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字无限│新媒体、新技术影响下的科技期刊发展趋势

 向阳脉动 2018-08-07







以下进入文章全文阅读 


文章6073字 约35分钟


摘 要  为了更好地应对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创新科技为科技期刊出版带来的挑战,本文对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阐述了科技期刊出版正向着学术成果公开化、同行评议透明化、文章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多元化、稿件处理智能化、编辑工作全能化的方向发展。看清发展方向,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及时采取必要措施进行自身调整,以便在未来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


关键词  科技期刊;发展趋势;开放获取;同行评议;人工智能;青年编辑





2017年6月底,国际知名出版商荷兰爱思唯尔公司积极推进企业转型,终止了与我国众科技期刊的合作,其中大多数为采用传统订阅模式的期刊,《Journal of Bionic Engineering》(《仿生工程学报》,以下简称“JBE”)就是其中之一。JBE与爱思唯尔公司合作10年,期间SCI影响因子不断提高,2016年的影响因子为2.388,位列JCR工程综合类分区中的Q1区,已在仿生工程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此次终止合作表明,以爱思唯尔公司为代表的,以追求商业利益为首要目标的国外出版商,为了应对新媒体、新技术给科技期刊出版业带来的新挑战,正在积极地进行自我调整,改变传统的盈利模式,筹备企业的战略转型升级。


如今,科技期刊不仅纸质版印量大幅下降,数字版订阅份额也在大幅缩减。预印本、开放获取期刊、科研社交网络等新兴的学术成果传播方式蓬勃发展。与此同时,相对于各国科研经费的显著增长,图书馆订阅预算的不断缩减使得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商不得不重新考虑转变企业的盈利模式。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业未来将面对新的知识成果传播方式的转变所带来的冲击和挑战,这意味着我们更要“抬头看路”。当今时代,大浪淘沙,不进则退。对科技期刊出版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判,有助于我国科技期刊在日后的转型升级中占得先机。


近些年,我国的科技期刊出版人也在不断探索我国科技期刊的未来发展之路[1-7]。崔瑞琴和廖玉荣[3]探讨了科技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变化,并对科技期刊未来发展走向进行了分析。佟笑[4]从期刊的特色化和品牌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等方面对我国学术期刊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马雷凯[6]对新时期我国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与思路进行了分析和探索。本文主要以科技期刊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学术成果公开化、同行评议透明化、文章形式多样化、评价指标多元化、稿件处理智能化、编辑工作全能化6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同时提出我国科技期刊现阶段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01


学术成果公开化


长期以来,出版商的逐利行为使得开放获取运动风起云涌。虽然目前传统订阅模式仍然是科技期刊出版的主流盈利方式[8],但为了鼓励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许多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例如,美国的科学技术政策办公室、中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等一些科研经费来源机构,要求由其资助的学术成果在一段时间后对公众公开。2015年5月,欧盟竞争力委员会宣布,力争到2020年,欧洲所有的科学论文和研究数据实现开放获取。2016年2月,欧盟委员会下属的研究与创新指导委员会出台了《开放获取2020计划行动纲要》,对上述战略目标进行了深入的阐释[8]。新的政策和法规的出台,将会推动学术成果的发布方式的转变。开放获取和网络出版将会是科技期刊出版的重要发展趋势。


国外推行开放获取多年,做了很多尝试。近两年国外创办的新刊也大多是开放获取期刊。与此同时,很多采用传统订阅模式的期刊也向开放获取期刊转变。我国的科技期刊可以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并结合自身的办刊实际,逐步推行期刊的开放获取。然而,目前我国开放获取期刊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仍然需要借助国外出版商的开放获取平台进行文章的开放获取,而且大部分期刊文章的开放获取费用由期刊编辑部承担。有经费资助的期刊尚可以承担,但对于大部分国内期刊编辑部来说,这笔费用是承担不起的。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科技期刊推行开放获取的进度。因此,若想加快推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开放获取,首先需要搭建好我国自己的开放获取平台,并将我国的科技期刊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合力。以往,我们的英文科技期刊“借船出海”,至今仍受制于国外的出版商。未来,在期刊开放获取的大趋势下,我国科技期刊想要自由发展,就必须拥有自己的大型开放获取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学术成果的传播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建立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期刊开放获取平台,才能使中国的科技期刊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



