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沐川箭板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箭板场,依靠陡峭的鱼箭山,傍随奔腾的龙溪河,藏在大山密林之中。传说“箭板”之名来源于场边河床中三根形似“箭杆”、长约百米的石梁和紧挨着的百米宽的大石板。青石街道沿河而修,若似一条龙长卧于山水之间。古房旧楼,老树枯藤,向来人诉说着久远的故事。

箭板,古地名叫马草,俗称马草沟、马道子,位于沐川、犍为、屏山三县交界之大山中,历史上这里是军事、商贸和交通要地。唐乾元二年(759年)设马草为嘉州镇兵,北宋嘉佑三年(1056年)设“马草寨”,明洪武四年(1371年)改马草寨为建制乡。清代及民国时期,辖属与名称几经变化调整,乡治所仍选在箭板场。后以箭板为名,沿用下来。1995年,撤乡并镇,箭板乡更名为箭板镇。

龙溪河一带在蜀汉前为僰人聚居地,其源可朔至商周时期。马草沟及龙溪口的古岩洞(俗称蛮洞子)和多具僰人悬棺,证实了这里在数千年前就有人居住与活动。唐宋时期,马草沟就已经是农商贸易的热地,周边修建起很多民居和寺庙。到了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晚时,依靠跨境和水路双重优势,这一偏僻乡场发展成为南来北往的川南商贸重镇,人口与住户也随之增多。其时,场上有猪市、茧市、姜市、鸡市等市场,有盐店、米店、布坊、染坊、油坊、铁铺、药铺、杂货铺、旅栈、茶馆、饭馆等手工作坊和商业门店逾百家。邻近县市和坝区的布、盐、糖、酒、干果与本地山区大楠、底堡、商州、五间房等乡村的粮、茶、油、烟叶、药材、生丝、竹编、草纸、白蜡等,均在这里集散,经由龙溪河上的两个渡口——箭板渡和犁湾渡,大批货物源源不断地载运到岷江并继转往他处。商贸繁荣之中,当地的豪商巨贾与族绅乡贤自然也是慷慨解囊,先后修宫建庙,感念神佛先祖,维系同乡关系,努力经营着这一方风水宝地。

箭板场有三条街,桥东街、桥北街、顺河街。桥东街和桥北街是后来修的新街,顺河街是箭板场过去的主街道,旧名正街。正街分上场和下场,早年上场(马草场,后改名为青云场)为屏山县所辖,下场(紫云场)为犍为县所辖。1952年,乡制变动将两场合一,划归沐川县辖。正街街面全由青石板铺成,延长两里余,街道两端分别是上下渡口,上岸处曾有石拱栅门。早先在上下场建有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天上宫、三圣宫、川主庙、王爷庙、璧山庙、龙箭寺等宫庙。禹王宫、南华宫、万寿宫、三圣宫里都建有戏楼,当地人每逢节日或遇红白喜事,都会外请戏班子来此助兴,评书、杂耍、金钱板等民间技艺也会在赶场天里登台表演。只可惜,年久失修,加之人为破坏,这些建筑都成了废墟,残垣断壁,让人生叹。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天上宫分别是明清时期迁徙至此的湖广籍、江西籍、广东籍和福建籍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见证了早期移民在此留居与奋斗的历程。当时箭板场建筑规模的宏大与街市的繁荣,也可由此略知一二。

老街尚存的民居多为百年以上的木质穿逗式结构建筑。临河边的几乎全是吊脚楼,这些楼房底部一层悬空在河岸堡坎上,多堆放杂物;二层为主层,与街面平行;三层为低矮的阁楼。站在河对岸观看,楼水相映的场景很是漂亮。街对面靠里也是联排的房子,依山顺势,各家房屋的进深也不一样,深的可达20多米。街道两边的房子几乎全为可卸取木板式临街门面,这样的房子可做生活居室之用,也非常适合开设商铺。走在青石板老街上,看着那些拴马桩孔,会让人联想到古镇曾经那披红挂彩、车水马龙、熙来攘往、人声鼎沸的繁华场景。如今老街上空空荡荡,只有不多的住户人家门开着,有人或在门前劳作,或与邻里闲聊,偶尔,叫卖糍粑和粽子的声音传了过来,见有孩童跑出家门迎了上去。

