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中医是这样诊治痛风的!看完终于放心了

 重新得力124 2018-08-09

中医对于痛风等慢性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优势,充分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特点,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在痛风的急性发作期多从湿、毒、瘀论治,以利湿泄浊、清热解毒为主要治疗原则,佐以活血化瘀,结合本期的病机特点,避免苦寒燥湿及温燥活血之品。

在痛风的慢性缓解期,则根据患者脾肾不足的体质特点,顾护脾肾,攻补兼施,标本同治,患者脾气健运,肾精充盛,先、后天之本得补,则助湿浊运化,气血畅行。接下来,我们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中医痛风的治疗及用药思路。

利湿泄浊,慎用苦寒燥湿之品。由于盛人多痰湿,此为痛风发病的体质因素,平素饮食不节,使脾之运化、输布津液功能受阻,聚而成湿,湿浊内蕴。由于湿性粘滞固着,不易速去,日久成浊,留于关节经络。《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因此患者多以足部肿痛就诊。

湿浊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中医临床治痛风多用利湿泄浊法,采用淡渗利湿、健脾泄浊之品,药用茯苓、泽泻、生薏苡仁、粉萆薢、荷叶等。此类药物中,茯苓、泽泻、薏苡仁味甘、淡,渗泄水湿,去浊而不伤正,脾健则利于湿浊运化。萆薢、荷叶性味苦、平,萆薢利湿去浊,多用于湿盛之体,同时祛风除痹,善治筋脉痹痛;荷叶利湿以清中焦及血中日久蓄积之湿浊。用药时,慎用苦寒燥湿之品,黄柏、黄连、苦参等苦寒易伤胃,阻碍脾气运化湿浊,往往聚湿成痰,不利于病情好转。

清热解毒,酌加善入血分之药。痛风急性发作时关节局部常红肿发热,甚至肿胀变形,屈伸不利,多为热毒侵淫,阻遏气血。中医在利湿泄浊的基础治法上,加以清热解毒之品。药用金银花、山慈菇、土茯苓、槐花、百合、芦根、赤芍等。

金银花为甘寒之品,攻善清热解毒、散痈消肿;山慈菇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尤宜于缓解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关节红肿胀痛,按之稍硬之症,但临床应注意其毒性,用量宜轻,亦不可久服。槐花、百合、芦根,可清解血中之热毒,经现代药理研究亦有降尿酸作用。酌加善入血分之品,以达凉血之效,赤芍入肝经血分,以清热凉血为长。

佐以活血化瘀,避免过施温燥。由于湿浊、热毒阻滞经脉,加之痛风性关节炎往往是病程较长,久病入络,气血瘀阻不通,筋脉痹阻,不通则痛,从而最终表现出该病的急性发作。中医临床常佐以活血化瘀之品,药用丹参、鸡血藤、地龙、延胡索、当归等等。

丹参药性微寒,活血祛瘀消肿而不助热;鸡血藤行血而不伤血,补血而不滞血,藤类药搜风剔骨,又可舒筋活络;地龙性寒清热,入肝、脾经,善走窜,肝主筋脉,可通经络,尤宜于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之热痹;延胡索活血止痛力强,当归则活血补血,攻补兼施。虽同为活血之品,中医临床却较少应用川芎、红花等温燥之品,以防伤阴耗血,郁热内生,助长热毒之邪。

缓则标本兼治,调补脾肾。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经过约1 周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后,疼痛症状逐渐减轻,即进入痛风性关节炎慢性缓解期。该期患者多表现为关节隐痛,红肿消失,偶见皮下硬结,时有乏力、纳少腹胀、腰膝萎软、夜尿频等症。生化检查可见血尿酸升高,痛风病史较长者甚至可出现肌酐升高。

虽然患者急性期症状缓解,但患者脾肾亏虚为本,在缓解期仍需在清热利湿、泄浊祛瘀基础上,加以调补脾肾之品,以求标本兼治,减少痛风的复发率。脾肾充足,则水湿得运,浊瘀得化,阴阳得补,气血得畅。因此可在原方基础上,根据患者舌脉及病程辨证论治,加用生黄芪、党参、炒薏苡仁、白术等健脾益气;山萸肉、黄精、枸杞子等补肾益精;菟丝子、杜仲、牛膝等益肾补阳,避免温热大补之品耗伤阴血,同时以达强腰膝之效。

兼顾他症,辨病施治。痛风属于西医的代谢性疾病,尿酸的代谢异常往往与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的异常有密切联系,因此本病患者大多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代谢性及循环系统疾病,中医对于临床出现以上合并症,充分考虑治疗药物对于血尿酸代谢及肝、肾功能的影响。

在中医处方中,中医常加入夏枯草、菊花、牛膝等清肝火、利头目、引血下行,以缓解头痛、头晕等症状,降低血压。对于高脂血症患者,选用非诺贝特、阿托伐他汀,于方中适当加绞股蓝、苦地丁、决明子等以清热化痰,泄中焦之浊毒。合并肝功能不全的患者,在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的基础方上,加入善入肝经、具有疏肝清胆作用的预知子、鸡骨草以达保肝之功。如此等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