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丨我只能在这样的夜晚想你 溶溶水畔 2018.8.8 昨日立秋,因家中有事,没有更新。 夜里大雨如约而至,今天在后台看到陌生读者的留言: 我知道我不能拖了。 这样的惦念,不能辜负。 立秋很特别。 知道秋天来了,暑意却不减。只有在早晚,才会感知一点秋天的讯息。 我想古人秋天的诗大多都写在真正入秋后。 等夏天的热烈全然散尽,秋天最绚烂的时刻意味着凋零,这时候最适合表达深深的怀念吧。 于是就有了李商隐的劈头一问: 君问归期未有期。 有了王维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即便洒脱如李白,也会在秋夜里写下: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那么立秋适合什么样的思念呢 只有在深夜踱步的人,才能感知到吧。 私以为韦应物的一首诗最适合立秋: 怀君属秋夜, 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 幽人应未眠。 天开始凉了,我在这样的夜里想起你。你应该也没有睡,那么这山中松子落下的声音,你那里也能听到吧。 有一种思念如立秋,含而不露,不动声色。 却又像夜晚松间的凉风,晨起叶片上的凝露,从不缺席。 同样是山中,同样是这样的惦念,徐志摩曾也写过一首【不知今夜山中,是何等光景】,分享给你: 庭院是一片静 听市谣围抱 织成一地松影 看当头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松 有更深的静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阵清风 吹醒群松春醉 去山中浮动 吹下一针新碧 掉在你窗前 轻柔如同叹息 不惊你安眠 这首《山中》写于1931年。是徐志摩生命的最后一年写给林徽因的。 那时两人已各自成家。林徽因在香山疗养肺病,徐志摩在北大任教,暂住在胡适先生北京的寓所。 这首诗正是徐探望林后,回到寓所所作。诗中第一行里的“庭院”,讲的便是胡先生家的庭院。 《山中》写得像韦应物的那首诗一样温柔、克制。 两个人,一个在市里,一个在山中,都有月有松有静。 许是一种相思,却在两处闲愁。 面对命中已成定局的求而不得,情感最炙热的诗人只能甘愿化作一片松针,就像从来不曾出现过。 情到深处便不打扰了。 人的一生中被这样惦念过,或是这样惦念别人,都是种幸福吧。 人与人的感情如此纤微奇妙。 有人相伴一世,两厢苍白;有人几面之缘,却能久久地、远远地放在心里。 但人生啊,不就因着这点真情而鲜活吗。 就像诗人余秀华说,我爱死这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生,我爱自己鲜活而卑微的存在。 这个立秋,愿你有这般惦念,也被这般惦念着。 你来与不来,我都在。 图/网络 文/溶溶水畔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