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中原石奴 2018-08-07


作者:太易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没事,咱们大家一起探讨。
侧重于讨论而不是说教。所列的问题也都是开放式的,并没有得到小弟最终的一锤定音。如果大家愿意钻进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凡端砚坑口之石材必分三层,沙头置上,石肉居中,底板于下!沙头与石肉、石肉与底板,中间各有一条分界线,石农称之为《分》;如大海里的咸水与淡水一样分开。当风平浪静时分界线很明显。

咸淡水很接近,而又很清楚,(井水不犯河水),像这样的分界线,石农称为《壮》。当狂风暴雨时,分界线扩宽,咸淡水混浊不清,像这样的分界线,石农称为《蒙》。
端溪上三坑论,老坑、坑仔的《分》: 多《蒙》少〈壮〉,麻子坑多〈壮〉少〈蒙〉。
要辩认三坑石质,麻子坑最容易,老坑次之,坑仔最难;发件水麻,与大家共同研究!
左边石皮为底板,右边魚脑冻为石肉,中间偏红色的为〈分〉。这样的〈分〉称〈壮〉!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底板的分

  早年石源丰富,砚材仅取石肉,沙头底板尽弃之,近年石源短缺,故将带有沙头底板的石肉统作砚料,把石肉安放在墨堂上,把沙头底板置于堂外,作雕刻用途,既废物利用,又有欣赏价值,但石料天成,石肉太少,弃之可惜,被迫把底板充其量放于墨堂戓作墨池。
底板不利下墨,甚至拒墨,堂内有少许底板,实用无害,多则不宜。
底板的〈分〉….〈壮〉. 则容易出现冻. 白。水麻:左边天青冻为石肉,右边底板,中间白色的线为〈分〉。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沙头的分

   底板在高倍放大镜见有极徽细石觔, 如竹子的根系,磨墨滑不留手或拒墨。
沙头含沙质,在阳光下见闪闪发光,下墨快. 发墨粗。不利于墨堂,免強可作墨池!
靠近沙头的石肉少见冻,〈分壮〉…则多见焦叶白。水麻:左边沙头与右边石肉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风平浪静,人皆喜之。狂风暴雨,总须面对。麻子坑〈壮》多《蒙》少,也有例外,有部分石料正处在〈蒙〉的位置,石农称为〈四成肉〉。沙头四成肉只作茶盆石料,少作砚材。
旱麻:带眼四成肉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转载]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转] 一鉴斋

话说端砚(二) —— 麻子坑[转] <wbr>浅谈端砚沙头、底板与石肉

   端砚中的好砚一般多出自上三坑,这上三坑中老坑当之无愧为老大,那么位居第二位的是坑仔还是麻子呢?有人说麻子的,也有人说坑仔,其实都有道理,因此说他们同属于仅次于老坑的第二梯队要更恰当些。

麻子质地细腻,下墨慢,而坑仔下墨快,但没有麻子发墨细腻。因此,在我心里,麻子的排名要相对靠前些。说到麻子,就会涉及到水麻(水坑)、旱麻(旱坑)的概念。水麻与旱麻两坑口皆始采于乾隆年间,水麻坑口在旱麻坑口之下,相距并不远。水麻坑口因洞内泉水如雨而得名,石质多滋润,发墨极佳,多数优于旱麻。实际水麻中也有石质差的,旱麻中也有石质好的,但多数人认为水麻就一定优于旱麻,故只要看起来滋润的,皆是水麻,凡是石质干枯的,便是旱麻。渐渐的,在人们的印象中,水麻就成了质优麻子的统称,而旱麻即成了品质一般麻子的统称,而偏离了最早的水旱定义。这点,就如同海黄与越黄的概念一样,凡是油性好的,花纹清晰美丽的,特别是紫油料,就是海黄,糠的就是越黄。

下图为笔者所藏一方留作样本的水麻麻子坑砚,天青与紫红部分水乳交融,为典型的水麻。此类麻子研墨非常的细腻,发墨如油,惟独就是下墨有点慢。水麻综合评分,应该在天青坑仔与焦白坑仔之上。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借吴鸿祥先生的两方水麻图片,也可见天青与紫红相互交融的感觉。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旱麻麻子坑鱼子队青花是其非常典型的特征。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近年,沙埔石中有坑口出类似“鱼子队青花”石品砚石,被称为“新麻子坑”,实际效果与麻子坑相差甚远,这需要注意。

