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剂学》学习笔记17

 药膳食疗方注释 2018-08-09

总论/第三章 方剂的分类

   第三章在教学大纲安排里面,基本上是属于三类内容,三类内容是属于提示的,学员自学为主的,重点作一些提示。
   因为对历史上的方剂的分类方法,也还在不断的总结当中,因为古代这种分类不是有意识的,而是一种无意识逐渐形成的,所以我们作一些重点分类,主要了解我们现有教材的分类基础,有功用治法分类、综合分类,这是这一章要讨论的大概情况。

一、七方说

   方剂分类,人们过去常说《内经》有七方之说,把它叫做七方分类法,现代我们把它叫做七方说,这种说法,或者说这种提法。
   为什么呢?
   因为到如今没有过一本书是按这个七方来分类的,所以它只能说是一个说法。但是你要是把它去掉,说这个不算分类,但是过去教材和历来的提法,很多医家书里都写的七方,写了这个提法在里边,所以在这里学员可以了解这种说法,没有呢,似乎又有欠缺,是这样处理。
   所谓七方呢是指的大、小、缓、急、奇、偶、重,后来又改为大、小、缓、急、奇、偶、复,复方。
   这个实际上这《内经》里较早的一种,也可以看作一种方剂归类的一种设想,也反应出当时方剂学在发展当中,不是很成熟的一种提法。
   七方说就到目前来说,就是《内经》提出来以后没有用过,但是很多医家书里都因为它是《内经》的东西,都要提一下,给它一定的地位。《内经》有这个七方提法,作为一个常识了解。

二、病证分类法

   这是在历史上用得较多的一种方法,如果向前推应该说《五十二病方》就是一种病证分类。按病证分类,当然很粗糙了。
   《五十二病方》出来的时候,中医临床的辨证论治体系还没有建立。因为建立,是以东汉张仲景的《伤寒论》为标志了。
   病证分类后来影响很大了,
* 《伤寒论》它还是个病证分类法,它有病,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对吧,它有病脉证并治。
* 《金匮要略》内科病也是以病脉证并治,这个也就是说都是以病证来分类,
​   包括
* 《千金方》,以及宋元时代很多医家的方书,都是属于病证分类,用得比较多的。

第三类呢,祖方(主方)

  这种分类有不少医家也挺推崇,施沛的《祖剂》,我们教材上写的施沛的《祖剂》是很典型的一个,《祖剂》这本书,它是一个以基础方为首,统帅系列的包括当代和后代的变化方,以基础方为主,这实际上也是学习方剂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记得我的老师,到成都中医药大学,七十年代,当时安排我给成都中医药大学的彭教授,也是内科主任,当时第一代四个教授当中的一个,国家学位评议委员,当时我给他当助手,整理经验,他背的方非常多,因为他当时已经七十好几了,他有时候坐在那儿,问他一些问题,他开始背方,背得我们也听不清楚,嘴在动,因为助手就是我和他的儿子两个,所以把主要内容记下来,慢慢他儿子有时候又去问他。
​   你问他一个方,什么书里的,就要查资料,整理他的东西,他有时候,一背收不住口,可以背很多出来,他知识也很广泛,年轻的时候背的很多,甚至于开个玩笑来说,把一箱书都背下来了,临床经验也非常丰富。
​我后来就问:彭老你能背多少方啊?你有算过没有?
他没太想告诉我,我问他二百个?
他说:不是,二十个?
我说:二十个怎么会呀?
   因为每周跟着他一起看病,那段时间锻炼很重要,自己搞了一些年临床,然后每星期二,星期五,我要看半天门诊,我看三趟,效果不明显。就预约,下礼拜礼拜四来,礼拜四他带我们两个看,给我们两个料理后事。我们看的麻烦了的,他来,一起商量。所以我就说他背那么多方子怎么就是二十个呢?
   有一次给他整理,他用胶艾四物汤,《金匮》胶艾汤的这个经验,他开始在那背,
- 哪个书里面用这个胶艾汤,加减什么,变成什么方,
- 用什么,我怎么用的,在哪个书里,
   我们记录了一个多礼拜,大约整理出124个方,那就是说他把胶艾四物汤当作基础方,加加减减出来一大堆。
   一个总公司下面出来124个子公司,不同时代的,他说的二十个方,二十个总公司,那子公司不是两三千个了。

