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即将消失的海派弄堂文化

 zdjphoto 2018-08-10

弄堂是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

弄堂,这一上海特有的民居形式,曾经与千千万万上海市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可以说,没有弄堂,就没有上海,更没有上海人。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城市最重要的建筑特色;弄堂构成了千万普通上海人最常见的生活空间;弄堂,构成了近代上海地方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网摘。包括下面部分文字)

弄堂,上海人对里弄的称呼,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然而,它又总是既或多或少地带有中国传统建筑的痕迹,又或多或少地带有外来的建筑影响。它最能代表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它也是近代上海历史的最直接产物。

弄堂能与北京的胡同一样著称于世,主要是因为近代上海大批里弄住宅的兴起的缘故。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被辟为“通商口岸”,外国人被允许在此居住、经商。 形成租界分隔。

因太平军起事,迫使江浙一带大量地主、乡绅、富商、官僚纷纷携眷涌入上海租界寻求庇护。以至上海人口大增。极大地刺激了租界内房地产经营活动。因此大多数外商都很快将商业与兴趣转移到房地产经营中来。

最初建造的这类专供向租界内华人出租的房屋,都是木板结构,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建造速度快。

这种出租木板房屋一般采用联排式总体布局,并起某某“里”为其名称,是后来上海弄堂的雏形。

不过,早期简易的木板房后来则完全被一种新形的住宅石库门里弄所代替。从此,弄堂住宅开始正式走上上海城市建设活动的舞台,并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简易木板房被取缔后,上海租界内开始出现用中国传统的'立帖式'木结构加砖墙承重的方式建造起来的新式住宅。

它的平面和空间更接近于江南传统的二层楼的三合院或四合院形式,更适合于中国居民的永久性居住。

这种住宅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建筑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虽身居闹市,但关起门来却可以自成一统。

于是这'门'也就变得愈加重要起来。它总是有一圈石头的门框,门扇为乌漆实心厚木,上有铜环一副。这种式样的建筑被上海人称为'石库门'。

为跟后来的新式石库门住宅相区别,早期所建的石库门住宅又叫做'老式石库门'。从整体看,一个个'石库门'单元被联排在一起,呈西方联立式住宅的布局方式。一排排石库门住宅之间,形成了一条条'弄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上海的房地产业进入了它的黄金时期。

日益高涨的房地产业刺激了上海建筑业的繁荣,也带来了弄堂建筑的又一个建筑高潮。整个20年代是新式石库门弄堂最为兴盛的时期。

在新式石库门弄堂大量建造的同时,又从中演变出一种新的弄堂住宅形式新式里弄。

形式上更多地模仿了西方建筑式样而较少采用中国传统建筑式样。各种建筑设备也较为齐全了。

1930年代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演变出一类标准更高的花园式里弄住宅。这种住宅由长条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注重建筑间的环境绿化,室内布局和外观接近独立式私人住宅,风格多为西班牙或现代式。

花园弄堂又称为'公寓式里弄'。

花园式里弄与公寓式里弄,除了整体布局还有些类似于传统弄堂的成片式布局特征外,其建筑单体已很难再视之为弄堂住宅了。

早期石库门 ,早期石库门弄堂,又叫'老式石库门弄堂',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初。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有较大发展,本世纪40年代后,才逐渐被新式石库门所代替。

早期石库门弄堂的最大特色,就是采用具有浓厚江南传统民居空间特征的单元,按照西方联排住宅的方式进行总体布局,因此一开始就带上了中西合璧的色彩。

早期石库门弄堂的建筑单体还基本保持了传统民居的特色,它的总体布局方式则更多地受到西方联排式住宅的影响。在排列方式上即有南北向相联的,也有东西向相联的,主要考虑利用地形,多建房屋,并不太注重朝向。弄道宽度较窄,仅3米左右。一般没有总弄次弄之分。

后期石库门弄堂,又叫'新式石库门弄堂',约出现在本世纪10年代以后。

从总体布局上看,建筑排列更加整齐,有了明显的总弄、支弄的区别。总弄的宽度增加,考虑到了汽车进出的需要。对通风采光问题也较为重视了。弄堂的规模一般也较早期扩大,有时甚至包括整个街区。

新式弄堂住宅是在新式石库门弄堂住宅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一种新类型,最早约出现在20年代中期。

