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谥号为“文正”的有哪些人?为什么“文正”这么牛?

 Ss1热血战士 2018-08-07
有哪些人题主自己一查就出来。我来说它为什么这么牛好了。在真正的历史上,谥号的高低是因为被谥人的功过评价而变化的,而不是被谥者的功过完全由谥号来决定
谥号和被谥者的关系,某种意义上,就如同母校和毕业生的关系——大家当然都想挤进名校;如果不十分了解一个人,听说他出身名校,多少都会高看一眼;同样的,名校入学的选拔标准也会更为严格。
但名校为什么会成为名校呢?还是因为校友牛逼啊!
“文正”就是一所名校。很多答主都提到了,他在明清以前,并没有那么超然的地位。大约徘徊在top10那个圈子左右——但自称top10的学校实在是太多了,除了“文正”及其前身“文贞”,还有文字头的文忠、文献、文惠;武字头的武惠、武穆;忠字头的忠定、忠敏等;甚至杂牌军元献、贞惠、宣靖等。哪个就一定比哪个高吗?谁也不服谁的。
以答主比较熟地北宋为例,配享太庙的顶级名臣里,石熙载谥元懿,曾公亮谥宣靖,就一定比文字头差吗?不一定。文字头顶多就是“教育部直属,国家重点扶持”,但你也拦不住人家地方高校也能出名人啊。
北宋的top1是谁呢?好多人提到过了,支持率最高的是“忠献”。
优秀校友开国元勋赵普同学、三朝首相拥立首功韩琦同学。
……问题是晚节不保。
因为该校的“著名校友”还包括秦侩(后来被开除校籍了)、史弥远等。
这就很尴尬了。
尽管开除校籍了,但大家都知道秦侩曾经是你家的学生啊。
于是南宋以后,“忠献”一蹶不振,再也没人愿意用这个谥号了(史弥远谥忠献,据说本来就有用秦侩的谥号恶心他的意思……)
顶级名校出缺,“文正”才慢慢抬头,一步一步变成top1,top2的名校(武将部分这里不讨论)。
这里面包括著名校友司马光同学不遗余力的推崇——“谥之美者,极于文正”。名人效应,如同广告一般一炮打响。
更重要的,当然还是历代的学生争气啊!
以答主自己的私心,其中最优秀者,还是首推范文正。
明代李东阳得谥文正,时人认为名不副实,嘲讽道:“文正从来谥范王,如今文正却难当。大风吹倒梧桐树,自有旁人论短长。”
李东阳或许是个走后门的关系户,但这个故事至少告诉我们,到了明朝,提到“文正”这个谥号,大家最先想到的多半还是范仲淹。
我们要承认,范文正公死前最高官位不过是参知政事,和那些牛逼显赫的几朝首相相比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当初宋廷给范公定谥“文正”,应该只是觉得“合适”,谈不上把这个谥号当做什么了不得的奖励、至高无上的荣誉给出去的。
但是范公身后,到了南宋年间,对其的评价就已经是:
先儒论宋朝人物,以范仲淹为第一”(吕中)
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罗大经)
(顺便一说,“韩富”皆不及的“韩”就是前面说的,拿到北宋顶级谥号忠献的那位韩琦)
南宋以后,元明清各代,对范公的评价亦是极尽褒扬。
评价公正与否暂时不说,看官可以自行评判,但如果认同范仲淹为宋朝“第一等人物”,那么范公所用过的谥号,当然就是“第一等谥号”了。
与范文正公比肩的机会,历代文臣,有谁不想要?
当然,“文正”盛名之下,出的名人名臣绝不止范公一人。
王旦、王曾、司马光、或是更早的魏征、宋璟、李昉等人,哪个不为历代文人推崇效仿?
名人多,而且没出过秦侩这种老鼠屎,自然会被后世推崇。(夏竦原本议为文正,被司马光强谏开除了;李东阳只是有些名不副实,都被拿来大肆嘲讽一番)
到明清以后,“文正”就成了官方认定的文臣最高谥号——有了中央的首肯,那当然top1是跑不了了。
其实历史上,像文正这样,初时并不显眼,因为出了名人而水涨船高的谥号有很多。
譬如诸葛武侯的“忠武”,在东汉,实在看不出这谥号有什么超然之处。
可是孔明用了、后来杨业、岳飞、韩世忠都用了,这就成了一个后人(尤其是武将)挤破头都想抢的谥号了。
和诸葛武侯比肩、与岳王同尊,这样的荣耀谁不眼馋?
至于曾经无比辉煌,后来默默无闻了的谥号也有。
像前面提到的“忠献”,赵普韩琦之功业,在北宋是震硕世人,到了后世,就未免失色(我很多同学压根不知道韩琦是谁……捂脸)。又出了秦侩这种不上道的,两宋之后,这个谥号基本就再也没人提起了。
比如有人提到东晋王导所谥“文献”,也是极美之谥。比较倒霉的是两宋之时出了bug,宋太祖给僖祖追谥“文献皇帝”,于是后来这个谥号成了禁忌,谁也不能用(夏竦、欧阳修都议过这个谥号,都被驳回;夏竦最惨,文献改文正,又被司马光一顿嘲讽,再次驳回,最后才得谥文庄)。整个两宋没有毕业生,于是等到后来,禁忌解除,也就再也没人记得这个谥号了。
综上,谥号这个东西,和得谥之人,真的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一个谥号为什么牛逼?一定是因为用这个谥号的人牛逼啊!