农商富庶不忘文教学守,早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古镇上的南华宫就被改为校舍,建成小学堂。南华宫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后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进行了增修,整个建筑包括山门、戏台、正殿、左右厢房、后殿等单元,为箭板场规模最大、最为气派和华丽的移民会馆。如此这般,与当初场上广东籍移民者众多有关。现南华宫仅剩残址,学堂也早已不复存在,但其围墙外八株古老的大榕树依然盘根错节,枝干龙飞凤舞,绿荫遮地,尽显其顽强与旺盛的生命力。说到古树,亦是箭板场一景,尚存的几十株百年以上的古树,挺拔参天,其中不少的树径粗大须两三人方可合抱。有山有水更有树,古建筑成群的箭板场犹如清秀柔美的女子,可人,迷人。

箭板场,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多次战乱波及之地。为此,当地尚有不少奇闻异事等待揭秘。晚明农民起义军曾在镇东侧的新桥一带与政府军交战,至今还留存有万人坑、中营盘等战场遗址可考。当地老乡口耳相传中最为神奇的则是与张献忠有关。张献忠,农民起义军领袖,明崇祯三年(1630年)在陕西起事,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期间,张献忠部先后在四川多地与南明军队、地方武装、清朝军队作战,后于1646年冬被清军箭射毙命于西充县凤凰山。后人曾在箭板场禹王宫遗址夹壁中发现一张“藏宝图”壁画,被认为是张献忠16年里转战陕晋豫苏皖川鄂湘赣粤桂等地掠夺来的金银珠宝的藏匿信息绘图。当然,这仅仅是传说。

箭板镇的宗教文化,积淀深厚,传承久远,唐代建有龙王庙、凤凰庙;北宋建有法海寺;清代建有石辉寺等,仅在箭板场顺河长街及周围就建有422寺。整个箭板镇境内有“四宫十八庙”之说。据屏山和沐川两县旧志载,箭板镇境内有各类庙宇20多个,其中规模较大的有禹王宫、万寿宫、南华宫、天后宫、王爷庙、川主庙、三圣宫、鱼箭寺、福田寺、法海寺、石翚寺、雷猿寺、老龙寺、观音寺、干田寺、凤凰庙、龙王庙、太子庙、璧山庙、东皇宫、牛亭庙,等等。寺庙众多,自然信众也多,各种节日里都能看见香火缭绕、祭神拜佛的场景。

箭板场渡口处的河床,为突出的岩石,岩石上有很多大小不一的冰臼。这可是箭板场的一大奇观。冰臼,即在岩石上形成的类似舂米用的石臼一样的石坑。第四纪冰川后期,携带着碎冰屑、岩屑的冰川融水,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对下覆基岩进行冲击和研磨,经过相当长的时间,慢慢形成了这种石坑。冰臼为古冰川遗迹,冰臼具有“口小、肚大、底平”的特点。箭板场的冰臼,大的直径在60厘米以上,小的直径20多厘米。第四纪冰川期,又称新生代第四纪大冰川期,距今约200万年。箭板场的这些冰臼,蕴含了地球,以及当地气候演化的信息,让人感到惊奇的同时,也能让人联想到地球的沧桑巨变。

箭板场有名的小吃点心是糍粑、泡耙和姜麻糖。笔者在场上游走时,恰遇一年轻女孩端着一簸箕糍粑沿街叫卖,一元钱一坨,非常好吃。泡耙是川南乃至川东南一带都能见到的一种糕点,但各地在食材选用、形状和做法上略有不同。箭板场泡耙的主要食材是糯米粉,当地老乡将一种叫做“粑粑草”的叶子捣碎,与糯米粉、黄豆粉等混合,甜的加红糖,咸的包肉馅,用粑叶包裹成长圆形上笼蒸熟即成。箭板镇是有名的黄白姜生产地,早于明清时就开设有姜市,当地人还善于用姜做料理,细碎的姜末放在麻糖里,别有口感和味道。箭板场的羊肉更是名闻遐迩,多家羊肉馆开设在场镇上,热气腾腾,香味四溢,很多人慕名远道而来,赞不绝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