02

同行评议透明化


增加同行评议的透明度,有利于加强科研人员间的互动,增强审稿人的责任感,赋予读者参与和监督评审的权利,维护学术的公正[9]。因此,建立科技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网络平台,逐步推行公开同行评议,是科技期刊出版的发展趋势之一。国外一些期刊正在不同程度地实践公开同行评议。有些期刊公开出版文章的审稿意见数量(如《Royal Society of Chemistry》),有些期刊公开审稿人的姓名( 如《Nature Communications》),有些期刊公开文章的审稿意见、作者的修改说明等信息(如英国生物医学中心的医学系列期刊),有些期刊施行网络公开审稿(如《Atmospheric Chemistry and Physics》),还有些期刊(如《PeerJ》和《PLOS ONE》)稿件通过初审后在网上发布,由同行专家在网上共同参加交互式讨论,如果通过交互式讨论仍被接受,论文即可最终发表在刊物上[10-11]


国内科技期刊的评审模式已经延续多年,并在很大程度上落后于国外期刊[9]。我们可以借鉴国外期刊在公开同行评议上的成功经验,但国内的审稿人大多已习惯于匿名审稿的方式,短时间内实现公开同行评议的难度很大。因此,我们可以先尝试在网站上加入文章的读者评价功能。当文章被接收后,将经过初加工的稿件上传至网站,对读者开放评价功能,使读者具有一定的参与和监督的权利。向审稿人外的更多人赋予参与讨论和评判论文好坏的权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期刊出版质量,保障出版的公平性。



03


文章形式多样化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文章的形式更加多样化。未来,会有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文章被科研人员所接受,例如:① 视频文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相比阅读整篇文章中的大段文字,人们更愿意接受更直观、更简洁的表达方式。阅读媒介的多样化、便捷化使得可视化成为重要的学术出版方向。观看视频文章相比阅读传统的文字、图表将会更受读者欢迎。目前,国外一些医学类期刊率先启用了视频文章,可以将手术视频做成短视频进行分享和传播,同样可以分配DOI号被论文引用。② 数据文章。可以将重要的数据以及必要的推导截取出来,可分配DOI号直接被引用。数据的开放透明也是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趋势,它可以使读者更加确信实验的科学性。③ 意见回复文章。作者对审稿意见的回复也可以被整理成小文章发表。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传播技术的日新月异为科研成果的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因此,我们需要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推动科技期刊的发展。国内有很多期刊至今还只向读者提供PDF版本的文章,这极大地影响了文章的被使用。目前,国外的科技论文发布的主流格式是HTML格式。该格式的文章可实现碎片化阅读,读者可以对文章中感兴趣的部分进行选择性阅读。另外,不论是荷兰的爱思唯尔还是德国的施普林格,在其文章发布平台ScienceDirect和SpringerLink上,均可以随文章一起上传论文“补充材料”(Supplemental Material)。这些补充材料可以是短视频,也可以是数据表格。如果说单纯发表视频文章和数据文章还不太现实的话,那么在文章发表的同时上传“补充材料”吸引更多的读者,是目前就可以实现的。



04


评价指标多元化


学术论文发布形式、发布渠道的多样化,必然会带来论文评价指标的多样化。采用多种评价指标对论文进行综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新的论文评价方法将会更加开放、透明,数据计算具有可重复性,更加便于作者进行自我评估。此外,随着学术论文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受到关注,论文评价指标的范围不会仅仅局限在科研人员团体,而应更多地衡量其科研成果对于社会大众的意义。总之,未来科技期刊的论文评价指标体系会越来越多元化。


目前,最符合未来发展趋势的是Altmetrics指标体系[12-15]。该指标综合考察了文章的使用量(文章被点击、下载、浏览的数量,视频播放的数量等),捕捉量(文章获得的点赞数、读者数、视频观看量等),文章在网络上被提及的数量(网络上文章的发布数量、评论数量、评论人数、维基百科链接数等),文章在社交媒体上的表现(点赞数、分享数、推文数等),以及文章的被引用数量等因素,用以全面评价一篇文章所产生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但该指标所考察的数据大多来源于国外主流的媒体平台和社交网络平台(包括Facebook、Twitter、LinkedIn、Google+等),直接用于评价国内的科技期刊论文是不合适的。因此,我们应该参考Altmetrics指标体系,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科技期刊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05