旱麻的冻,多数也不润,感觉冻与紫红部分泾渭分明,没有水麻天青与紫红部分那种水乳交融的感觉。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话说端砚(二)<wbr>——<wbr>麻子坑

旱麻相对于水麻,研墨有点粗,发墨明显逊色。综合观感,应逊色于天青坑仔与焦白坑仔。麻子坑端砚多数不好清洗,但也有朋友称发墨极好的水麻中也有比较好清洗的,但这种水麻我还未能遇见。

麻子坑为乾隆年间开采,其后断断续续有采石,晚清民国年间基本停采。至1962年重开,2000年为保护资源,上三坑全部停采。2007年9月13日,为防止盗采,麻子坑16个采石坑全部炸封。

----------------------------------------


[转载]邨夫说皇岩端砚

(此砚长二点八寸宽二点三寸高五公分,石色浅紫微带苍白色,砚面浅刻有古松,流云。砚堂内有蕉叶白微尘青花 胭脂火倷 色娇艳 蕉叶白色嫩于砚面整体色调,蕉叶如剪 其色洁白,略带黄绿色,不愈三寸,恰成袖珍蕉叶白,是老坑精品。)

从砚石质地而论,端砚以老坑砚(水岩)为最佳,可以这样说,老坑集端溪各名坑砚石之优点于一身。它石质细腻、娇嫩、坚实、石色丰富多彩,还具有绚丽多姿的石品花纹。古人赞美它的质地“细润如玉”,“温软嫩而不滑”,“扣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而且“久用锋芒不退”,确实无愧为砚中之至宝。老坑,有称水岩,又称皇岩。现在人们将大西洞和水归洞所采的砚石均称之为老坑。(这与人们称新坑,旧坑完全不同)又因老坑洞内长年累月受泉水浸渍,砚石质地纯净这大概与水的净化作用有着密切关系,而称之为水岩。历来从老坑洞开采出来的砚石中经过选取佳品,再经名师巧匠刻制成砚后,作为朝廷贡品,故称之为皇岩(也有人说是清康熙后如称皇岩)。主要石品花纹有冰纹、金线、银线、青花、玫瑰紫、火捺、天青、蕉叶白、鱼脑冻、冰纹冻、天青冻以及名贵的石眼。较常见的石品是冰纹和金线、银线,其次是火捺。鱼脑冻(包括碎冻)和蕉叶白则是稀有的,非常难得。

在名砚中最具投资价值的首推老坑端砚。老坑石资源稀缺,每年仅有四五个月才能进洞采石。造访过肇庆的齐白石大师也曾为老坑石资源稀少发出“卖田卖地唯老坑砚不能卖”的感叹!

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坑再度重开,初时所得砚石,质之佳犹过“张坑”。随着开采量的不断增大,渐采渐次。据刘演良先生2002年出版的《端砚的鉴别和欣赏》中所说:“近年来水归洞采到的佳石甚少,只有大西洞偶然采到一些好石。年采老坑砚石最高可达三万多斤……刻制成砚者不超过万斤,而特别优质的,比如有佳眼、有冻、有碎冻、有蕉叶白、青花、火捺者真谓百中无一,一岁之中,恐怕只得三四十件而已”。

老坑! 现只存大西洞和水归洞。水岩端砚砚材开采始于唐后期,其砚材石层的厚度比较薄,一般为40厘米至60厘米左右,有些石层还不到20厘米厚。

水岩有中洞、西洞和东洞之分。就砚材质量来说,东洞为最好,其石眼多碧晕,如鸲鹆眼。中洞的砚材比东洞的又要差一些,其石眼多赤圆,如珊瑚鸟目。西洞又次之,其石眼多黑圆。东洞砚材中有蕉叶白、火捺及青花等珍稀石品。

整个水岩的砚石都处在西江正常水位线以下,所以水岩出产的砚石因“石居水底”、“泉生石中”而质地纯净,细嫩温润,是历朝历代制作贡砚的上好砚材,“皇岩”就是这样叫出来的。

[转载]邨夫说皇岩端砚我收藏的老坑青花端砚
[转载]邨夫说皇岩端砚我收藏的老坑鸲鹆眼端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