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水乡泽国: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

 天宇楼33 2021-11-10

与北京、西安等自然环境长期相对稳定的古都不同,上海所处的地理环境一直处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当西安已经成为秦汉统一王朝都城所在地时,今天上海东部的大部分地区还是一片茫茫大海,如今,沧海桑田的变迁仍在上海这片土地上继续上演……

横塘纵浦 水乡泽国

考古学视野下的古代上海

撰文 / 陈杰

供图、支持 / 上海博物馆

图片

明,木仪仗俑群,上海黄浦潘允徵墓1960年出土。

从1843年开埠以来,在150余年的震荡发展中,上海从一个濒海的普通县城,演变成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不仅是重要的贸易和金融中心,也是国际文化交流胜地。然而,要清楚地讲述上海古代史,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图片

横塘纵浦的水乡泽国

上海滨江临海,水体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12%左右,江、河、海、湖兼有,水利自然环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清代学者钱大昕曾写道:“横塘纵浦水濴回,吉贝花铃两岸开。朵朵提囊看似茧,便携花簏捉花来。”“吉贝”即棉花,此诗不但写出了当年棉花丰收时采摘的盛况,也描绘出江南水乡的特点——横塘纵浦。

图片

1930年代,吴淞江鸟瞰。

从吴淞江到苏州河

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为水患,当时的巡抚海瑞再次整治吴淞江,对吴淞江自黄渡至宋家桥河道加以疏浚,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苏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由于河道变窄,称“江”有些名不符实,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遂以“苏州河”相称。从此,“苏州河”沿袭至今,成为上海城市地名之一。

图片

上海地区古代海岸线与主要遗址分布图。(制图/张晓邦)

黄浦江的崛起

明成化八年(1472年),杭州湾海塘筑成,造成了流入杭州湾的通道堵塞,原流往杭州湾的河流也逐渐汇入黄浦。此后,黄浦总汇杭嘉湖平原各条河流之水,又有太湖、淀山泖等水源从上游顺流而下,“水势遂不复东注松江,而尽纵浦水以入浦,浦势自是数倍于松江矣”,最终形成“黄浦夺淞”的局面。

图片

海瑞(1514~1587)。明隆庆三年(1569年),因为水患,当时的巡抚海瑞再次整治吴淞江,对吴淞江加以疏浚,至此,吴淞江下游完全改入苏州河今道,由外白渡桥入黄浦江。由于河道变窄,称“江”名不符实,清末就有人根据吴淞江上游来自苏州,遂以“苏州河”相称,并沿用至今。

不过,上海作为港口真正兴起,还在清代康熙开海通商以后,清《嘉庆上海县志》中曾感叹道:“自海关通贸易,闽、粤、浙、齐、辽海间及海国舶虑浏河淤滞,辄由吴淞入,舣城东隅,舳舻尾衔,帆樯如栉,似都会焉。”此时,上海俨然成为江南第一大港。

图片

九峰雪霁图,元,黄公望(1269~1354)绘。“九峰”非实指,而是古代上海境内十几座小山丘的总称,一般指佘山、天马山、横山、小昆山、凤凰山、厍公山、辰山、薛山和机山等9座山峰,明《嘉庆松江府志》载:“府境诸山自杭天目而来,累累然隐起平畴间。长谷以东,通波以西,望之如列宿。排障东南,涵浸沧海,烟涛空翠,亦各极其趣焉。而九峰之名特著”。

文明的萌蘖

2004年出土的马家浜文化人头骨,代表了“上海第一人”。这些上海最早的先民在此定居以后,开始开垦土地,种植水稻,饲养家畜,揭开了上海地区文明史的序幕。

图片

神像兽面纹玉琮,良渚文化玉器,上海青浦福泉山遗址2008年出土。

马家浜文化距今约在7000~5900年间,其时,长江三角洲开始发育,海水不断东退,一些高墩或低丘逐渐摆脱海浸影响,从潮上带发育为滨海湖沼低地,成为适于人类居住的地点。上海地处长江三角洲东部,海水东退,陆地淡水沼泽化的时间相对较晚,直至距今6000年左右的马家浜文化晚期,才有第一批先民迁居于此,利用自然资源,克服地理环境的影响,把上海一地的史前文明推向高峰。

