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秘广富林 程志强

 金钱河南山牧童 2018-08-09

探秘广富林 

程志强

(作者系区史志办副主任)

 

一、广富林的人文历史有多久?

 

  为了探明广富林的历史有多久,2008年夏天,考古学家通过钻孔探测在深度为15.5米处遭遇暗绿-深灰色硬土层,这是距今8650年的古土壤。从这里开始,土质由深灰色逐渐转为灰色,植物碎屑增多。一直到孔深2米以上,即距今6540年开始,演变为盐渍化的滨海平原。这时广富林遗址虽然已经成陆,但土壤仍然非常贫瘠,盐碱度很高,只能生长少数耐盐性植物,不适合农业耕种,因此也无法提供人类居住。

  今天的广富林遗址与崧泽、福泉山地理环境和海拔都没有明显差别,但是在远古时候,广富林的地势更低,更易受到海水的侵蚀。因此在成陆之后又过了1000年,直到距今5500年左右,这里的土地才开始适合人类生存,人类的足迹开始踏上这片神奇的土地。

 

  二、广富林发掘最古老的考古学文化是什么?

 

  根据上海博物馆出版的《文明之光》大型考古画册,上海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序列是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崧泽文化(距今60005400年)-良渚文化(距今54004300年)-钱山漾文化(距今43004100年)-广富林文化(距今41003900年)-马桥文化(距今39003200年),我们可以这样记忆:一“马”当先(马家浜文化),一“马”殿后(马桥文化),中间崧泽-良渚-钱山漾-广富林,可以简称“松粮钱广”(寓意“松江粮食经济影响很广”)。

  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的上限是距今5500年的崧泽文化晚期,与青浦崧泽遗址出土的距今约6000年的马家浜文化晚期“上海第一人”相比,晚了近500年。

 

  三、是“广富林-文化遗址”,不是“广富林文化-遗址”

 

  广富林遗址出土文物包括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下延至西周、春秋战国、秦汉、唐宋。与上海地区其他古文化相比,广富林的神奇之处在于其文化序列的绵延不断,完整体现了从史前文明至今的演变。因此这里要展示的不仅仅是广富林文化(距今41003900年)的遗址,而是绵延5500余年生生不息的人类历史。

  这里“文化遗址”与“自然遗迹”相对而言,指的是古代人类的建筑废墟以及在对自然环境改造利用后遗留下来的痕迹。与依托自然环境建立的公园相比,“文化遗址”最大特色和本质特征是历史文化,因此成为弘扬中华文化、进行爱乡爱国教育的重要载体。

 

  四、为什么命名为广富林文化?

 

  考古学文化的命名,是为了区分同一地区时代不同和时代相近而内涵不同的考古遗存。19世纪6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莫尔蒂耶发表他研究法国旧石器时代文化的成果时,仿照地质学命名办法,用第一次发现典型遗迹的地方来命名,后来以第一次发现典型遗迹的小地名命名成为国际考古学界的惯例。

  1959年,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夏鼐先生发表《关于考古学上文化的定名问题》,提出一个成熟的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条件,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特征;二是同一类型的遗址最好发现不止一处;三是必须对这一文化的内容有相当充分的认识。而最终命名的确定,应该“以第一次发现的典型遗迹(不论是一个墓地或居住遗址)的小地名为名。”这就是考古学文化命名的四原则。

  广富林文化的主体是来自黄河、淮河流域河南、山东、安徽、江苏交界地区的龙山文化王油坊类型,本地传统文化和来自浙南闽北以印陶纹为特征的文化也有影响。体现在文物上,是以侧扁三角足鼎最具特征。广富林文化主要分布在环太湖地区,在浙江的宁波慈城小东门遗址、湖州钱山漾遗址,江苏的宜兴骆驼墩遗址、昆山绰墩遗址、常熟北罗墩遗址也有发现。广富林遗址从1959年发现,1961年开始发掘,1999年开始大规模发掘,到2006年正式命名广富林文化,考古学界对这一文化的内容已有相当充分的认识。而广富林不仅是上海地区唯一广富林文化遗址,也是最早发现这一文化的典型遗迹,因此完全满足命名四原则。

 

  五、广富林文化有何特殊意义?

 

  与其他考古学文化相比,广富林文化时间跨度只有区区200年,与绵延近1000年的马家浜文化、600年崧泽文化、1100年的良渚文化、700年的马桥文化相比要短得多;在遗址分布、出土文物等方面也似乎“乏善可陈”,并无特别突出之处。

  那么,广富林文化为什么会引起考古界、政府和民间的特别关注呢?

