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顶级的大师,更是顶级的爸爸!

 水晶冰清jiajia 2018-08-09

 

提起梅兰芳,哪怕不喜欢京剧的人,都对他的《贵妃醉酒》略知一二。

作为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无疑是成功的,其享誉中外的名声、地位足已证明一切。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要讲的却是梅先生的另一个身份——父亲

 

梅兰芳共有九个子女,多数夭亡,成人的只有四子葆琛、五子葆珍(绍武)、老七葆玥和幺子葆玖。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梅兰芳的孩子,自然是要继承他的衣钵,在戏曲界闯出个名堂。

但事实是,四个孩子当中,只有幺子葆玖学习了梅派。

 

梅兰芳对子女的教育注重心理和人格的塑造,他会根据子女的不同天赋秉性,为他们设计了成长成才的道路。子女们也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作出了成绩,可以说“教四子,名俱扬”。

梅先生的那一套“育儿经”,至今都值得我等学习。



尊重孩子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梅兰芳信守一句话,“像尊重观众一样尊重孩子。

据梅葆玖回忆,父亲对他的要求,有时候比一般的学生或演员更加严格。不过,严格得很有艺术,循循善诱,启人自觉。

“如果一个动作做不好,他会从几个角度来启发你,然后让你私下再去琢磨,去练。而不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练一个动作,怕搞得你紧张。”

 

当孩子在公众面前犯错时,梅兰芳也很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顾忌孩子在公众面前的“面子”。但与此同时,他会认真地指出错误之所在,并帮助孩子去改正。

梅葆玖记得,他幼时和父亲同台演出,有时在舞台上偶尔错了身段。为了不让观众看出来,父亲当时会配合他一下。过后,父亲虽然不会为此而责骂他,但会认真地给他重排一遍,告诉他错在什么地方。

“你错了,他会给你分析,错在哪儿了,以后要怎么做。”

 

尊重孩子,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现在很多家长,包括我在内,都会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与孩子交流。

换想一下,如果以对待甲方的态度对待孩子,估计就没什么难沟通的事了。



言传身教


一个有才的人,人们只会吹捧他,一个有德的人,人们才会由衷敬佩他。梅兰芳就是这样一个德艺双馨的人。

梅兰芳一生温文尔雅,没有一点乖戾气。认识他的人说:“这个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美的。”

那时戏班里有这样一句话:“脾气随着能耐长。”可梅兰芳的“能耐”都那么高了,脾气却不见长。

《戏剧报》曾评说:“梅兰芳重戏德的美名,是梨园行中和观众中有口皆碑。”

他自己也说:“我的性格,不适宜表演玩笑、泼辣一派的戏。”

不仅是表演,生活中也是一样,无论遇到什么情况,他总是端庄大方、处变不惊。这种风格也体现在梅兰芳的“育儿经”中。


教育子女时,梅兰芳用劝导代替责骂,通过言传身教,使子女从小就明白事理。

1942年,梅兰芳从香港返回上海,蓄须明志,息影舞台。那时上海已经沦陷,学校教育走下坡路,一些纨绔子弟不思进取、生活腐化。梅兰芳了解这些情况后,感到十分不安,生怕孩子们沾染上坏习惯,就把梅葆琛等几个孩子留在香港,鼓励他们温习功课。

长子梅葆琛回忆:“父亲对子女的教育,始终很和蔼、很稳重,但有时很严肃,他从不会因为子女教育而发脾气,永远是以理服人,婉言开导。”

孩子们独自留在香港,也同父亲一样,洁身自好,严于律己,全考上了当时比较进步的岭南中学。


先明白事理,再努力学习。

每一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言传身教很重要,如果你识大义、明大理,孩子自然不会刁钻;如果你不会随波逐流染上那些在别人看来“纯属正常”的陋习,孩子自然也会屏蔽不良信息,努力向上。

所以,在责怪孩子之前,先反省自己,结果可能让你意想不到。



不讲虚荣


有次梅兰芳在上海表演之后回京,家里亲戚朋友都围着他询问上海的风俗景物,他就兴奋地讲给大伙听。

事后,始终端坐一旁倾听的老祖母对他说:“咱们这一行,就是凭自己的能耐挣钱。看着别人有钱有势,吃穿享用千万别眼红。勤俭才能兴家,你爷爷一辈子帮别人,照应同行就是给咱们这行争了气。可是他自己非常俭朴,从不浪费钱。你要学你爷爷的会花钱,也要学他省钱的俭德。”