图片

鹦鹉衔枝绶带纹铜镜,福泉山汉墓遗址出土。

史前文明的巅峰

上海地区是良渚文化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其中福泉山遗址贵族墓出土的玉器,是良渚文化玉器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墓葬共30座,分为早期和晚期两大阶段。

然而,良渚文明未能继续发展延续,她衰落并消失了。在上海,取而代之的是广富林文化和马桥文化。良渚文化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已经在不断地冲击着本土文化,广富林文化不过是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结果。

图片

组合玉项链,当时人们在生活中已有淳朴的审美意识。

海纳百川的时代

广福林文化是因为广富林遗址发现而命名的一支新的考古学文化,广富林文化的先民是上海地区最早的移民,他们来自黄河流域,因为广富林文化中北方文化因素占据主导地位,但是本地的文化传统和南方的文化因素也有一定的比例,显示了广富林文化的多元文化特色。广富林文化在空间上,是连接长江和黄河早期文明的重要桥梁,在时间上则连接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文化和夏商之际的马桥文化,填补了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空白,是长江三角洲地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突破。

图片

神人兽面纹象牙权杖。

图片

侧装三角形足陶鼎,此陶鼎的出土,引发了对广富林文化的新认识。

此时,上海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青铜时代文化,紧随广富林文化的就是马桥文化。与广富林文化相反,马桥文化的主体来自南方地区,但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又吸收了北方文化的影响。马桥文化的组成以南方印纹陶传统为主,同时融合了本地传统因素、中原地区的夏商文化和山东半岛的岳石文化等多种文化因素,它也反映了夏商时期上海地区多元文化的特色。正是在这种南北文化不断交融的情况下,上海乃至太湖地区以一种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态度,创造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新的文化。

图片

楚李园献妹夺权,清末民初石印本《东周列国志》插图。《东周列国志》写的是西周末年至秦统一六国期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楚李园献妹夺权”中有关于春申君的描写。

吴越时期的上海

吴越时期是江南地区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吴国与越国在西周以后相继壮大,并于春秋末期成为可与中原诸侯国分庭抗礼的大国之一。“吴文化”与“越文化”在相互交融、激荡、流变与集成中形成统一的文化类型——吴越文化。吴越文化继承和发展了江南地区原有的马桥文化印纹陶和原始瓷的风格,并将之强化。印纹硬陶器和原始青瓷器成为生活中最常见的用品,它们也是吴越文化鲜明的物质文化特征。

图片

家猪陶塑,崧泽遗址出土。

图片

带盖竹编纹陶罐,崧泽遗址出土。

吴越两国灭亡以后,江南地区受到了楚文化的强烈影响,秦汉以后也被纳入中央集权统治的范畴。然而,随着历史的沉淀,吴越文化已经积淀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凝聚为一种强固的传统,并影响至今。

城镇文化的兴起与繁荣

青龙镇作为上海地区的港口城市,至北宋达于鼎盛。由于地处江海要冲,青龙镇内外贸易极盛,甚至日本、新罗(今朝鲜半岛)等国的海船都在青龙港卸货付税,进行官方贸易。《宋会要辑稿》记载,熙宁十年(1077年)青龙镇的税收为15879贯4000文,几乎占华亭县商业收入的一半。诗人梅尧臣著有《青龙杂志》(已佚)一书,是青浦最早的地方志,记载青龙站36坊,烟火万家,一派繁荣景象。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也曾在青龙镇任职,引来众多文人游历,留下许多诗词歌咏。南宋时,由于吴淞江上游日益淤浅,下游日渐缩狭,往来海船已不能溯吴淞江而驶入青龙镇港口。曾经十分繁华的青龙镇风光不再,逐渐被新兴的上海镇取代。

图片

清朝活财神大开聚美厅,上海旧校场年画。此画描绘的是事业如日中天的胡雪岩端坐聚美厅,旁有江南各地乃至东西洋女子为其吹拉弹唱的情景。

图片

龙泉窑青釉长颈瓶。

富庶的经济,江南的上海

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周围的经济实力,上海已经具备成为中国沿海第一大港的充分条件。因此,当帝国主义列强用枪炮打开中国大门之后,特别指定上海为首批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开埠后不久,上海港口依其地缘优势、市场潜力和已有的港口条件,迅速超越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港口。