稿件处理智能化


人工智能技术正逐渐渗透到各行各业。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很有可能极大地提升稿件处理的智能化程度,从而帮助科技期刊实现稿件处理智能化。例如,自动从原始稿件中提取相应的内容进行排版;自动查找和识别文字错误,并进行纠正,从而逐步实现编辑校对过程智能化。现阶段已有一些可用于控制文章质量的检测工具问世,包括抄袭和剽窃检测软件、图像检测和处理软件、数据监管软件、文章自动完整性检测软件、参考文献自动核对软件等。对于科技期刊编辑来说,基本的要求是应学会和灵活使用这些自动检测工具来提高工作效率,进而对这些工具的改进完善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目前,国外大型出版商掌握着这些软件的开发技术。而这些软件的开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文献数据库资源。因此,现阶段积极筹建大型网络文献数据库,将会有利于未来我国自主研发科技期刊出版业的人工智能软件。


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移动终端上的稿件处理和审理系统也会随之得到发展。移动终端同行评议软件的开发,辅助同行评议的系统及软件的开发(如自动检测相似文章、相关文章等),作者科研成果发表情况跟踪软件的开发,文章作者学术影响力评估、数据的可靠性检测软件的开发等将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06


编辑工作全能化


传统科技期刊出版不仅受到新兴媒体等外部因素的冲击,来自行业内部的竞争也愈来愈激烈。为了获得科研成果的首发权,大量的科技期刊编辑开始尝试在科研成果产出的最初阶段为科研人员提供服务,以争取优秀的稿源。编辑坐在办公室里“等”稿的时代已渐渐远去。对作者的科研成果进行宣传和推广是期刊编辑的重要职责之一。有效利用新媒体技术和流媒体技术,为作者搭建更多的科研成果展示平台是期刊编辑需要努力的方向之一。此外,编辑在向全能化转变的过程当中,除了具备对文字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外,还应掌握对论文图片进行加工处理以及制作具有故事性期刊封面图片的能力,这有利于帮助作者更好地展示其学术成果,是获得作者认同的重要途径。



07


结  语


如今,传统的科技期刊出版行业正在受到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冲击,以荷兰爱思唯尔为代表的欧美老牌科技期刊出版集团正在积极地筹备企业战略转型。而对于我国的科技期刊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主动顺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努力学习和应用新技术,改革和创新期刊的投审稿模式、文章的生产和出版发行模式,有效提升科技期刊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我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刘俊,张昕,颜帅. 大学出版社学术期刊集群化运营模式研究:以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为例[J]. 编辑学报,2016,28(6):561-565.

[2] 共谋学术期刊未来发展方向:专家与媒体面对面[J].评价与管理,2016,14(4):77-80.

[3] 崔瑞琴,廖玉荣. 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模式的变化及未来发展走向[J]. 传媒,2014(1):13-15.

[4] 佟笑. 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 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5,34(6):109-112.

[5] 宋晓林,商丽娜,罗玲. 面向移动智能终端的中国科技期刊未来发展思考[M]//学报编辑论丛. 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327-330.

[6] 马雷凯. 新时期科技期刊发展趋势与思路探索[J]. 中国报业,2016(11):73-74.

[7] 冯民. 新形势下高校科技期刊联合办刊的模式研究[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4):383-387.

[8] 许洁,王嘉昀. Open Access 2020战略背景下的开放获取期刊出版现状:第十二届欧洲学术出版会议综述[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7):593-598.

[9] 郑辛甜,张斯龙. 学术期刊公开同行评议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2):133-138.

[10] 贺郝钰,马瀚青,侯春梅,等. PeerJ全新出版模式核心竞争力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2):1330-1335.

[11] 谢文亮,王石榴. PeerJ的网络出版新模式及其对我国开放存取期刊的启示[J]. 出版发行研究,2015(5):82-85.

[12] 匡登辉. 从Altmetrics热点论文看科技期刊影响力:以Altmetric.com Top 100论文为例[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6(11):1188-1194.

[13] 刘艳民. Altmetrics指标与传统文献计量指标相关性研究[J]. 情报杂志,2017,36(9):71-77.

[14] 刘晓娟,宰冰欣. 图书情报领域文献的Altmetrics指标分析[J]. 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108-116.

[15] 匡登辉,张立彬. 从Altmetrics看新技术论文的传播:以“基因编辑技术”论文为例[J]. 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6):51-56.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