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坑浅谈

 把吴钩看了 2014-09-11

只有30多岁年龄的我,要向大家介绍有着1300年历史的老坑!不自觉地就让我想到了“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千古名言。
没事,咱们大家一起探讨。
本帖侧重于讨论而不是说教。所列的问题也都是开放式的,并没有得到小弟最终的一锤定音。如果大家愿意钻进去,一定会有收获的。

先从这块石头说起。长有美丽的象牙眼。
大家会把它当老坑来看吗?
不知道是不是小弟才疏学浅,我告诉大家,以我目前的水平,不能够分辨它是坑仔还是老坑。
主要是这方砚太小了(长不过5厘米),从它这里,你基本上看不出有老坑的特点,也看不出有坑仔的特点。
那我们卖的时候,怎么卖呢?聪明的你,如果是卖家,你说呢?
这小小东西,如果它是老坑,可以卖1000多元,如果它是坑仔,可能是几十元。
其实,肇庆的很多石头,它属于什么坑口,不一定有定论的。。。。。。。。。。

而后面这一方砚,貌似老坑,其实却是坑仔。
它有坑仔的四条特征,可以认定一定是坑仔!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当端砚第一次问世的时候,当时的文人已经可以用到红丝砚和歙砚了。
当年的文人看端砚,大概有两点他们会十分在意,第一是石质好,发墨好发墨细腻。第二是价值不菲。
第一点较好理解,第二点应该怎么理解呢?是因为好所以贵吗?
这固然是原因之一,我这里想补充一点的是:开采艰难!因为开采成本高所以贵重。

 

四大名砚,端砚为首。
端砚众坑,以老坑为尊。
而老坑诸洞,又以“大西洞”为至尊。
看起来,我们还真需要下去看看,看看老坑的四洞,即大西洞、水归洞、正洞和东洞。

如果要下老坑洞,大家要有些心理准备。年老的走在前面,年少的走在后面。。
我们是从地面走向坑洞里面的,——这比农民找田鸡要为难得多。
当我们下到老坑底部,我们的头顶上就是西江,奔腾的浪涛翻滚的西江,这江水要是泄露下来,你我都是喝不完的。
氧气稀薄,只有现代有办法补充氧。
伸手不见五指,只有现代有头罩灯。苏轼在端视铭中描写采砚时道:“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当时用的是篝火。

这个时候,大家会知道,300元含邮资购买一块纯净的好用的5.5寸老坑石肉是非常值得的。

 

从这里开始,我们来了解老坑的各个坑洞。
先看看具体方位。

大家尤其需要注意东南西北。

[转载]老坑浅谈

 我们要去的地方 两个红圈的底部!

[转载]老坑浅谈

从这里开始,我们来了解老坑的各个坑洞。
先看看具体方位。

大家尤其需要注意东南西北。

[转载]老坑浅谈

 

从外面下到老坑洞,外面有两个入口。
西侧是始于唐武德年间的“老的老坑洞”,东侧是1972年由端溪名砚厂牵头开采的“新的老坑洞”。这里标上了引号,因为这些称呼都不是正式的。

[转载]老坑浅谈

 

较新的老坑洞

[转载]老坑浅谈

 

我们先从“较老的老坑洞”下去。
很遗憾,封得严严实实,连偷挖者都没有办法,你我一介书生,能奈其何?
当年下过这个“较老的老坑洞”的人,绝大多数已经作古,或者是卧病在床口不能言之类。
看起来只能够找几本书,我们来个神聊了。

端砚的史书上加载的,都是这样的“重开”,“重开老坑洞”。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启示:一是老坑没有移位,这是根本,最为重要。如果古人说的老坑是今天的坑仔,研究就完全不同了。
另外一点,端砚的老坑洞,是指一个具体的坑洞,不是对一类石头的总称。这与歙砚等等的“老坑”不是一样的。所以,有人经常问我“麻子是老坑的吗?”我经常哭笑不得。

刚好手上有本《宝砚堂砚辨》,里面还绘图详细记载了这个坑洞的情形!

[转载]老坑浅谈

 

端溪砚坑考 历史上都是这样的重开老坑洞

[转载]老坑浅谈

 

何传瑶石卿在这本书里面的描述,我们能相信吗?
无法证实,无法证伪啊。
有一个事实:文人喜欢老坑石,却对老坑洞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最简单的,对于“新的老坑洞”,哪里还有图纸呢?谁仔细给他办过AUTOCAD图呢?
更何况这是“老的老坑洞”呢!

古人的东东还是不能全信啊!我们至少已经上过两次当了。
一次是宋朝叶樾的《端溪砚谱》说过“登山行三四里”,现在我们知道“三四十步就可以了”,——至少《高要县志》里面,从未说过山体有何移动。。
另一次是古人说的“子石”,也是没有的。“子石”说法一,是从山上滚下落到小溪,常年受溪水冲蚀,磨去了棱角的一种石头,——可能是套用歙砚子石的说法。端砚里面没有这种子石,这一点吴鸿祥老师已经在《认识端砚》里面辟谣了。“子石”说法二,存在于坑洞里面的独石,根据小弟多年来和砚工砚匠的探讨,也是没有的!

[转载]老坑浅谈

 

 有一本端砚的论文上面,提到下岩北壁可能就是今天的坑仔,注意这个“可能”。后来就再没有看到这样的论文了。

所以古人提供的图片也是不可全信。
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觉得屈大均在《广东新语》里面的描述,更接近事实真相。
对照了新开的老坑洞,我更是这样认为!

