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棉花糖实验被推翻:不要让孩子在“延迟满足”中与你越走越远

 昵称32963897 2018-08-09

著名的“棉花糖实验”相信很多父母都听说过。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沃尔特·米歇尔博士(WalterMischel),1966年起在幼儿园进行了一系列有关自制力的实验。

受试者是4~5岁的小朋友,参加实验的他们可以获得棉花糖作为奖励(有时是棉花糖,也有时是曲奇饼、巧克力等孩子喜爱的食物)。他们可以选择马上吃掉,但如果能够再等待15分钟,他们就可以得到两块。

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表现:有的孩子忍不住,直接吃掉了棉花糖;有些孩子则用比如唱歌、蒙眼睛等方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抵抗住了诱惑,最终得到了双倍的奖励。

实验到这里还只进行了一半,这个实验成为经典的原因在于:大约30年后,米歇尔对这些受试者进行了跟踪调查,发现当年那些能够抵制诱惑的小朋友,有更好的人生表现,比如更好的SAT成绩、教育成就、身体质量指数,以及其他指标。

这个实验用一颗棉花糖,来证明自控力和“延迟满足”的能力,对个人成就的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心理学、教育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不少父母因为看到这个实验结果,故意处处“延迟满足”,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让孩子成为一个有成就的人。

但是非常打脸的是:这个实验结果最近被推翻了。

不是延迟满足,而是家庭环境影响孩子的未来

今年5月25日,纽约大学的泰勒·瓦特、加州大学的葛瑞格·邓肯和权浩南,在心理学领域的顶级期刊《心理科学》上发表了一遍论文,推翻了“棉花糖实验”的结论。并得出了另一个结论,“孩子能否取得成功,并不取决于延迟满足的能力,而是取决于孩子背后的家庭。”

如果家庭能给孩子稳定的感觉,让他觉得自己通过忍耐可以得到第二块棉花糖,孩子大概率会选择等待;如果家庭环境不够好,孩子会觉得连第一块棉花糖都有可能会消失,那么他大概率就不会选择等待。

这里所说的家庭环境并不仅仅是指物质条件,更多的包含了父母为孩子营造的家庭氛围。

早些年,这样一些育儿观念特别火:

婴儿哭了不能立刻抱,因为如果一哭就有的抱,那么他以后会哭得更频繁更厉害;

孩子要什么都不能马上给,否则他就会变得没有自控力,见什么要什么;

对于孩子喜欢的东西,要给得慢一点,再慢一点,以培养孩子的耐力……

表面上看,说得似乎都挺有道理,但实际上都很反人性。

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意思是说宇宙天地间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育儿也是一样的,我们在追寻探索的各种育儿方法,最终都要回到最简单最自然的亲子关系中。我一直觉得“延迟满足”这个词太刻意了,站在孩子的角度来看,他们感觉到的是:一个明明很轻松地就能够帮助我的大人,却变着法子不让自己称心如意。

我不知道在婴儿啼哭的时候,有多少妈妈可以忍住不抱,反正我当时是没忍住。虽然我看过的很多育儿书、专栏文章,都建议不要立刻抱,但是在孩子哭出声的那个刹那,母性的本能告诉我:去他的所谓育儿专家。

现在,我很庆幸,我自然而然的母性本能帮助孩子建立了良好的安全感,因为孩子婴儿时期的全能自恋被很好地满足,所以他能够发展出更加健全的人格和技能,并且有能力去信任他人,而我也收获了跟孩子非常好的亲子关系。这些,才是其它所有教养方式得以实施的基础。

而如果刻意去“延迟满足”,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挫败感。他会觉得自己的想法都不会被满足,自己是不受欢迎和不被爱的。渐渐地,孩子会变得不自信,也难以去信任父母和其他人。

不走极端,帮助孩子学会等待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那也不能什么都依着孩子,要什么给什么吧?

其实,这完全不用担心。因为我们真实的社会环境根本没办法满足一个人“要什么有什么”的欲望,父母只要不是过分溺爱,就不会让孩子产生“想要什么,就得来什么”的妄想。

我们要相信,孩子是很聪明的。只要给孩子一个真实、自然的环境,不刻意不强求,孩子会懂得并不是自己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

我们要做的,就是帮助他们在“想要”到“得到”的过程中,学会等待。

孩子想要一个玩具,如果你觉得玩具本身不错,又很久没有买新玩具了,那么大可以立刻爽快地答应孩子的请求;但如果不久前刚刚买了新玩具或者你觉得玩具本身不利于孩子成长,那么也可以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孩子,或者跟他约定:“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想要这个玩具,恨不得马上就得到它。但是呢,我们这个月的玩具预算已经用完了,不如再等一段时间,如果等到你生日的时候,你还想要这个玩具的话,那我们就去买下来,好不好?”

告诉孩子,美好的事物值得等待,就像等待一朵花开,一颗种子发芽。在自然的环境中,去学会等待,这本身也是一个很美好的过程呢。

不盲从不偏听,父母才是最了解孩子的人

“棉花糖实验”的风靡和被推翻事件也给我们家长一个启示:不要只顾着听各种专家的建议,却忘记了: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自己的孩子只有自己最清楚。

我们去了解学习更多的育儿知识当然没有错,但所有的知识,都只是自己养育孩子的参考。真正决定如何教如何养的,是我们自己。我们不能被各种各样的育儿理念弄得晕头转向,反而没有了自己的独立思考。

有一句话很火,叫做:“我懂得了那么多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在育儿的路上,很多父母也有这样的困惑:“我看了那么多育儿理论,却仍然教不好自己的娃。”

是的,没有哪件事是光凭理论就可以搞定的,育儿也是如此。仅仅凭借着书上的理论来教育孩子,而不去联系实际情况,就容易浮于表面,简单片面地使用“术”,而不知“道”为何物。

育儿是一条没有止境的路,不管是教育方式还是我们自己,都是在懂得更多、实践更多的过程中不断迭代,变得更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