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紫禁称衣——服饰的艺术经典

 ZY宗艺 2018-08-09
   传统文化是世界各个民族的思想、文化、观念、意识形态的综合载体,最终的落脚点是在文化。文化主要体有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文化实体和意识层面,中国的诗词歌赋、诸子百家、三钢五常、民族音乐、服饰、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等等,均属于紫禁传统文化。

中国风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蕴含大量中国元素,并适应全球流行趋势的玉树形式或者生活方式。早期,中国很多当面都喜欢模仿西方的模式,例如服装、首饰、广告等等,随着时代发展,中国人对于自身的传统文化逐渐重视,各种中国风的产物越来越受到欢迎,例如中式婚礼、中式家居。

今天我们来讨论一下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是精神文明的含义。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进行了几十万年。祖先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披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夏商周时期

殷商时期社会生产力额定发展,在物质上又有许多物质文明的局措。从甲骨文中可见的象形文字就有桑、茧、帛等字样,可证明农业在当时的发展。又从出土的商代武器铜钺上存有雷纹的绢痕和丝织物残片等,可见那时的工艺水平的高超和精湛。殷商甲骨文中,可见王、臣、牧、奴、夷及王令等,衣冠服饰随着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开始打上了时代烙印,成了统治阶级“昭名兮、辨等威”的工具。尊卑贵贱的生产关系,促使服饰也开始形成其固有的制度。

 

周代是中国冠服制度逐渐完善的时期。这时候,有关服饰的文字记载十分多见。青铜器铭文中,有关服饰的记载和“虎冕练里”(毛公鼎)、“女裘宝殿”(周、伯蔡文簋)等。随着等级制的产生,上下尊卑的区分,各种礼仪也应运而生。反映在服饰上,有祭礼服、朝会服、从戎服、吊丧服、婚礼服。这些服饰适应了天子与庶民,甚至被沿用于商周以来的二千年封建社会之中。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间不全遵周制度。七国崛起,各自独立。其中除秦国因处西陲,与其它六国有差异外,其它六国均因各诸侯的爱好和奢侈,以及当时兴起的百家争鸣之风,在服饰上也各显风采。春申君的三千食客中的上客均着珠履;平原君后宫百数。卫王宫的卫士穿黑色戎衣;儒者的缛服长裙褒袖、方履等等。汉初服饰,与民无禁。西汉虽有天子所服第八诏令的服饰制度,但也不甚明白,大抵以四季节气而为服色之别,如春青、夏赤、秋黄、冬皂。汉代妇女的日常之服,则为上衣下裙。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北方各族入主中原,将北方民族的服饰带到了这一地区。同时,大量民族服饰文化也影响和同化了北方民族的服饰。妇女的日常衣服仍以上身着襦、衫,下身穿裙子。襦、裙也可作为礼服之内的衬衣衫。

紫禁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新一代,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宫廷紫禁文化,这种传统的宫廷文化直视最高登记点,大多数宫廷服饰于宫廷内的建筑或者是与皇家有关的吉祥。金戈先生说在了解市场的过程中,感受到目前服饰的潮流风向更多的是趋向于紫禁文化之经典传统文化是体现庄重大气的风格,经历数百年也能感受得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