与石库门弄堂相比,新式弄堂最明显的区别是每家入口处的石库门没有了,代之以铜铁栅栏门。围墙高度被大大降低或用低矮栅栏代替,甚至干脆用绿篱隔断。小天井有时被敞开或半敞开的绿化庭院所代替。建筑形式更多地模仿西方式样而很少采用中国传统装饰。从总体布置上看,房屋的通风、朝向受到重视,故一般都是呈横向联立式。弄道宽度增加了,一般多在5米以上,不仅考虑到私人小车的回车需要,也考虑到了消防通车的需要。

花园里弄是从新式里弄进一步发展而演变出的一类标准更高的住宅形式。这种住宅由联排式变成了半独立式,更加注重建筑间的绿化与环境。花园里弄住宅内的起居方式已完全西化,各种房间的功能均按照西方人的生活方式布置,且一般都有比较合理和明确的功能布局。建筑层高及面积都比其它弄堂建筑大,设备标准与装修标准也较高。从建筑风格上看,大多数花园里弄都是西式的。可以说,这类弄堂除总体布局上还有某些类似于传统弄堂的特征外,实际应被视为联立的花园住宅。公寓式里弄与花园里弄类似,且同时期出现。所不同的是它不再是联立的住宅,而是一种分层安排不同居住单元的集合式住宅。公寓式里弄的出现,标志着上海的弄堂建设已进入尾声。

里坊

城市中被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在古代中国称之为里坊。一个里坊往往就是一个基本的行政管理单位,其中有民居、寺院、官僚府邸等。民居的建筑都由自家投资建造,所以一坊之内的建筑各不相同,住宅的所有者通常就是使用者,所有权和使用权往往是合一的。这种情况在中国直到十九世纪中叶几乎无一例外。

里弄在具体命名时,被称为××里或坊、园、村、庄乃至新村、花园、别业、别墅等。里弄和古代的里坊一样,也是由许多幢建筑组成的建筑群,它们也建在被城市道路划分出的小区内。但和里坊不同的是,每个小区内有一个或者若干个里弄;每个里弄中的单体建筑的造型和结构都基本相同,而且在总体上采取了英国的多幢联排式,一排通常为十幢左右。排与排的组合一般都采用行列式,只有少数因地制宜,依地形布置。在这种新式里弄内,各排建筑之间的空间就叫弄堂。

弄堂上海人往昔的居住生活中离不开弄堂。所谓“弄堂”,是上海人对于里弄的俗称,它是由连排的石库门建筑所构成的,并与石库门建筑有着密切的关系。多少年来,大多数上海人就是在这些狭窄的弄堂里度过了日久天长的生活,并且创造了形形色色风情独具的弄堂文化。

“这座城市的历史独特,有非常魔幻的色彩,也有很强的真实性,不同于其他常规的城市,你总觉得它就要崩溃了,但它像个怪物一样向前走,就是不崩溃。上海很混杂,很本土,很殖民,很现代,四不像就是上海的特色。”

作为上海这座城市重要组成部分的里弄,自然也“很混杂,很本土,很殖民,很现代”。

人们在城市的其他方面能看到的,同样也能在上海里弄中见到。

上海里弄是反映上海自身中西文化交融特征的重要载体,大量里弄所构成的城市形态及其本身所承载的城市生活,最为典型地反映了这座城市强烈的市民文化特征。同时,对里弄建筑和里弄生活的记忆也是很多上海人的特殊文化基因。

里弄随着上海这个“怪物”向前走的同时,不断地被改造、被替换、甚至被消灭,这已经成为值得所有上海人唏嘘感叹的重要事实。而里弄作为上海曾经最大量存在的住宅形式,对其进行的一切保护、改造和变动均与人们息息相关。

上海的弄堂是形形种种,声色各异的。它们有时候是那样,有时候是这样,莫衷一是的模样。其实它们是万变不离其宗,形变神不变的,它们是倒过来倒过去最终说的还是那一桩事,千人手面,又万众一心的。……站在至高点上,它们全都连成一片,无边无际的,东南西北有些分不清。它们还是如水漫流,见缝就钻,看上去有些乱,实际上却是错落有致的。

里弄作为上海特有的建筑形式,是上海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国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更是上海本地最骄傲的文化“摇篮”。

居民已经迁走,等待改建。

旧式里弄已改建,但保留了原来的名称。

田子坊,是打造成城市历史建筑风貌展示区和文化创意示范区,也是改造旧式里弄的样板。

拆迁工地

由于现代化的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上海的弄堂海派文化逐渐在减弱和消失。弄堂的海派文化将成为过去和历史!旧的弄堂海派文化将失去,失去的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

对老弄堂的消失是可惜,还是失望,还是留恋,还是伤感,还是为了可以住上新房,生活得到了改善而高兴。矛盾!

上海的旧式里弄的改造是个困难的大课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