—————————————————————————————————————
最后单独说明一下,很多答主提到单字谥和双字谥哪个更高的问题。明清以前,这个事真的是完全没有定论的(明清之后单字谥双字谥有定制,不混用,也就无所谓高下了)。
单字谥“文”高吗?
当然高!韩愈、朱熹都是单字谥文。
可是同样单字谥“文”,杨亿就非常不爽。他的学生请求加一字改谥“文忠”,被驳回。后人议论说“杨亿巨儒,既谥曰文,议欲加一忠字竟不之与”,也是惋惜。
欧阳修初议谥号单字“文”,后来为了进一步褒赞,改成了“文忠”(议文献被驳回,改文忠)
王洙曾被赐单字谥“文”(“九月甲戌朔,洙卒,赐谥曰文”),后被御史劝谏,未成。(你们认识王洙是谁吗?我猜没人认识)
王安石的单字“文”一直争议极大,不表。
综合起来,单字“文”其实是个鱼龙混杂的体系,有极优秀的,有不那么靠谱的,推崇者认为谥中极美,top1无疑,吃瓜群众也有人认为一般般没啥意思的。
就这样。
在北宋的谥号体系里,单字谥少,但是并非没有。
孙奭谥单字宣,余靖谥单字襄,李兑谥单字庄,但是官位与评价都不算很高。
宰执级的高官里,除了王安石谥单字文,还有钱惟演谥单字思(初议文墨,后改思,后改文僖),和陈执中谥单字恭(初议忠惠,后改荣灵,后改恭)——这俩谥号说实话,都比较糟糕,而且争议巨大。
整体而言,在北宋谥号体系里,单字谥少,并且整体不如双字谥。“文”是个特例,较为超然(超然的原因是北宋人也知道韩愈、李翱等谥单字“文”,也推崇这些人),但也特别超然不到哪里去。
除了王安石谥单字文比较特殊以外,从欧阳修、杨亿、甚至王洙的情况看,北宋应该倾向于给文学巨儒、并且是文学方面过于突出,其他方面建树不明显,加个什么字都狗尾续貂的人物谥单字“文”的。
南宋的情况不清楚,也许是不一样的。其实每朝每代、甚至每朝的早期和后期,情况都有可能不一样。
北宋的情况,个人觉得其实基本可以代表早期谥法系统的情况了——也就是,谥号虽有高下的议论,但定谥最先参考的还是谥法的本意,而不是一二三四论资排辈。哪个字真的能概括被谥者的生平,最贴近谥法原意,就用那个字。
而平级的若干差不多的谥号,并没有准确的排行。(如果有先期的名人用过的谥号,可能会抢手一点;比如司马光那么喜欢文正,也和他推崇范仲淹分不开)。
其实这才比较靠谱,比较接近谥法的本意。
明清以前,争哪个谥号最好,哪个比哪个高,是没太大意义的事情。明清之后,当然也就不用争了。—————————————————————————————————————
补充:
既然有人提了,我觉得还是说一下好吧。
谥号“文正”的,除了查一下百度经常能查到的那些人以外,仅宋朝,还能查到的包括以下几人:
陈康伯,郑居中,蔡卞。
陈康伯没有问题,昭勋阁二十四功臣,配享太庙,论功绩、论人品,绝对配得起“文正”二字。(而且实际上陈康伯是得配太庙之荣的时候才由文恭改谥文正的)。
郑居中就稍显尴尬。毕竟是裙带关系起家的,还曾依附蔡京(后来反目了)。如按后来“文正为第一等谥号”的评价,就会显得勉强。
蔡卞就……更尴尬了。蔡卞是蔡京的弟弟(但两人政见不合),王安石的女婿(这就更尬了……司马光玩命推崇的“文正”王安石不用他女婿用了),新党要员。固然蔡卞的官声其实不错,后世争议多半还是被蔡京给牵连的。但一个曾被评价为“阴巧”被称作“笑面夜叉”的人,大约也谈不上人品上多么纯洁无暇吧?
高宗时曾追贬蔡卞的官位,但并未夺其谥号,也侧面说明了,(不管司马光本人怎么吹),北宋官方并未认为“文正”是多么高不可攀的至高荣耀。
当然,蔡卞固有争议,他毕竟不是蔡京,更不是秦侩,没有一颗老鼠屎搅坏一锅粥的能力。后世提“文正”这个谥号,大多都不怎么提蔡卞的。而范仲淹、司马光、王曾等人实在已经足够有名,足以盖住蔡卞等有争议的存在,带动“文正”的地位整体上浮。
总结起来,至少在宋代,“文正”固然是很好的谥号,却也谈不上多么人臣之极、高不可攀。至于所谓必须人品清白无暇才能得到“文正”,那就……属于过度脑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