以为他的农艺了得,更误以为他的豆子丰收在望,不意下句突然反跌“草盛豆苗稀”,完全打破了读者期待,大家不禁哑然失笑。陶公这一名句揭示了幽默的真谛:最高的幽默在于自嘲。遗憾的是,钱先生的幽默都是在逞聪明抖机智,从他的文字中能见出作者的自我卖弄,自我欣赏,自我陶醉。有人可能辩解说异类不比,陶渊明以诗称,钱钟书以文名,那我们就来以文谈文吧,钱先生作品中能找出一篇可与《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五柳先生传》媲美的杰作吗?

当然,我最讨厌的作家是余秋雨先生,余先生的文字往往引起我生理上的反感。读他的文章就像听歌手用假嗓子唱歌,就像看老妇嗲声嗲气地装嫩,叫人全身都起鸡皮疙瘩。不管是酸溜溜的《文化苦旅》,还是装模作样的《千年一叹》,没有一字一句有真情真气,败坏文风莫此为甚,我一听到他的这些书名就反胃。

谈钱钟书

1、钱锺书散文一眼就能看出它的机智、俏皮和渊博,能看出作者在恣意地挥洒才情,在得意地卖弄学问,钱先生的才气的确令人羡慕,学问的确叫人惊叹,但他的卖弄有时使人反感。一个人在年青时卖弄才华还情有可原,可到中年以后还在卖弄,就像一个年过半百的女明星搔首弄姿地装嫩,看上去又可怜又可厌。

2、钱锺书先生对周作人颇有微词,可将钱锺书与周作人的文章比较一下就高下立见:就学问而言,钱周二人都很博学,但钱的博学写在他的脸上,周的博学则藏在腹中;就才华而言,他们二人都属天才之列,但钱在文章中喜欢手舞足蹈地逞才扬己,周则收敛锋芒含才不露,刊尽繁华独呈素淡

3、附论何其芳:何其芳先生早年的散文集《画梦录》,问世后即获得《大公报》的文学奖,以此奠定了作者在文坛上的声誉与地位。集中的文章作者刻意求新出奇,虽然抒情思入微茫,描写穷极变态,但无篇不雕,有句必琢,最后成了剪纸为花全无天然意趣,极尽浓丽却毫无生命气息,语言精巧但失之纤细。

侃“三大家”

4、记得大学一年级时教当代文学的老师在课堂上宣称:中国有“三大散文家”——刘白羽、秦牧、杨朔。1978年刚刚恢复高考,我们这些七七级的大学生大多非常天真,许多人还相信“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人没有解放”这种鬼话,对老师说的三大散文家更是崇拜得要死——我就是其中的崇拜者之一。我迫不及待地把他们的主要作品都翻过一遍。等我读了一些真正的文学作品之后,才知道这些人的东西不仅不值得一翻,而且容易败坏读者的口味。刘白羽的东西毫无美感可言,杨朔的东西又假又空又千篇一律,每篇先讲个小故事,然后再将主题无限拔高。

5、直到现在我一想起杨朔的东西浑身就起鸡皮疙瘩,如《泰山极顶》、《荔枝蜜》等代表作,作者有意在章法和语言上追求古代绝句式的凝练,最后的结果是章法落入八股的俗套,语言落入矫揉造作的陷阱,又加之他以短小的散文写假、大、空的主题,就像一个小女孩穿靴戴帽涂脂抹粉一样难看,追求天鹅得到了乌鸦。

6当代不少作家既无学问,又缺才华,更没有人格,他们笔下不管是哪种体裁的东西都没有品位,甚至连语言的功力都很糟糕,有些作品让人无法卒读,他们除了宣传政策外不知还能写什么艺术品,其中有些人获奖完全是因为歌颂了主旋律,有些人也因此浪得虚名,这些人还活得很风光很滋润!

7、今天,还找不出一个人像徐志摩那样风流潇洒,像梁遇春那样玲珑多态,像林语堂那样学贯中西,更别说像鲁迅那样的冷峻深刻的了。我们这个时代将所有人的棱角全部磨平,将所有人的个性全部泯灭,将所有人的思想全部统一,作家的思想、文字、腔调都像从同一模板中铸出来的,其人其文都索然无味

聊贾平凹

8、贾平凹的小说和散文我断断续续地看过一些,小说读过他的“商州系列”如《鸡窝洼人家》、《腊月·正月》、《浮躁》,以及名噪一时的《废都》,还看过他的几本散文选集,文字受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较深,喜欢在方言中穿插古语,好像村姑着一件现代衬衫配一条清末裤子,文白夹杂不古不今,看上去非常别扭。

9、厨师的本事就体现在刀功,刀下切的肉片薄而又匀;士兵的本事就体现在枪法,想打到敌人的眉毛就不会打到他的鼻子;作家的本事就体现在征服自己使用的语言,使自己笔下辞无不达情无不畅。贾平凹的语言尚未臻于一种纯净剔透的境界,他笔下的古语和方言没有很好地调和:古语显得陈旧,方言又显得土气。

评余秋雨

10、前些年,余秋雨被热炒的时候,我翻过他的《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此后一见余秋雨写的东西就反胃,我至今还没有读过比他更矫揉造作的东西。幸好余秋雨像时装一样早已过时,否则,不知要败坏多少人的阅读趣味。他为什么能在某一时间迎合某些读者的趣味,这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社会心理学课题。

11、且不谈余秋雨先生文章那种搔首弄姿的做作,仅就其文章的修辞而言,他文中的每一个夸张,就像女孩经过整容后的眼睛大得极不自然;文中每一个比喻的年龄至少有八百岁,全都老掉了牙;文中那些时髦的新词,就像一个土气的家伙穿时装赶新潮,又俗气又好笑。我特别怕他在文章中故作高深状,时不时发出“千年一叹”

链读:戴建业教授谈现代散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