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永圣·草色遥看┃偶遇南山台

 老鄧子 2018-08-08

作者:王永圣

(图片来自网络)


  北京的五棵松,现如今也是京城一处热闹所在。301医院北边有一个下沉文化广场,其中有各样文创小店、特色美食,据说是年轻人扮文艺、装小资、玩深沉的地方,尽管离家很近,但我等老朽并不常去。周末晚上,女儿请我们到那里就餐,欣然前往,但排队竟需等一两个小时,建议换一家,女儿说各家都差不多。好在等待的过程并不寂寞,店家备有凳子、书刊,也可四周逛逛小店,看看汽车销售,欣赏街头表演。走进宜家,所有陈列沙发都被客人占领,床上有小孩子恣意翻滚,还真像在自己家的样子。

  

  踱进一家书店,信手翻书,看到一本《万物有灵——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鱼虫》,图文并茂。图画是日本江户时代儒学家细井徇所绘诗经名物彩色图谱,配以简要注解和名物出处的《诗经》篇目。翻到其中一页,见到这样的文字:台,通“薹”,莎草,又名香附子、蓑衣草等。茎三棱形,为常见多年生杂草,可制蓑衣。多生于潮湿地区或河边沙地,在我国分布范围极广。可入药。出自《小雅·南山有台》:“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之君子,邦家之基……”

  

  《南山有台》读过多次,只知道台是一种草,一直不明白它长什么样子。看了图画,恍然大悟,竟然是乡下常见草类。将图画拿给妻子看,问她是否认识。她瞄了一眼,脱口就说:“这不是老家的三棱草吗!”闻此言,不禁会心一笑,心生“他乡遇故知”之欢喜。

  

  看到“台”又称蓑衣草,用于制作蓑衣。模糊记得小时候家里是有一件蓑衣的,下雨天爷爷会披着它下地。后来有了塑料布、塑料雨衣,蓑衣就不见了。现在50岁以下的人怕是没有人记得蓑衣长什么样子了,只能在古典诗词中想像古人那一袭蓑衣在身的模样了。“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斜拽蓑衣遮盖后,空余明月满江湖”,各样的意境,都自有一番美好吧。

  

  晚上回家,意犹未尽,继续查阅资料,探究这位“故知”的前世今生,发现它还有一个奇怪的名字叫“拔心草”。唐朝有一位史学家、不太出名的诗人李百药,在《途中述怀》诗中写道:“拔心悲岸草,半死落岩桐。”据考证,其中拔心即是莎草。因其根系强大,用手拔时,心叶总在近地面的最幼嫩处断裂,拔不出它的地下茎根来。即使被连续多次从地面铲除,也会很快有新叶从地下长出。其如壁虎断尾般的生存策略、顽强的生命力令人赞叹,诗人遂借以咏志,表达自己虽被贬官,但依然保持拔心而不死的志向。无独有偶,唐朝大诗人、诗鬼李贺在《七月一日晓入太行山》诗中有句“石气何凄凄,老莎如短镞”。意思是说太行山上的莎草虽长得不如平地里那般高,却叶如针刺、果穗如箭镞,异常的老成健壮,借以抒发虽因病辞官,但情绪开朗、雄心不死的情怀。

  

  出人意料的是,药方子中经常见到的一味中药香附,竟然就是三棱草的干燥根茎。秋季挖出来,用火燎去毛须,放进沸水中略煮或者蒸透后晒干,也可火燎后直接晒干,即可入药。香附入药,最早见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到《唐本草》始称香附子,《本草纲目》中称作莎草香附子。其味甘微寒无毒,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号称“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在妇科领域更易显其作为,可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治疗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寒疝腹痛,乳房胀痛等。


作者简介:王永圣,山东临朐人,1984年入伍,2005年转业,现服务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