  第一,广富林文化(距今41003900年)2014年命名的钱山漾文化(距今43004100年)是主要接受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同时受到浙南闽北地区印纹陶文化和本地良渚文化影响,它们一起填补了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的空白,是环太湖流域南北文化交流的最早证据,对于解读高度发达、迈进早期国家门槛的良渚文化神秘消亡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距今4000年左右的中国,正是早期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200011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确定夏朝约开始于公元前2070年,正好落在广富林文化范围之内。而夏朝的建立,正是基于治理大洪水而得以巩固的王权。这与专家推断黄河流域龙山文化先民为避洪灾而南下相吻合,对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提供了生动的注脚。

  第三,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移民城市,而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的先民是这一行政区内最早的移民。研究广富林文化包括钱山漾文化,对探寻上海历史源流、丰富上海文化内涵,建设上海文化品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和现实意义。

 

  六、广富林遗址有何特殊意义?

 

  广富林文化既是时间概念(跨度200年左右),同时又是空间概念(分布于苏、浙、沪的环太湖流域),而广富林遗址则是空间概念,包括广富林路以北、银河路以南、沈泾塘以东、油敦港以西、广富林村及北部一带。1959年,上海市文管会考古调查时发现,197712月,被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地点。2013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富林遗址的特殊意义主要有四点:

  一是在这里发现命名了广富林文化,而且这里是上海境内唯一的广富林文化遗址;

  二是这里不仅有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钱山漾文化-广富林文化的完整序列,而且5000多年来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绵延不绝;

  三是这里的钱山漾文化和广富林文化时期的先民主要来自黄河流域,不仅是黄河、长江两大文明的融汇交流,也是上海移民文化的起点;

  四是遗址出土了春秋时期的两件青铜尊和一件青铜鼎残片以及汉代的绳纹地砖,显示这里是上海地区最早的城镇。

 

  七、广富林原名是什么?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

 

  公元1363年,元至正二十三年农历四月十八日,一只黑楼舟从松江府学出南关水门,一路向西向北,到达今天的“沪上之巅”——天马山(又名“干山”)。从船上走下一老一少两位文人,老者便是原籍浙江诸暨的著名文坛领袖杨维桢,他应邀来松江府学任教,深受官民学生爱戴;少者便是他的学生洪祥,正是他来请老师到天马山作访友休闲之游。杨维桢为此次郊游写下的《干山志》中,提到“泛白龙潭北行,过沈泾,至皇甫林西小溪,蛇行六七里,抵山麓”,其中“皇甫林”,便是广富林见于史籍的最早记录了。

  《尔雅·释地》:“邑外谓之郊,郊外谓之牧,牧外谓之野,野外谓之林。”顾名思义,“皇甫林”极有可能便是以居住在这里的皇甫家族而得名,正如今天的“徐家汇”陆家嘴”分别缘于徐光启、陆深而来。“

  大约过了100年,“皇甫林”演变成“广富林”,常常被简称为“富林”。明朝中后期,广富林经济日益繁荣,从“广富林市”发展为“广富林镇”,号称“云间北首第一镇”,但“皇甫林”这个名字至少在清朝光绪年间还在同时使用。

 

  八、广富林遗址出土的宋代龙首构件说明什么?

 

  2012年,在广富林遗址的一座宋代水井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件龙首建筑构件,全长约60厘米,龙首张口吐舌,双目圆睁,灵动而充满力度,是宋代陶塑艺术的精品。

  龙是帝王的象征,是帝子王孙的专利,作为建筑构件并非普通人家所能拥有。龙首建筑构件的出现若非富商巨贾的“僭越”,便是赵宋王室在此的遗物。

  众所周知,1127年“靖康之变”后,宋室南渡,改杭州为临安,作为都城。松江作为京畿重地,吸引着大批中原遗民迁居于此,董其昌、陈子龙等很多名人都是这批移民的后裔。还有一些贵族官僚,也把松江作为告老息养之地,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天马山周氏先祖,始建护珠塔的周文达将军。

  周文达护驾南渡,得宋高宗所赐银甲,奉命招抚两浙秀州路,因此自称“御前银甲将军招抚两浙秀州路招抚使”,后定居华亭。周文达深得高宗宠信,特赐西域所献五色佛舍利各一枚,勉励他“宣力王家,一心坚固,常同此舍利”。周文达告老还乡,定居于天马山。先在山上修筑家庙,藏高宗所赐银甲,后来又建七级宝塔,安奉五色舍利。据说这座宝塔时现宝光,因此又叫宝光塔,后来被称为护珠塔。

  宋井中的龙首构件极有可能和天马山上的护珠塔一样,是宋室南渡的历史见证,也是松江历史大发展的精彩一页。

 

  九、富林十景”描绘了“明朝广富林怎样的情形?

