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川古镇 | 隆昌渔箭

 徐平的书屋 2023-04-23 发布于四川

渔箭,位于隆昌东约15公里处渔箭河右岸,此地也是隆昌与荣昌两地的交界处,被称为“四川东大门”。先秦时期,这里为巴国属地,秦灭蜀后,为巴郡属地。两汉至唐,这里为汉安县属地,唐宋至元明,先后划属荣州、叙州。清康熙时,建鱼箭滩场,清晚时改称渔溪场。据清光绪时编印的《隆昌县乡土志》记载,清光绪时期,此地以渔溪场称。时渔溪场“东北界荣隆场二十里;东南界荣属安富场二十五里;西南界油房沟十四里;西北界周兴场三十里。”民国十六年(1937年)设渔箭乡。1958年,设渔箭人民公社;1984年,改设渔箭镇。

传说渔箭滩场旧名“乌鸦溪”,曾有明代将军由此过河,其随身携带的箭不慎掉落水中,待细看之,箭恰落在一鱼形石滩上。故事传开,人们遂将此地称作“渔箭滩”。此说纯属笑谈,不足为信。从场旁流过的河叫渔箭河,场名“渔箭滩”应与之有关。渔箭河,发源于荣昌县石田乡砖房村山中,流经渔箭滩后,过高隆场、石燕桥、唐河坝汇入隆昌河,其后一路南下在泸县与濑溪河相汇,流入泸州后再与沱江相汇。渔箭河沿途多为山地,自古以来,河旁的滩地或平坝都是人类劳作、聚邑与生息繁衍的上选之地。明末清初,饱受战乱之苦的四川各地,迎来了大移民潮,外省多地的移民不远千里,辗转前来,先后迁徙至新的居地。依山傍水、物产丰富的渔箭滩,自然是移民们的心仪之处。来在渔箭滩插占落业的移民,主要来自湖广、江西、广东、福建等地,其中尤以湖广省和广东省的为多。“渔箭”之名,估计就是清初大移民时期出现的。清同治刻本《隆昌县志》中所绘县境图里,就标注有“鱼箭滩”地名,于此可以证明,“渔箭滩”在清代时叫“鱼箭滩”。实际上,“渔”、“鱼”二字在地名中常常混用。渔箭滩场上游有一深水处,人称“麒麟凼”。水凼石壁上有古人刻字“渔隐”和“明月清溪”。渔箭滩与渔溪之名的来历大概也与此有关。

四川与重庆两地,有很多村乡贯以“渔箭”或“鱼箭”的地名,例如双流县鱼箭滩、仁寿双堡乡鱼箭村、犍为县鱼箭滩、青神县高台乡渔箭滩、南部县光华乡鱼箭滩、珙县鱼箭滩、宜宾县鱼箭滩、重庆北碚澄江镇鱼箭滩、重庆永川鱼箭滩、重庆合川鱼箭坝、重庆大足鱼箭村等。这些地名几乎都出现在明清时期,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耐人寻味的是,明代时的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恰好也有渔箭滩和渔箭潭的地名。而麻城县孝感乡,正是明代入川移民最为集中的原居地之一。

旧时的渔箭滩场,各类宫观庙祠甚多,至清晚时“场内有禹王宫、观音阁。东有罗汉庙;南有孙家庙、周家寺;西有王家寺、兴隆庙、弥陀寺;西北有永兴庙。”渔箭街口的禹王宫,建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光绪十九年(1893年)进行过培修,为湖广籍移民的同乡会馆,这也是当地移民历史的实物证据。禹王宫,曾经是渔箭乡建筑规模最为宏大、装潢最为精美的古代宫观式建筑,包括坊式山门、戏台、正殿、厢房等建筑单元。上世纪早期,曾改作“渔箭乡初等学堂”,即后来的“隆昌县立第十四小学校”,上世纪50年代后,禹王宫改作当地政府办公地。禹王宫戏台,石梯多步,柱体高大,其木构雕刻,精美至极,各类花鸟人物等,描金彩绘,栩栩如生。只可惜,禹王宫戏台最终成为了当地人的记忆。

隆昌被称为“中国石牌坊之乡”,境内明清两代建有的石牌坊共计60余座。经年历久,这些石牌坊大多被损毁,现城乡各地仍保留有18座,其中包括3座明代残坊。留存的石牌坊中,以“四柱三门三重檐”和“六柱五门三重檐”的为多,包括节孝坊、功德坊、德政坊、孝子坊、百寿坊、山门坊等多个品类。石牌坊是一种特殊的建筑,给人以庄重、威严之感,精雕细刻、装饰精美、富丽堂皇,极具历史考证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隆昌众多的石牌坊中,渔箭镇的“嵌瓷牌坊别具一格。

