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推理《老子列传》补充03段干朋就是段干木 180809 -------- 《史记.老子列传》隐藏着“写人即书(老子两字是书,李耳两字才是人)”的密码,以及(关令尹,魏将宗)是同一个人(皆非名非姓,等同代号),一些相当奇特的解读方式,需要读者自行判断体会。当中有一句“封于段干”一直难以消化。最近得出新的想法,于此和大家分享。 【文本】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 【译文】老子之子(五千言的首抄本)名宗(是所有抄本的源头),宗为魏将(首抄本最先由一位魏国的将军收藏),封(都没有被涂改)于段干(一直传到段干这位先生)。 (1)老子是书,书的儿子(老子之子)自然也是书,指首抄本也。 (2)宗=祖庙=源头,也就是说这份首抄本是所有文本的源头。但是,函谷关的守关令尹拿到的,才是首抄本啊!这是怎么回事? (3)在司马迁笔下,关令尹、魏将宗非名非姓,实际上就是个代号,都是首抄本的拥有者。以此观之,这就是同一个人或者同一组传承,一头一尾,最后传到段干。为何叙述的这么麻烦?我相信这是因为史家“宁可只说半句,不能自创历史”的烦恼。想象中这是来源于两段不同的记载,两个都不全对,于是乎只把对的部分保留,不载姓名,分开记录,“请”读者自行合并也。如果不应该合并,记载的方法多的是,不用弄得这么辛苦。 (4)封=爵诸侯之土也,守其制度也=坚守不变、未曾涂改。封于段干=段干家族紧密收藏着首抄本,未曾涂改。这表示司马迁接下来会告诉我们段干先生做了些什么事才对。 (5)《史记.魏世家》记载段干者有三,其一是子夏学生段干木,子夏为魏文侯(年表前424-387在位)师。另一位是段干朋,事齐桓公午(年表前384-379在位)及齐威王(年表前378-343在位),学派不详,或可视为直接和稷下学宫相关。还有一位段干子(以子为名?)出在魏安厘王前274年,时间差太远了,预计和本题无关。 (6)《史记.郭符许列传》记载段干木“晋国之大驵,卒为齐之忠臣,魏之名贤(明明先魏后齐,干嘛故意颠倒写?明显有提醒你的意味)”,可知段干木的老师子夏做了魏文侯的帝王师,段干木为了侍奉老师留在魏国,其实他想做的是齐桓公午的帝王师,要和老师一比高下。我想他应该也做成了,所以齐桓公午看过子夏的《仿经本》。咦,为什么段干木不选择《首抄本》?这是因为要一比高下,所以坚持用相同文本,否则胜之不武也。这并非胡思乱想,我们要考虑司马迁用了“封于”两字,必有其所本。想象中当时的情况是首尾连抄分段不清还夹杂偷书贼的错别字,兼还有子夏的误判?大家都看不懂,当务之急就是分章分段分句,这就非要大尾学人不可,而子夏的存在,更是教所有人误以为只有儒家才能胜任!稷下学宫所以出现,儒家子弟所以充斥,这就合理了。 (7)此外段干木还精于培养“高级官员”,这都和五千言相关。想理解帝王术,第03、51、38章就非懂不可,但是这几章是至今所有皇帝都没看懂的难题。若想培养高级官员,那随便看懂几章就很吓人(五千言里随便一个论点都是该你一辈子身体力行的座右铭,当然吓人)。再考虑到大师如子夏者才有能力指点段干木如何吸收五千言成为经典,这就符合《道德经》文本修改的初始方向(去除楚文结构、隐藏易筮痕迹、章段结构整理、收为儒家经典)。 (8)重点来了:段干木“卒为齐之忠臣”,但是他在田齐做过什么事?一个字都没有!完全无迹可寻,反而无头有尾地冒出一位段干朋。看起来,司马迁又来一次障眼法:无名无姓的(关令尹,魏将宗)、(黄石公,盖公)都是请我们自行合并成一人,如果“段干”不是姓呢?所有的考据都指向“段干”这个复姓是司马迁发明的,难道司马迁要我们再来一次,将(段干木,段干朋)合并成一人吗?前424-379合计不过46年,的确一个人就行得通!魏之名贤=段干木,卒为齐之忠臣=段干朋,这里面最合理的结论就是差了个“改名”,司马迁很小心地,忘了。 (9)段干木“魏之名贤”,然后改名段干朋“卒为齐之忠臣”,为齐王室的稷下学宫效力,看起来这是最有可能的出处。因为怎样也想不通为何司马迁只写到封于“段干”这两字就停住了?我以前以为是地名,但总觉得有问题,现在觉得是复姓又故意不写名字才合理,名字再写出来就藏不住啦!希望这次想对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