[转载]老坑浅谈

 

老的老坑洞把我们弄糊涂了。
那我们来看“新的老坑洞”,回过头来再看“老的老坑洞”,或许会有新的发现!

“新的老坑洞”比较好研究,下过这个洞的人很多。当年的小三毛,现在已经为人父;当年的壮青,现在在养老。
虽然都是回忆,但大家凑在一起回忆,容易臻于事实真相。

根据我和一帮砚工砚匠集体回忆和讨论的结果,我们印象中的两个老坑坑洞的立体图是这样的!

[转载]老坑浅谈

 

对照图片。
上面绿色的方框代表地平面,“老的老坑洞”在左侧,也就是西侧的这个立方体里面。“新的老坑洞”在右侧立方体里面。

从老的老坑洞入,A到B,向下向北方向。道路曲折与否和中间有多少旁洞,以小弟的见识,无从知晓。
B到C,向西方向,此为水归洞。
B到D,向东方向,此为大西洞。
其他小西洞、正洞、东洞,以小弟的见识,无从知晓。

从新的老坑洞入,E到N,呈45度向下直达,为的就是要找到大西洞!中间铺有导轨,方便把砚石拉出洞外(电动的)。人要下洞,从导轨中间走下去。
这中间,出现了很多的旁洞,像FG,HI,JK,LM,都是为了寻找石脉而开凿的。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FG,HI,JK,LM有多长,到底采了多少石头,无从知晓!!因为他们的洞口已经封死了。你可能真的下过老坑,但这可不是旅游,没有导游耐心给你讲解啊。砚都人又不细心,都没有记下笔记。。
十分遗憾啊。
NO这一段,就是著名的大西洞了。一般的说法是NO和DB段已经挖通了。
NP这一段,就是著名的水归洞了,“水归水归,水的归处”,程八这样说。大家回忆也是这样,这里面的水确实多!但到底哪一段采石多,也无从知晓。
听别人说,OP段最终也挖通了,即大西洞和水归洞挖通了。

 

屈大均(1629.1630?-1696)。
为什么我总觉得屈大均的纪录更接近事实真相呢?
其一,屈大均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位居"岭南三大家"之首,不是做空头文章的人。
其二,屈大均祖籍番禺,与肇庆相隔不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这一点相当重要。
其三,最重要的是,屈大均描述的大西洞和水归的位置,与现在我们掌握的情况相吻合。1972年端溪名砚厂开挖新洞,目的之一也是要直达大西洞,沟通ABNE,让洞内空气流畅。

 

这里面就问题出来了:古人说的水归洞在西侧,而大西洞在东侧?
虽然我们也知道,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但是,这个在古代算是一个有着相当信息量的“东南西北”,不至于这样简单“西洞”在东面吧?
如果西洞在东面,东洞在西面,这成何体统?

推断洞口的称呼曾经易位过!!
屈大均说的“而东洞尤美”,是另有原因的!
究其原因,是因为年代久远,1300多年,大家都不留下资料记载。

所以,小弟想说,经过1300多年岁月的风霜,老坑依然没有变,还是那个老坑。
但大西洞就不是那个大西洞了!
至少,这是两个洞,现在的大西洞和古代的大西洞,还是有差别的。
1300年的独领风骚,让大西洞出尽了风头,“大西洞”,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个品牌、一个商标,一座不倒的丰碑,一个天下文人的情结”。
但是它不是一个具体的洞!

 

现在一般的说法是大西洞老坑,石色宝蓝。这种说法总显得软弱无力。
一个公司丢失了100万现金,会计站出来,证明出纳没有拿;出纳站出来,证明会计没有偷。这是软弱无力的循环论证。
现在的大西洞和宝蓝石色,不应该出现这样的循环论证。

谁知道古代水归洞、古代小西洞、古代正洞、古代东洞是什么石色呢?
谁知道现代水归洞,还有那些不知道到底挖了多少石头的FG,HI,JK,LM,他们的石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大家都知道,东北人通常很豪爽个子很高,但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很豪爽个子很高的人,咱们一口咬定他是东北人,能这样吗?

 

关于老坑,有一个传闻讲,这个老坑石,在坑洞里面是水样的、泥样的,石质软绵绵的。
又说,要采出老坑,首先需要用稻草包裹好老坑石,并且是在太阳还没有出来的时候带出坑洞(也就是说,需要双重保护!),否则,带出的老坑石石质不会好……


今天,我们知道,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仅仅是传说。
那么,这个传说是否是空穴来风的呢?
这是我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这块老坑砚,我可以拍着胸脯说话:它的石质是最最娇嫩的,——简单,你拿一块其他的什么砚石来比较,能够比我这个更加石质娇嫩,那我就给您退货,而且我也要更换头像!
大片天青、玫瑰紫青花、胭脂红。

娇嫩得如何?真的是如水如泥!
这,大概就是那个传说的一个根据吧。即坑洞里面的老坑石“是水做的”。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转载]老坑浅谈

我说一句我多年来的观察,我发现,像刘演良、吴鸿祥这样的大家,还有老陶这样的“非家”,都有点偏爱麻子砚!
可能是觉得麻子瑕疵太多了,能弄出个干净的砚堂很不容易吧。

老坑呢,敬重它,它值得我们敬重,却不一定值得我们购买。毕竟,这玩艺儿有点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