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跟同学聊天,她说生了孩子之后,人生就多了一道坎儿——孩子情绪总失控。 有时候孩子的失控来得猝不及防,前一秒还母慈子孝,下一秒恨不得上手就削。 最后还不是只能忍着,想各种招数安抚和管教孩子,爱恨就是这么一瞬间。 作为资深老母亲,我表示真的很有同感。 我们都遇到过孩子“不可控”的时候,那个小小的人儿会用哭闹、不讲理、发脾气、甚至扔东西来激烈地发泄情绪。 我曾经也努力地学习各种套路,试图在孩子失控的时候,能尽快安抚孩子。 可是,孩子的每一次失控,真的只是在等待安抚吗? 曾经看到一个视频,感到很痛心。 视频中的孩子,可以说是极度失控了:哭闹,扔东西,大声吼叫,狠狠地揪妈妈的头发,甚至伤害自己。 孩子疯狂发泄的时候,他的妈妈置身事外的样子和念书一般生硬的说教,让我觉得陌生又心寒。 孩子的心底里多么缺少安全感,就会表现得多么歇斯底里。 可惜孩子传递的信号没有被妈妈准确地接收到。 面对孩子激烈地反抗,妈妈又愤怒又害怕地说:“发什么脾气啊!” 孩子用伤害自己的方式,试图向妈妈求助,可是妈妈却认同了育儿师的观点,认为孩子只为引起注意。 育儿师和妈妈努力了很久,让孩子意识到:你做错了,要改正。 孩子最终被安抚下来。 看完后,我的心里除了担忧,更多的是心疼。 我心疼这个缺爱和安全感的孩子,用这么极端的方式来向自己的妈妈求救,最后,面对的是管教和安抚,而不是理解和帮助。 其实,孩子的每一次失控,都是求救信号,他们在期待我们接收并且破译出来。 朋友跟我讲过一个令她后悔的事情。 有一段时间,她的女儿乐乐不喜欢去幼儿园每次都采用哭闹的方式试图让妈妈妥协。 但朋友立场很坚定,每次乐乐无论怎么闹,都要去幼儿园。 她原本以为孩子只是叛逆期,或者不太喜欢老师。 后来,朋友无意中发现乐乐偷偷往书包里塞零食,后背上有浅浅的指甲印。 原来,乐乐班里有个孩子,要求乐乐每天都要带零食来她吃,不带的话就偷偷掐乐乐后背,还联合其他孩子一起孤立乐乐。 而乐乐抗拒去幼儿园的各种哭闹,正是在向妈妈发出求助信号啊! 可是妈妈没接收到求助信号,依旧每天早上凶巴巴地教育乐乐,于是乐乐便常常情绪崩溃,拼命抗拒。 孩子一旦出现情绪失控的问题,可能是他们在传达一些讯息。 可能是感受到威胁,出于害怕或者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没法说清楚。 可能是失去了安全感,感觉不到爱和关注了。 可能是诉求被忽视,行为被误解,心中着急,却无法讲明白。 这些信号,一旦被无视,被阻断,或者被破译错误,都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少年说》中,有个女孩崩溃大哭。 原来妈妈在生了二胎之后,完全把她忽略了,她觉得爸爸妈妈都不爱自己,不在乎自己了。 甚至有一次,她在学校一直等到六点半,都没见到妈妈来接自己,老师给妈妈打电话,妈妈第一句话是:“我忘记了,我以为你回家了。” 最后,女孩勇敢地哭诉了自己心底的渴望。 妈妈终于意识到孩子真正的诉求,承诺花更多的时间陪孩子。 可是,现实中,很难有这样的机会,让孩子喊出自己内心的想法。 甚至在失控的孩子面前,有时候我们会急于掌控场面,用些简单粗暴地方式,尽快让孩子停止。 孩子被控制了,也被忽视了。 我们看不见孩子真正的期待和诉求,长此下去,失控的恐怕不只是情绪和行为,甚至于以后的整个人生都会失控。 那怎样的应对方式,才能看见孩子失控背后真正的诉求? 美国一位暖爸这样疏导孩子: 首先,是让孩子正视自己的失控。 然后,告诉孩子,可以发泄,我们的爱不会因为你发泄情绪而少一分。 最后,帮孩子转移注意力,从失控的情绪中解脱出来。 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应对方式,希望可以给爸爸妈妈们一些参考。 我有次带孩子出去,孩子在商场里因为我拒绝他的过分请求而大哭大闹。 周围人群熙熙,闺蜜就在身旁,展现我优雅妈妈的机会到了。 于是我温柔的,坚定的,把自己熬的一碗老母亲牌鸡汤灌给孩子。 结果孩子听了几句就开始全程漠然,思绪早已跟我脱节。 闺蜜乐了,提醒我说:“孩子这么小,你一下子说那么多他吸收不了。” 是啊,道理都对,方法也很好,只是我太着急了。 试图通过讲道理,一下子把孩子从撒泼打滚的熊孩子扭转成温廉恭俭让模范。 失控的孩子,不会在意我们讲的道理有多对,他们在意的,是自己的不完美被接纳,自己的坏情绪被允许发泄。 面对孩子失控,最重要的是不马上评判,要用心感受,有时候安静而温情的陪伴,好过千万遍生硬的说教。 李雪在《当我遇见一个人》这本书中说: “孩子悲伤、哭泣、愤怒时,我们容易把孩子的情绪评判为不好的,然后出于自己的焦虑,希望孩子赶快停止。” “比如拿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甚至喝止、威胁孩子。这样的做法也许有效,但孩子的能量被阻塞,长期下去会形成心理疾病甚至生理疾病。” 作为父母,我们需要站在孩子的立场,理解孩子的一些诉求和行为。 现在,我跟孩子每次去超市都是高兴而去,满意而归。 不是我纵容孩子,更不是我实现了完美控制。 我只是心中有了预期,理解了孩子对超市里玩具和零食的渴求,跟我对商场里衣服的渴求一样,都是正常的需求。 谁要是逛商场的时候摁着我不让买衣服,保不准我也会失控。 所以,心中有预期,跟孩子约定好只买一种。只要孩子的需求被重视,其实是很乐意配合我们的。 情绪需要一个宣泄口,只要不是自残或者伤害他人,我们可以像那个美国暖爸一样,告诉孩子,你可以适当地发泄出来。 孩子感觉到被在乎,体验到被尊重,才乐意跟我们敞开心扉,让我们感知他们内心的诉求。 等到孩子情绪缓和后,我们可以找个恰当的时机,蹲下来抱抱孩子,通过询问:“发生什么了?你想要什么?你希望妈妈做什么?” 让孩子诉说他想表达的东西。 其实,我们没必要把孩子的失控,当成自己面临的一道难过的坎儿,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每一次失控,当成自己和孩子的共同面对的考验。 每次考验,我们和孩子都有机会变得更好一点点。 我慢慢的才懂得,面对孩子的失控,道理不需要一次讲明白,套路不需要懂太多,方法不需要娴熟完美。 我的孩子,更不需要快速成长为情绪控制的高手。 我能够多一点耐心,多一些同理心,接收到孩子的求助信号,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安全感,才是最重要的。 要知道,那个小小的人儿,在用尽自己全部的能量发泄的时候,是在期待让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被我们全然的看见,是在等待我们的理解和拥抱。 作者:怡帆,一枚7岁男孩的妈妈,经济学硕士,写理性而温暖的文字,同孩子一同成长。本文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权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处理,邮箱: hanna.zhao@dadaabc.com。 |
|
来自: 昵称56118711 > 《儿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