老祖母的一席话说得梅兰芳十分动容,直到后来他成为京剧界的一代宗师,仍将节俭作为自己立身处世的标准。

梅葆玖回忆,父亲虽然是驰名中外的京剧艺术大师,但全家人并不因此过着奢侈的生活。住所、衣着、饮食,全部都以节俭为主。

“我们家一直沿袭老北京的习俗,午饭常吃炸酱面,这个习惯一直保留到了解放后。父亲看到我们兄妹身体发育得都很结实,就说你们长得又白又胖,这可是吃炸酱面的功劳啊。”

梅兰芳的四个子女成人后,无论父亲是否在身边,都全部以节俭立身,并乐于帮助他人,赢得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

 

节俭是美德,与人为善是美德。

现在很多人说孩子虚荣,其实虚荣的是父母。从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成绩才艺,尽其所能就好,不要攀比。

如果父母都喜欢攀比,何以让孩子不虚荣?



因材施教


梅兰芳教育孩子,会根据子女不同天赋秉性,鼓励他们大胆追求,努力上进。

四子梅葆琛生性稳重,乐于思考。梅兰芳便为他在理工科方面发展提供条件,后来,梅葆琛考上名牌大学的建筑系,成为著名的建筑师。

五子梅绍武伶俐活络,形象思维发达。梅兰芳便于抗战时送他去美国上文学系,后来梅绍武成为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女儿梅葆玥沉稳娴静,温婉端庄。梅兰芳便鼓励她当教师。后来,梅葆玥自觉对京剧很感兴趣,梅兰芳又支持她学京剧,最终梅葆玥成为了著名的京剧演员。

如何让孩子按照他们自己的想法、爱好、长处去发展,梅兰芳提供了教科书般的实操案例。

 

许多父母喜欢将孩子的事安排得明明白白,以为这就是爱。

其实,对于孩子,更多是需要给予引导。梅兰芳为什么每个孩子都能教育得这么好?因为他有用心去观察每个孩子的性格、爱好,他有真的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只要适当地引导,自然水到渠成。

把选择的权力交给孩子,这会让孩子学会珍惜选择的权力,并带着极强的责任感按照他的选择走下去。

孩子应该有他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父母的。



不设束缚


幺子梅葆玖出生时,梅兰芳就已名声在外。梅葆玖从小投身京剧艺术,为了不让葆玖受自己的名望所累,成为自己的“复制品”,梅兰芳广请名师。

王瑶卿之侄王幼卿是梅葆玖的第一个老师。梅兰芳觉得学习王派很重要,因为发音、咬字、唱腔都是非常规范的东西。

他给儿子请的昆曲老师是上海的朱传茗,武功老师则是陶玉芝。

后来,梅葆玖又专门向朱琴心学习花旦,这些都是名师。

待到基本功学完以后,梅葆玖才开始向父亲学习梅派,逐渐把《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一个一个都学到了手。

梅葆玖广学众派,表演形式上自然与梅兰芳有所不同。

1950年10月,梅兰芳和梅葆玖在天津中国大戏院演《金山寺》和《断桥》,父子俩分饰白蛇与青蛇。这两出戏,梅葆玖分别是向陶玉芝和朱传茗两位老师学的,身段与梅兰芳稍有区别。

当时,有人建议梅葆玖按照父亲的路子演。但梅兰芳对他说:“你做你的,别犹豫。师傅怎么教,你就怎么做。临时变动,你也没有那种火候,可能不保险。”

梅葆玖后来回忆:“那时父亲对我的要求是多学、多演。这个阶段,不管老师教什么戏,教得怎样,父亲从不干涉,从不改动一个字。如果说我今天还能够在舞台上唱念做表比较自如,主要得益于那么多好老师给我打下的基本功。”

 

我们总是想把最好的一切都给孩子,包括经验。

我们是怎样成功的,怎样失败的,只要这件事上自己有过经验,就会要求孩子按我们的经验走,以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

但已经在京剧表演上登峰造极的梅兰芳,对于将来要继承自己衣钵的儿子,也不会强行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来,而是为其广邀名师,学众家之长,尊重、认同孩子学会的每一件事。

这份求同存异,需要超乎常人的远见和大度。

他对孩子真正要求的是品行、习惯,而非成就大小。

 

1961年5月31日,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演出《穆桂英挂帅》,是梅兰芳在舞台生涯中的最后一次演出。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病逝,年仅67岁。

《贵妃醉酒》《天女散花》《霸王别姬》等等名剧,是他留给世人的瑰宝。

从做人到修身,才是梅兰芳留给子女的宝藏。

 

正如梅葆玖先生所言,“我父亲这个人一生和蔼可亲,与人为善,做了好事也不爱说,从内心就非常善良,非常真挚,待人诚恳。从小看到父亲待人接物,包括他抗战的时候爱国,每个动作每件事,看他做的,对我们来说就是教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