图片

清,道光年间,黄浦江十六码头盛况,曹史亭绘。

社会风气的转变

明代中晚期之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集权统治的衰弱,崇奢尚侈之风盛行。特别是江南地区,贸易的繁荣、工商业的发展,迅速积累了大量财富。在经济驱动下,社会弥漫着享乐奢靡的风气。1997年,上海卢湾区李惠利中学建筑工地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家族墓地,共发现7座墓葬。其中,一座女性墓随葬了大量首饰,墓主发髻上套有银丝鎏金发罩,前面插有山峰形人物故事“挑心”,后缀有条状的发箍,发髻上插满了各种发簪,有金蚱蜢簪、金虾簪、荷花簪、蝶形簪、梅花簪等共14件,可谓插满全冠。墓主的耳朵上各戴有金嵌白玉葫芦形耳坠1只,另外,墓主的手上共戴有6只金戒指。整个妆容可谓是珠光宝气,一派贵妇人的形象。仅此一墓,当时的奢靡之风可见一斑。同时,一墓中随葬这么多金银首饰,也反映崇奢的风气已经渗透到了丧葬习俗中,形成一股厚葬之风。

图片

上海世家望族潘允徵墓中出土的家具明器,明代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上海市内唯一一处明代园林豫园的最早主人,也是潘氏家族的潘允端。

图片

银鎏金嵌宝镶白玉松鹿绶带鸟牡丹纹帔坠。

世家望族

然而,在科举制度下,读书做官依然是获得社会上层地位的主要方式。明清之际,上海地区涌现出许多世家望族,他们大多出身于科举仕途,地位崇高,并对上海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科举制度的影响下,兴学重教、追求功名成为当时社会生活的主流,由此逐渐形成了明清时期上海崇尚风雅的人文气质。

图片

白玉灵芝善财童子饰。

图片

玛瑙羊距骨。

图片

德化窑白釉观音像,法华塔地宫出土。

徐家汇位于上海中心城区西南部,区内高楼林立,是集购物、娱乐、办公、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域。然而,400多年前,这里还是一派田园风光,典型的鱼米之乡,明代徐光启及其后人曾长期生活在这里。

图片

董其昌《秋兴八景图》,上海博物馆藏。

人文审美情趣

明代中晚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个人主义的享乐,以及悠闲适意的、艺术化的生活情趣。特别是江南的士大夫,他们宴饮游乐,寄情于山水园林之间,舞文弄墨,在书画中抒发着鲜明的个性。以董其昌为代表的“松江画派”即是这种社会风气转变的产物。在当时因为商业利润的刺激,艺术商品化倾向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松江画派”推崇平淡天真、师法自然、讲究趣味,强调性灵求真,正好符合明代晚期追求个性和自然的人文审美情趣,遂迅速成为当时绘画的主要流派。

图片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涅像,方塔地宫出土。

图片

铜鎏金金刚铃。

城隍信仰

上海城隍庙最早建于明代永乐年间,时任上海县知县张守约把原来的金山神庙改建为城隍庙,由正一派道士管理。明清两代,城隍庙经过多次修整,庙基不断扩大,宫观建筑不断增加。民国时期,城隍庙遭遇大火,后由上海青洪帮黄金荣、杜月笙等筹款,重建城隍庙诸殿,采用钢筋混凝土材料,但是整体依然保持了庙宇飞檐崇脊的外观。新中国成立后,城隍庙一度被占为他用。现在,在政府支持下,上海城隍庙再次得到恢复,成为上海的旅游胜地。

图片

金执荷童子耳环。

图片

铜鎏金阿育王塔,李塔地宫出土。

结语

上海,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一直是英国人虎视眈眈的对象。因此,鸦片战争后,英国人迫不及待地将上海列入五大通商口岸之一。在半殖民统治下,上海以一种畸形的方式迅速发展成为远东第一大城市……

图片

1900年,豫园,九曲桥。

图片

上海旧城水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