 

  明朝中叶的广富林人陆润玉(14011462)曾作《富林十景》组诗,分别是《富林春晓》《村庄雨霁》《九峰环翠》《八曲潮生》《三泖回澜》《绿沙农本》《松林龙蜕》《横浦归帆》《客舟夜泊》《谿桥晓市》。

  在诗人的笔下,广富林风景幽美,远眺九峰环翠、横浦归帆,近观八曲潮生、三泖回澜。鸟语花香之中,有农夫渔者辛勤劳作的身影,有师生课读的琅琅书声,一派耕读之乐的祥和景象。如果说这些还是传统农村田园生活的描绘,那么《客舟夜泊》《谿桥晓市》两首则分明可作明朝中后期松江经济繁荣的诗史。

  “巨舸缷帆樯,入港月已白。此夜泊谁家,村南隐君宅。”这首《客舟夜泊》记录了一艘大船(“巨舸”)在月白之夜驶入广富林,停泊在“村南隐君宅”。显然,这位“隐君”是一位大商人,远道而来的大船不是寻常走亲访友,而是为了大宗的贸易。明朝中后期,松江“衣被天下”,“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计,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阅世编》卷七),广富林也是商人们光顾的重点市镇之一。

  “石梁双跨谿,虹影倒涵水。斜月未堕煙,煙中市声起。”这首《谿桥晓市》描绘的是清晨的广富林,西边的月亮还没有完全落下,沿河桥畔的早市已是人声鼎沸了。市集上百业兴旺,其中也一定有昨夜大船载来南北杂货和那位大商人忙碌的身影吧。

 

  十、富林二曹,一时人豪”指的是谁?“

 

  富林二曹,指的是广富林的世家大族曹泰、曹节兄弟二人。曹家祖上为南宋著名爱国诗人曹豳,曹豳之后的一支辗转从温州到湖州迁徙定居松江广富林。传至第三代曹琛时,家业兴旺,二子曹泰、曹节先后于景泰五年(1454)、成化五年(1469)进士及第,松江府赠匾“双进士第”,立“双进士坊”,把他们所居的地方称为“双桂里”。

  曹泰,字时和,松江府著名诗人。因为被诬入狱,后来虽然冤情昭雪,但因刑罚拷打而残疾。回到故乡后,在广富林筑九峰书屋,吟诗自娱。

  曹节,字时中。在云南普洱任地方官,遇到大旱虫灾,曹节斋戒茹素祈祷,结果虫害灭绝,粮食丰收。升任浙江海道副使,当时有势家大族组织船队出海捕鱼,违反朝廷禁令,曹节执法甚严,与上司意见不合,于是辞官回乡。曹节这时仅40多岁,回乡后杜门不出,从不主动结交官府,要么整天在家摹写怀素草书,要么与文人诗酒流连。正德四年(1509年)松江大灾,他带头劝赈,救济灾民上万人。曹节性情旷达,广富林有位青年常常酗酒之后诋毁曹节,甚至把他的姓名写在牛腹上,鞭打咒骂,写书信恶语相加,都不能使他动怒,最终感化青年,他的雅量也为乡里所钦佩。曹节80岁的时候,做了生圹,每天都去小坐片刻。后来,直至90岁才寿终正寝。

  继曹泰、曹节中进士后,先后有曹时信、曹完、曹宪、曹俦等人中举人,可谓科举世家,不仅在广富林首屈一指,在松江府也罕有其匹。曹家为此筑世庆堂以示纪念,请南京礼部尚书、主纂《正德松江府志》的诗人顾清,也是曹节的至交好友为之撰《世庆堂记》,表彰曹家的荣耀。

 

  十一、为什么陈子龙墓碑是青浦知县所立?

 

  来广富林参观的游客,在瞻仰祭拜陈子龙墓,缅怀这位抗清英雄和文坛领袖时,常常会对墓前那块署名“知青浦县事宁海黄映庚立石,乾隆五十一年丙午仲冬”的墓碑产生疑问:为什么是青浦知县?

  这块墓碑上的正文是“大清赐谥忠裕明兵科给事中大樽陈公墓”17个大字,断句是“大清赐谥忠裕/明兵科给事中/大樽陈公/墓”。

  “大清赐谥忠裕”,是指乾隆四十一年清廷为明末抗清殉国的义士赐予谥号以示褒奖,松江共有14人获此“殊荣”,其中除陈子龙谥号“忠裕”外,还有他的好友夏允彝为“忠节”、学生夏完淳为“节愍”。“明兵科给事中”,是南明朝廷封给陈子龙的官职(从七品)。“大樽”是陈子龙的号。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割华亭、上海两县北境,建立青浦县。直至195412月与辰山、佘山等划入松江县,除了其中嘉靖三十二年至万历元年(1553157320年间曾一度撤销青浦县建制,广富林隶属于青浦县管辖近400年之久。因此,为陈子龙立碑的只能是青浦知县。不仅如此,墓前另外一块碑首已失的“陈忠裕公墓田碑记”也是青浦知县孙凤鸣于乾隆五十三年所立。 

稿件来源:松江报20180720日大讲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