   所以学习当中这种主方的思想,基础方这类思想对学习是有好处的,所以为什么说我们这次这个教材,也有个特点,每个方后面运用当中第一句话,要求编委都要写清楚,
* 这个方是反映什么什么学术思想的代表方,
* 或者这个方是治疗什么什么证的基础方,
* 或者是针对什么什么病机的常用方。

   这三类方性质是不同的,性质不同的方,千篇一律一样的学习方法怎么行呢?你学习参苓白术散和学习四君子汤,一个方法吗?
   临床你这个四君子汤四个药,就把病人对付了,说起来很宽,对吧,但是在很宽的当中,看起来很宽的前提下针对性差,它通过不同加减产生不同的方,脾胃气虚基础上,面向不同具体的证型。
   所以主方分类法,对于学习深入很有好处。

   但作为本科开始学习,这个方法又不容易收到好的效果。因为毕竟是作为一种基础课程学习,还是以治法功用归类比较妥当,这是多少年,包括我们前人和现代摸索积累的,以这个功用治法,有些特殊情况结合一些病综合分类。

第四、功用分类

  有的叫治法分类,按治法,以法统方,从方剂角度呢是以功用,每一个方的功用,实际上针对了什么。
   方剂针对病机体现治法,就是治法,这个分类方法比较早,应该说是十剂,十剂这个提法,但十剂这个提法,我们的认识也有个过程,过去从第二版教材、三版、四版到五版,我们很多把十剂,认为是北齐的医家徐之才提出来的十剂的,这个提法出自与他,这不精确。
   所以现代经过反复考证,最终十剂,用在方剂上作为方剂分类,是宋徽宗主持的那本《圣济经》,宋代的。
   最早十剂,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是写的是十种,这个过程在教材上有了,是十种。这个十种指的是中药的功效分类,中药功效分类。
   后来在这个十种,每一个宣通补泄等的后面加个“剂"这个字,《圣济经》加了剂这个字了,以后又证实,比如成无己就叫十剂,这个提法,直接叫十剂了,有十种到十剂是由药物分类到方剂分类,是由唐朝到宋朝,宋金这个时代,经过了很久的时间。
   其实这个考据早在十多年前,都已经考据清楚了,王绵之教授,我们方剂界的泰斗,他已经在一个总论的这个发挥方面的讲稿里面,已经有了这个,写了大致的过程。没有现在这个精确了,他已经有这个过程,和五版的写法里的,虽然也是他写的,那个已经把它纠正了,但是很多地方还是写十剂是徐之才的。
​   这个现在看起来象笑话,因为当时八十年代,我看到了王老这个以后,还查了资料,讲课按这个讲,那有的老师,有些说你这个错了。我说不错,对的。那他把我讲课录音还拿到上级部门说这个人乱讲。后来大家考证确实是,历史上很多考据它有个过程,不一定一下就准确,就精确,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所以十剂这种提法到宋代,它这是以功效分类,比较早,因为它是从药物分类沿用过来,从药物分类更早。

   到了后来很多方剂它都有这个,比如说张景岳的《新方八略》,那它按功效分类。当然以后到《成方且用》《成方便读》等等,都是以功效分类,所以这个分类适用很广。

​五、综合分类法

   《医方集解》开创了新的综合分类法,里面是功效分类为主,结合病证,比如治虫啊,痈疡啊,这类是病证了。它是一种综合的,所以把它叫综合分类法。
​   直到我们建立中医学院以后,大生产教育以后的教材,基本上各版都是以综合分类为基础。
   比如说到现在七版,痈疡剂把它分解在其它这个章节里头,那是不是就不是综合分类了呢?你驱虫剂呢,虫证,这还是以病证分类,它有一些并不完全以功效去分类,所以少数的以病证分类还保留,所以还是属于综合分类的范围。
​   作为一个提示,重点提示,方剂的分类我们就讨论这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