渔箭镇的“嵌瓷牌坊”位于王家店村大柏林“彭家大院”里。彭氏家族先祖为明末清初时迁来的客家人。枝繁叶茂,至清晚期时,彭家已发展成为当地的大户,积财千万,福孙荫子,光宗耀祖。彭家于清光绪时在家乡大兴土木,历经数十年,建起了豪华的家院。“彭家大院”,也可称为“彭氏公馆”,为三进式合院建筑,约两丈高的砖砌院墙内,有牌坊、正堂、厢房、戏台,以及大小若干杂屋等建筑单元,另建有宽阔的跑马场。该大院可谓是旧时川南乡绅公馆的经典建筑。“彭家大院”中的牌坊为国内唯一的古代嵌瓷式牌坊,该牌坊,沿宅院院墙而建,为青砖垒砌、“六柱五门三重檐”、采用彩塑和碎瓷镶嵌方式建造的仿阁楼式牌坊。牌坊上的楹联、题字、图案、花边等饰物均用青瓷碎片镶嵌,坊上还有多处彩塑动植物图案和人物故事图案,中部正匾上镶嵌“飞殇醉月”四个大字。牌坊整体设计精巧、装饰繁复、豪华气派,为隆昌诸多牌坊中最为精美和最为别致的牌坊。

牌坊上有几幅对联,读来让人回味。其中一联曰:“满座引松风,有客偶题花益母;小窗留竹月,伴侬先种草宜男。”联中“花益母”为植物名,“草宜男”为词牌名,联句对仗工整,闲情雅致于妙言趣语之中。“飞殇醉月”中的“飞殇”,为古时文人之风雅,即敬酒中前者报出一花草名,后者依次以该花草名中的一字吟诗作赋,或唱曲扬歌,或联句相对,后面的人再依字词或声韵报出新的花草名,继续飞觞。此联当为“飞殇”雅好之范例。另有一联曰:“爱客常怀孔北海;学书当法米南宫。”上联中的孔北海,即能诗善文、性好宾客、人称“建安七子”之一的东汉末文学家孔融;下联中的米南宫,即北宋书法家、画家,著名的“宋四家”之一的米芾。精美绝伦的牌坊和令人击节称叹的对联,足以说明其主人当年家道从容且为文采风流。

大概是由于地处偏远,渔箭镇老街区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下来。老街宽约四米,中部由规整的条石铺砌,街两边各有宽逾1米的石质街沿,二层或带阁楼式的传统青瓦坡屋顶、宽檐、砖木或石木结构的房子沿街排开。从大开间和板式槅门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曾经的商业用途,即“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式的设计安排,旧时渔箭滩乡场的繁荣,于此可见一斑。清同治至民国中期,为渔箭滩场的鼎盛时期,当时街市里店铺比邻而设,四方乡人逢场天里涌进来,熙熙攘攘,很是热闹。遇在逢年过节时,或会期中,场上更是车水马龙,拥挤不堪。

由于有了新街市,现老街住民不多。平时里冷冷清清,来往行人不多,只在赶场天里多些喧闹。老街里,开设有饭馆、杂货店、纸火铺等商业门市,茶馆最多,这也是当地老人最爱去的地方,每天一大早,老人们就走进茶馆,或聊天,或打牌,清闲消遣中更见满足与自得。传统的乡民生活与古街古建构成一幅和融的场景,让人流连和感叹。渔箭老街住户中有不少是客家人,口音中夹杂着方言,与隆昌很多乡镇一样,保持着代代相传的规矩和习俗。

临河依水,旧时的渔箭滩场桥梁众多,“场边有普济桥。东有孙家桥、玉带桥、寿济桥、兰滨桥;西有新桥、观音桥;北有蒋家桥。”其中,普济桥较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普济桥,为建于清同治八年(1869年)的石桥。该桥为十三孔平梁桥,桥墩建在河中巨石之上,桥面铺设有整齐的石板,两边有高约1米的双横栏石质栏杆,长条方石镶嵌而连,很是美观。据记载,该桥由当时的乡绅黄应迁出资建造。现残存的记有建桥历史的石碑两边,还保留着两副对联:“不俟扁舟驷马高车看径过;尽饶佳趣霜华人迹恁留题”、“南去北来无须呼渡;风清月白更坐吹箫”。驻足阅览中,渔箭河边之古风旧景若隐若现,教人惆怅、感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