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想写入展作品,最重要的是临帖,而不是问“适合写哪家作品”。 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临任何字帖都有可能入展,但是关键就在于如何做。 得法,得形,得神。想要入国展省展,一定要做到一点,那就是背帖。 临什么字帖不是关键,关键是临的好不好,吃的透不透。如果你在创作中用出帖中的字,而且写的很到位,那无疑是证明自己水平的一种方式,但是弊端就是,任何人在入展创作中都可以用“集字”的方式进行投稿。 陈海良曾经说过一个故事,他的一个好朋友,只吃一本帖,米芾的《吴江舟中诗卷》,吃透了。写作品的时候无论是什么内容呢,都能从字形章法上套用这本帖,所以让评委一看,就是基础很深,变通能力很强,所以只要收手卷的展览,什么展都能入。 何为吃的透呢?首先字形要像,用笔要像,墨色变化要像。不单单临的像,还要创作像,让别人一看就是这本帖中出来的,这才算是学到位,而非“吃透”。 吃透一本帖其实是很难的,比如像投展,一定要有二王的基础。 这个也不是死的,而是历史原因造成的。 历史上的名家,大多都是从二王出来的,哪怕是颜真卿的行书,也只是笔法有区别,在字形上,结字矛盾处理上,对二王也有继承。 所以如果单学颜真卿的话,想吃透也要十几年的功夫,这种速度是大多数不能忍受的。 所以很多人就去学二王,学完二王可以学颜真卿,又可以学米芾,还可以学何绍基,因为这几家出处都在二王所以学完二王之后变通很容易。 所以把这三家揉一下,作品中的笔法,结字,章法布局等从这三家的精品中揉一下,自然就不需要“吃透”大概有几年的功夫就可以了。 所以真要学入展的话,要么学一家,把一家吃透,不过这个对个人领悟能力要求比较高。 要么就以杂为主,凸显出某一家的特质,然后夹杂其他诸家的一些处理,这样就比较“炫技”,营造一种你学的多而且取舍分明,控制得当的错觉,所以也可以入展。 学二王的话,行书中《圣教》一定要写一下,不用精通,起码要了解二王的结字特点。其次是《阁帖》《大观帖》中的行草书,也一定要写一下。 你如果看新人展的话,其实可以看到很多人学字帖其实都在“皮”,入展的标准就是你写的作品要么非常古,古的就像新出土的古代字帖一样。要么就非常新,让别人看到你的创新之处。要么就杂,让评委看到你临帖有多广,消化的有多好。 其实也不要低估评委的观察能力,连我尚且能看到很多作品的出处,更别说评委了,他们学了几十年,中国书法史字帖就这么些,几乎都能看完。 其实临帖,草书中张旭怀素二王一定要学,小字草书中《书谱》《怀素小草千文》也都要学一下,米芾《草书九帖》等等这些都得学一下。 楷书的话就真不好说了,一般楷书都有行书笔意,而且魏碑时下比较流行,即使纯学唐楷,也要尽量学墨迹本。比如有人就拿欧阳询行楷书套楷书写作品,写出的作品就当楷书投。比如有人写赵之谦的魏碑,吴昌硕的篆书,也都能入展。所以关键并不在于你学了谁,而是在于你学的好不好。 还是那句话,展览就是竞技场,人家不看你平时功夫有多深,就看这幅作品功夫深不深。 如果你啥都不会写,只学会米芾的一二百字,并且用这些字组成了一幅作品,写了几千几万遍,终于写的跟米芾本人相似了,那你就可以入展,哪怕平时私下然你写“床前明月光”都写不出来。 比如这幅作品,看似有些王铎的样子,其实里边更多的是“徐渭”的用笔,还能在之中看到一些从二王,黄庭坚处稍加改造的字。 再比如这个作品,你一看就知道模仿的《蜀素帖》。 比如这个主要学黄庭坚祝允明和二王,其中的变化部分有怀素小草,甚至有王铎手卷的用笔,还有一些字的连断处理明显是书谱放大。 很杂,但是整体墨色变化舒畅,用笔基调也相同,总体来说很和谐。 比如这个,二王的气息比较纯,有一些章草和明清笔法的运用,在章法上的处理比较多。 再看楷书,国战的额楷书是需要这么写的,且不说质量,单从技法来说,他能让人看到最起码5本贴或者5家书风。 虽然不能理解这种美,也不觉得楷书这么写才好,但是从技法层面来说,水平很高。 其实最厉害的还是在国展中写小楷的人,别人写一幅作品可能一遍十来分钟半个小时,最多不过两三小时。 小楷作品想要撑起篇幅,字数大多在几千,所以写起来是最费神费时间的。 所以还是那句话,学书法,起码要先学好才行,入不入展并不重要。 如果你写字真能入古,而且消化的比较好,不需要国展体也能入展,最近几年的作品有很多都是脱离了国展体的。 千万不要抱着入展的心态去跟风学习,否则你一定是坐等被割的韭菜。 只要好好学,努力的去学好一家,或综合数家,形成有古有新的东西,自然能入展,但是估计到那时候,入不入展其实就不重要了。 再者,写字乃是兴致,如不想做职业书法家靠卖字为生,最好也没死磕展览,没啥用。 展览是需要一些技巧的,有些人的作品有水平,但是技巧达不到,或者说追求不一样,自然也就入不了。 平常心就好,练字嘛,关键是开心,其余次要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