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活着的宝藏,是文化的传承,是民族的记忆,非遗是祖先的智慧! 面塑传承人刘芳作品:嫦娥 什么是“非遗” “非遗”全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科书的概念是这样的: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面塑技艺、口头传统、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和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等)和与上述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什么是非遗日 自2006年起,国务院将每年6月的第2个星期六设为“文化遗产日”,各地都在“文化遗产日”前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非遗保护工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2016年,国务院将“文化遗产日”调整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凸显中国对文化和自然遗产工作的高度重视。 今年的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为“非遗保护——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口号为“保护非遗——在生活中弘扬,在实践中振兴”“保护传承非遗,展现生活智慧”“活力社区,活态非遗”“振兴中国传统工艺”。 非遗包括哪些内容 ■ 传统手工艺技能,如面塑。 ■ 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 传统表演艺术。 ■ 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 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 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以上的表述是相对于“文化遗产”而言的,对于文化遗产,人们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比如故宫、天坛、周口店猿人遗址、敦煌莫高窟等。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的认识就比较有限了。到底什么是“非遗”呢?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在欣赏面塑传承人刘芳的作品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冯骥才与面塑传承人刘芳合影 左起:明德国学研究院院长吴宝常、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南开大学教授罗澍伟、面塑传承人刘芳。
非遗是祖先的智慧 我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文明历史,流传至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非常丰富。面塑、染织、传说、年画、皮影、木偶、史诗、传统医药……不计其数的种类和门类,都是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勤劳的结晶。 传承人刘芳走进校园 非遗是民族的记忆 非遗是一个民族或地区文化传统的表现形式,通过非遗,可以寻觅到这个民族和地区的根基和渊源,可以看到这个地区的历史发展与情感依托。失去了非遗,我们对民族的记忆就变得模糊,进而淡忘,失去了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传承人刘芳教授孩子们创意面塑 非遗是文化的传承 非遗和文物遗产不同,文物遗产就是现实摆在那里的,像长城,你去看也罢不去看也罢,它就在那里,岿然而立。而非遗不同,如面塑、昆曲、酿酒的工艺,它需要一代又一代的艺人去守护和传承,一旦断链,就将永远消失,只能存在于记忆中了。非遗是对古老传统和民族文化的最忠实的传承。 孩子们踊跃的向传承人刘芳学习面塑技艺 非遗是活着的宝藏 相对于冰冷的文物和古建筑,非遗总是栩栩如生的。有给人带来美的享受的面塑技艺,有优美的传说,有热闹的庙会,有奇妙的药香,有可爱的泥人,有精巧的剪纸,有悠扬的戏曲…每一个非遗的背后都有一代代为之传承的艺人,他们沿袭着古老的传统,用他们的精神和作品构筑了一个个活着的文化宝藏。 传承人刘芳教授西宁艺术学校的同学们面塑技艺 而现在,“非遗”在国家和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下,正一点一滴一件一件的重回我们的视线中。 保护非遗有什么意义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非遗文化是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在建设家园的奋斗中开展的精神活动、形成的理性思维、积淀的文化成果,是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和独特的精神标识,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卓然屹立的坚实根基。 ![]() 非遗是时光的沉香和归属 凝聚着祖先的智慧和民族的印记 可遇而不可求 保护非遗 人人有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